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单克隆
  • 4篇单克隆抗体
  • 4篇抗体
  • 4篇克隆
  • 2篇细胞
  • 2篇GC
  • 1篇电场诱导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血卟啉
  • 1篇血卟啉衍生物
  • 1篇杂交瘤
  • 1篇杀伤
  • 1篇杀伤作用
  • 1篇双标记
  • 1篇人肝
  • 1篇人肝癌
  • 1篇肿瘤
  • 1篇肿瘤动物模型
  • 1篇豌豆

机构

  • 6篇厦门大学

作者

  • 6篇孙亚萍
  • 4篇颜江华
  • 3篇周红
  • 3篇杨善民
  • 2篇郑耘
  • 2篇张长弓
  • 2篇陈瑞川
  • 2篇陈美玉
  • 1篇杨栋
  • 1篇王侯聪
  • 1篇苏金华
  • 1篇梁基选
  • 1篇赵玉华
  • 1篇陈福
  • 1篇王璐

传媒

  • 2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单克隆抗体通...
  • 1篇福建医学院学...
  • 1篇北京实验动物...
  • 1篇中国细胞生物...

年份

  • 3篇1993
  • 3篇199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豌豆豆球蛋白(leguminA)基因的PCR扩增与鉴定
1993年
豆类的贮存蛋白是人类的植物蛋白主要来源之一,稻米平均蛋白质含量只有8%,而且人类必需的赖氨酸含量较少。如果将较富赖氨酸的豆类贮存蛋白基因转移到水稻中,提高稻米的蛋白质和赖氨酸等氨基酸的含量,是改善米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Sun首先从法国菜豆中分离出菜豆贮存蛋白基因(Gl),随后。
王侯聪孙亚萍王璐周红洪艺玲
关键词:豌豆PCR扩增基因
抗胃腺癌细胞系GC 7911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及鉴定
本文应用胃癌细胞系GC 7911免疫BALB /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 2/0 进行融合,获得了15株能稳定分泌抗胃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所有单抗均属IgG 2 b, 应用酶免疫夹心法初步分为抗a和抗b抗...
孙亚萍吴晰莹周红颜江华杨善民郑耘陈瑞川
文献传递
电场诱导细胞融合产生杂交瘤
1992年
摸索和探讨了HPES-1型高级基因转移仪在BALB/C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电融合中的应用,获得了一组选择参数,采用短脉冲输出方式,脉冲幅度6kV,脉冲宽度50μs,脉冲数2~9,循环数50×2及脉冲休止时间2s的电融合参数,纳合高细胞密度(10~5cell/200μl)增加细胞间聚集的方法,可较容易地获得杂交瘤,并应用该技术成功地制备了分泌人血清白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
孙亚萍颜江华陈厦山
关键词:杂交瘤单克隆抗体细胞融合
双标记人肝癌裸鼠实验研究被引量:1
1992年
应用简易实验室和层流架成功地繁育SPF级裸鼠,并建立起双标记—AFP和HBsAg^+的人肝癌裸鼠模型。移植瘤已传5代,生长稳定,潜伏期缩短;经组织病理学、超微结构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确认移植瘤来自于人原发性肝癌。应用免疫试剂盒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进一步证实荷瘤小鼠移植瘤不仅分泌AFP,而且还分泌。HBsAg,瘤组织含有HBsAg蛋白纤丝样特征的细胞。一种适合于癌细胞存活的转运培养液初步用于肝癌的取材,更深入的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开展。
杨善民赵玉华陈福郑耘颜江华苏金华张长弓孙亚萍梁基选陈美玉傅寿宁
关键词:裸鼠肝肿瘤肿瘤动物模型
抗胃癌细胞系GC 79-11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鉴定
1993年
近十年来,已相继研制成功多株胃癌单克隆抗体,但有关胃癌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仍在探索中。因此,选择不同类型的胃癌细胞作为免疫原,制备针对不同的胃癌相关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对于胃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孙亚萍周红吴晰莹颜江华杨善民陈美玉
单克隆抗体与血卟啉衍生物交联物的制备及其对胃癌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1993年
以碳二亚胺(EDCI)为连接剂,将血卟啉衍生物(HPD)与抗胃癌单克隆抗体18M(McAb18M)共价交联。经ELISA法测定及溶血试验表明,该交联物保留了McAb的反应特性及HPD的光故活性。体外试验表明,交联物对靶细胞的光动力杀伤效率提高了11.2倍,对非靶细胞的杀伤作用微弱,表明HPD—McAb具有特异杀伤作用。对游离HPD及交联HPD的吸收光谱,荧光激发光谱及发射光谱的分析比较表明,二者均有一定的差异。
张长弓陈瑞川杨栋孙亚萍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血卟啉衍生物交联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