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夏鸿莉

作品数:7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湖北理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4篇冠状
  • 4篇冠状动脉
  • 3篇动脉病变
  • 3篇心病
  • 3篇心肌
  • 3篇心肌梗死
  • 3篇梗死
  • 3篇冠心病
  • 3篇冠状动脉病
  • 3篇冠状动脉病变
  • 3篇病变
  • 2篇蛋白
  • 2篇女性
  • 2篇内皮
  • 2篇绝经
  • 2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病患
  • 1篇蛋白原
  • 1篇动脉疾病

机构

  • 6篇黄石市中心医...
  • 2篇遵义医学院附...
  • 1篇湖北理工学院

作者

  • 7篇夏鸿莉
  • 7篇朱定君
  • 4篇陈志强
  • 3篇金道群
  • 3篇吴勇波
  • 3篇刘紫燕
  • 2篇李振龙
  • 2篇石蓓
  • 2篇李新花
  • 1篇蔡丽芹
  • 1篇郭艳
  • 1篇赵琳
  • 1篇张凯
  • 1篇李振龙
  • 1篇张凯
  • 1篇陈志强

传媒

  • 2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国际生物医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保健营养...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1
  • 3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VEGF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探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AMI的可能机制。方法 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30例疑似心绞痛而冠脉造影正常者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AMI患者起病后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时的血清VEGF浓度。对照组随机采血一次检测。结果入院后第1天AMI患者血清VEGF浓度开始升高,治疗组第4天VEGF浓度达高峰,高于对照组(P<0.01),第7天血清VEGF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第14天VEGF浓度仍呈降低趋势,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第28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能影响AMI患者血清VEGF水平,推测其通过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参与保护缺血的心肌。
朱定君陈志强夏鸿莉金道群李振龙刘紫燕吴勇波
关键词: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糖化血红蛋白对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评估入院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对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且不合并糖尿病患者420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即刻采血,采用比色法检测血糖(Glu)、高压液相层析法检测HbAlc。将患者根据入院HbAlc水平分为4组:3.5%≤HbAlc<5.0%(n=122),5.0%≤HbAlc≤5.5%(n=87),5.5%≤HbAlc<6.0%(n=109)和6.0%≤HbAlc<6.5%(n=102)。主要研究终点为1年全因死亡率,次要终点是30天死亡率和CK-MB峰值。结果入组患者总体1年死亡率为13.57%,其中3.5%≤HbAlc<5.0%组为8.2%,5.0%≤HbAlc<5.5%组为11.5%,5.5%≤HbAlc<6.0%组为13.8%,6.0%≤HbAlc<6.5%组为21.6%,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但各组间30 d死亡率和CK-MB峰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Cox回归模型显示HbA1c是1年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OR=1.2,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非糖尿病患者入院时HbA1c水平是患者1年死亡率的预测指标,HbA1c水平越高则患者1年死亡率越高。
朱定君陈志强李振龙金道群刘紫燕夏鸿莉吴勇波张凯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糖化血红蛋白非糖尿病预后
纤维蛋白原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2010年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7年8月~2009年12月曾在我院植入火鸟支架(firebird各型药物支架,上海微创公司生产)并于3~12个月内完成了冠脉造影复查的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支架内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n=13)和无再狭窄组(n=51)。术前检测血清FIB、甘油三酯(tfiglycen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酯(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酯(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ApoA1)、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比较FIB在两组间有无差异。并且对FIB与再狭窄进行偏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FIB在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组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P〈0.001)。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FIB与再狭窄的相关性是除TC外的第二个最强指标(p〈0.001)。结论FIB与支架内再狭窄相关。
朱定君易晓君夏鸿莉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纤维蛋白原血脂支架内再狭窄
绝经前女性与同年龄组男性冠心病病人临床特点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绝经前女性冠心病病人的临床和冠脉病变特点。方法选择21例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绝经前女性冠心病病人为研究组,及同期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32例年龄匹配的男性冠心病病人为对照组。分别对其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特征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年龄相近,绝经前女性组高脂血症、糖尿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吸烟史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高血压、家族史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女性组临床表现以心绞痛为主,对照组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主。两组均以单支病变为主,但病变支数无论是单支,还是双支及多支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前女性冠心病病人危险因素相对较多,临床表现以心绞痛为主,急性心肌梗死很少。
