孟欣
- 作品数:12 被引量:92H指数: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委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引导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艾滋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CD4计数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 探讨我国艾滋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患者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情况 ,以及与CD4计数的关系。方法 对有消化道症状的AIDS患者 6 2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阴性患者 2 1例行胃镜检查 ,并对活检黏膜行快速尿素酶及病理检测明确有无Hp感染。根据CD4计数将AIDS患者分为两组 :A组 ,CD4计数大于 10 0 /μl(2 9例 ) ;B组 ,CD4计数小于 10 0 /μl(33例 )。 结果 AIDS组Hp检出率为19.4 % (12 /6 2例 ) ,其中 :A组 31.0 % (9/2 9例 ) ;B组 9.1% (3/33例 )。HIV阴性对照组为 5 2 .4 % (11/2 1例 )。AIDS组Hp检出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B组Hp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0 1)。结论 AIDS患者Hp感染率低于HIV阴性患者 ,原因可能与CD4细胞计数低下有关。
- 吕富静罗晓岚李冰张斌金瑞吴昊孟欣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病理形态学表现及诊断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观察并总结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HB)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方法用常规HE染色、组织化学Masson三色、Sweet网织、D-PAS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CK7、CD68、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对42例CSHB病例进行回顾性观察和分析。结果CSHB的基本病变是在慢性肝病的背景上出现大块或亚大块坏死,坏死的特点是部分肝硬化结节坏死,部分肝硬化结节保留,保留的硬化结节仍可发生部分肝细胞坏死。坏死后的肝细胞常被清除,而间质成分保留。随着病程的进展,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再生和细胆管增生。结论CSHB与急性、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病变表现是一致的,有其特征性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对重型肝炎的诊断应结合病因加以分类。
- 张立洁王泰龄刘旭华祖可佳孟欣王跃段钟平
- 关键词:慢性病理学
- 病毒性肝炎诊断和分型探讨被引量:4
- 2001年
- 目的 提出慢性和重型肝炎临床诊断标准和分型意见。方法 参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对 895例重型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临床和病理对照结果进行综合研究。结果 ①慢性肝炎临床仍可分为轻、中、重三型 ,但其PTA值相应改为正常~ 71、70~ 61、60~ 5 1;A G值改为正常、1 5~ 1 3、1 2~ 1 0 ;ALT、BIL、γ球蛋白值可以保持不变 ;白蛋白值可以从慢性肝炎临床分型的参考指标中删除。②急性重型肝炎可分为早期 (水肿变性为主型 )、晚期 (坏死为主型 ) ;亚急性重型可分为腹水型、昏迷型和混合型。针对既无昏迷又无腹水 ,PTA在 60 %、5 0 %左右者可添加前期型。③亚急性和慢性重型仍可同时分为早、中、晚三期。④将亚急性重型的病程期限延长至半年。⑤慢性重型肝炎可分为Ⅰ (典型慢性肝炎型 )、Ⅱ (肝硬化型 )、Ⅲ型 (慢性肝炎或携带者基础上急性肝衰竭型 )。结论 原
- 郭雁宾刘德恭汪俊韬常德成孟欣郎振为
- 关键词:病理学病毒性肝炎
- 药物性肝损害的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被引量:13
- 2010年
-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MS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0年1月间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4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MSCT影像及临床资料,总结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药物性肝损伤的MSCT影像表现主要有3种类型.(1)弥漫性肝脏损害2例:平扫肝脏密度均匀性减低,增强扫描肝实质轻度均匀强化.病理表现为肝细胞脂肪变性;混合炎性细胞浸润,点状坏死,毛细胆管淤胆.(2)灶性肝脏损害6例:肝内大片或多发小片状坏死灶5例.平扫肝脏密度不均匀,病变区为低密度改变;增强后病变区强化,特别是静脉期与平扫图像比较呈反转表现.另1例病程20 d的移植肝显示肝内弥漫的结节样再生.CT平扫可见肝内弥漫分布的稍高密度结节灶,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近似于肝实质密度.5例患者病理表现为肝细胞片状及桥接坏死,大量混合炎性细胞浸润;1例重度淤胆,假小叶形成,肝细胞羽毛变性.(3)肝硬化表现2例:平扫肝脏表面呈结节状,肝叶比例失调,肝裂增宽.增强后肝脏强化一致,同时伴有脾大、腹水、侧支循环.病理为纤维组织增生,点状坏死和毛细胆管淤胆.结论 药物性肝损伤的MS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宋文艳赵大伟陈煜刘旭华孟欣陈枫
- 关键词:肝功能不全药物毒性
- 肝细胞癌组织中Fas抗原表达和分布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00年
-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Fas抗原的表达和分布。方法 采用抗-Fas多克隆抗体,以免疫组化法检测24例HCC患者尸解的肝癌组织。结果 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中Fas抗原检出率分别为41.7%(10/24)和83.3%(20/24);癌组织中Fas抗原表达强度显著低于癌旁组织。结论 Fas抗原在HCC组织中有表达,并可以介导肝癌细胞凋亡。
- 廖慧钰郎振为马洪波孟欣吕桂香
- 关键词:肝细胞癌FAS抗原细胞凋亡免疫组化
- 自身免疫性肝炎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重叠综合征的临床与病理学研究被引量:12
- 2006年
-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重叠综合征(AIH-PBCO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7例临床资料完整、行肝穿刺检查的AIH-PBCOS病例进行临床资料、生化检查和血清自身抗体指标分析,并与117例自身免疫性肝炎和8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作比较,采用HE染色、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染色,结合CK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探讨其病理学特点,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肝组织内CD3、CD4、CD8、CD20、CD25、CD57和CD68阳性细胞数量、比例和分布状况。结果该组AIH-PBCOS病例占总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8·4%,男女比例为1∶8·5,平均发病年龄39·3岁,其中血清ANA与抗M2抗体双阳性病例占52·9%(9/17),所有病例血清ALT、AST、TBIL、ALP、γ-Glo、IgG和IgM均较明显升高。病理学观察见汇管区与肝腺泡内以单个核细胞为主的较多炎细胞浸润,其中易见浆细胞的聚积性浸润。可见不同时期小胆管损伤或细胆管反应性增生并侵蚀肝界板。肝组织内CD3+、CD4+、CD8+、CD20+、CD25+、CD57+及CD68+细胞数增加,其中CD3+、CD8+及CD68+细胞比例偏高,尤以损伤小胆管及肝细胞周围为著。结论中国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群中存在少数(本组病例8·4%)AIH-PBCOS,该重叠综合征具有自身免疫性肝炎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双重病理特征性改变,细胞免疫为主的免疫性损伤可能是其主要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