朱定君陈志强夏鸿莉李新花
关键词:绝经前女性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
40岁以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吸烟男性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观察吸烟对40岁以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男性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入选确诊首发急性心肌梗死的40岁以下男性260例,根据吸烟情况分为吸烟组(n=192)和不吸烟组(n=68),皆排除合并有高血压、高胆固醇及糖尿病等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病例。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两组平均年龄相近,均以单支病变为主,三支病变较少。吸烟组单支病变比例低于不吸烟组(50.5%vs.75.0%,P<0.001),而双支病变比例高于不吸烟组(29.2%vs.14.7%,P<0.05)。吸烟组0支病变和三支病变比例高于不吸烟组(13.0%vs.7.4%,7.3%vs.2.9%),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病变亚组中,两组均以左前降支病变为主,右冠状动脉次之,回旋支较少。吸烟组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高于不吸烟组(21.4%vs.10.3%,P<0.05),不吸烟组左前降支病变明显高于吸烟组(61.0%vs.24.5%,P<0.001)。双支病变亚组中,包含右冠状动脉病变组合(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回旋支)比例吸烟患者多见,和不吸烟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吸烟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比例明显高于不吸烟组(12.5%vs.2.9%,P<0.05),且吸烟者大多数发生于右冠状动脉(共20例占83%)。吸烟组Gensini积分亦高于不吸烟组(49.5±33.9vs.39.3±26.4,P<0.05)。结论不合并其他危险因素的吸烟青年男性AMI患者病变程度重于不合并其他危险因素非吸烟AMI患者;与不吸烟患者比较,其右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及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病变尤其右冠状动脉动脉瘤样扩张病变均多见。
朱定君石蓓夏鸿莉张凯吴勇波刘紫燕金道群李振龙赵琳蔡丽芹陈志强
关键词: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疾病吸烟男(雄)性
未绝经女性与同年龄段男性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对比分析
2011年
目的雌激素对女性心血管有保护作用。文中旨在通过与同年龄男性冠心病患者比较,探讨未绝经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选择120例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未绝经女性冠心病患者为研究组,同期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136例年龄匹配的男性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对其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的特征进行比较。结果未绝经女性组高脂血症、糖尿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吸烟史显著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高血压、家族史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绝经女性组临床表现以心绞痛为主,对照组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主。2组均以单支病变为主,但病变支数无论是单支,还是双支及3支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未绝经女性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相对较多,临床表现以心绞痛为主,急性心肌梗死较少。
朱定君陈志强夏鸿莉李新花
关键词:冠状动脉病变
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和体外标记
2010年
目的 研究新西兰大白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对其进行功能鉴定,同时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对细胞进行标记示踪,为后续实验研究做好准备.方法 ①以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为研究对象,密度梯度法分离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专用的EGM-2 MV完全培养基对单个核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培养,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培养板,动态观察细胞生长过程.②通过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FITC标记的凝集素UEA-1双染法鉴定血管内皮祖细胞,显示红色荧光的为吞噬了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的细胞,绿色荧光为结合UEA-1的细胞,双染色为橙色荧光.③用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腺病毒液对培养7 d细胞进行感染,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细胞形态观察:新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呈圆形,第3~4天可观察到贴壁梭型细胞,第5~8天出现多个细胞团.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凝集素UEA-1双染法鉴定血管内皮祖细胞结果:在血管内皮祖细胞的胞质中,出现与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结合的红色荧光聚集,阳性率达95%以上,与凝集素UEA-1结合率几乎达100%,2者双染色率达90%以上;腺病毒感染细胞后24 h即可表达EGFP,5 d表达最强,1~2周表达稳定,此后逐渐减弱;腺病毒感染MSCs效率约为95%.结论 从兔外周血中能成功地分离培养出具有血管内皮祖细胞特征的细胞群体;经Ad-EGFP感染后的EPCs可有效表达EGFP,且转染效率较高,是一种较好的EPCs标记方法.
朱定君石蓓夏鸿莉易小君郭艳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转染绿色荧光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