- 孙艳玲赵景民孟欣李文淑
- 关键词:病理学
- 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总结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病理特点,为今后药物性肝损伤的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帮助。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08年全年收治并确诊为药物性肝损伤的病例121例,所有病例均做过肝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相关血清学检查,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引起D ILI的药物种类很多,中成药最多见;乏力、黄疸、转氨酶升高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D ILI的病理特点为中央静脉周围,即小叶Ⅲ带出现肝细胞脱失、坏死,同时常伴有kupffer细胞增生或淤胆,坏死区炎症反应轻,汇管区混合性炎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多见;有肝病史的患者更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结论:熟悉药物毒副作用,详细询问用药史,以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行肝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明确诊断、及时治疗的最好办法。
- 祖可佳张立洁常静孟欣
-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病理
- SARS死亡病例影像表现及病理对照被引量:6
- 2004年
- 目的 探讨SARS死亡病例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搜集 31例SARS死亡病例的影像资料 ,其中 2 7例摄床旁X线胸片 ,8例行高分辨率CT(HRCT)扫描 ,并对其中 9例尸检病例进行影像 病理对照研究。结果 SARS病人临终前胸部X线表现以大片状和多片融合阴影多见(19例 ) ,白肺 8例。病变呈多发、弥漫分布 ,密度高低混合 ,支气管气像常见 (16例 )。CT表现为多发的大片状磨玻璃样密度阴影 (5例 ) ,可合并其他部位的肺实变 (3例 ) ,病灶有融合趋势。病理对照研究提示影像表现的病理基础是肺组织广泛实变、淤血、出血 ,镜下可见肺泡内透明膜形成及支气管内膜脱落。结论 SARS病人临终前病变进展迅速 ,范围广 ,影像检查能够为评价病情、观察动态变化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 许东海贾翠宇李常青王薇石晓红张世杰孟欣张伟李洪璐任刚李新民闫会文
- 关键词:SARS死亡病例影像表现病理对照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 乙肝病毒基因型与肝脏病理改变的关系被引量:16
- 2007年
-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应用乙肝病毒型特异性引物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对北京佑安医院住院9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亚型分析,参照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对慢性肝炎进行病理分级、分期诊断.结果:9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基因型分布为B型17例(B2亚型),B/C混合型17例(B2/Ca亚型),C型58例(Ca亚型).17例HBV B型感染患者中病理诊断肝脏炎症活动分级为G1-G3期分别为35.29%,58.82%,5.88%;肝脏纤维化程度分级为S1-3级分别为58.82%,29.41%,11.76%,17例HBV B/C型感染患者中病理诊断肝脏炎症活动分级为G1-G3期35.29%,52.94%,11.76%;肝脏纤维化程度分级为S1-3级23.52%,52.94%,23.52%,58例HBV C型感染患者中病理诊断肝脏炎症活动分级为G1-G4期31.03%,24.14%,36.21%,8.62%;肝脏纤维化程度分级为S1-4级25.86%,39.66%,5.17%,29.31%;HBV三组不同基因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检查有统计学意义(x^2=15.13,P<0.01).HBV B型与B/C型感染患者年龄在21-30岁组58%-76%,31-40岁组17.6%-29.4%,C型感染患者年龄在21-30岁组25%,31-40岁组46.6%,40岁以上有24.24%;不同HBV基因型感染患者的年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x^2=9.54,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中C型比例明显高于B型与B/C型.HBV C型患者肝脏病理变化较B型与B/C型严重.不同HBV基因型感染患者的年龄分布不同.
- 钟崇芳郝娃李卓孟欣严艳牛京勤殷继明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 HBeAg阴性与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病理比较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HBeAg阴性和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差异。方法选择2008年01—05月在北京佑安医院住院并作活体肝组织穿刺病理学诊断(肝穿)且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137例,其中HBeAg(+)组87例,HBeAg(-)组50例,对2组间的血清学指标及肝穿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HBeAg(+)组和HBeAg(-)组HBV DNA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 0);②HBeAg(+)组患者的ALT异常率要高于HBeA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③HBeAg(+)组的病理炎症分级要重于HBeA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1),但2组间纤维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HBeAg(-)组中HBVDNA(+)组的病理炎症分级要重于HBVD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但2组间纤维化程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BeAg阳性是判断HBV复制的良好指标。对HBeAg阴性患者应常规测定血清HBV DNA水平,筛查前C区变异。尤其应对HBeAg阴性且HBV DNA高水平的患者加以重视,结合肝穿结果综合评估病情以指导临床诊疗。
- 祖可佳张立洁孟欣王欣欣孙琳张世杰宋晨朝汤宏金荣华赵景民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HBEAGHBV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