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春银

作品数:5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地幔
  • 3篇地幔转换带
  • 2篇地球物理
  • 2篇地质
  • 2篇地质学
  • 2篇高温高压实验
  • 1篇地球动力
  • 1篇地球动力学
  • 1篇地球内部
  • 1篇地球深部
  • 1篇地球物理学
  • 1篇地幔结构
  • 1篇动力学
  • 1篇岩石
  • 1篇岩石矿物
  • 1篇岩石学
  • 1篇院士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上地幔

机构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美国芝加哥大...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5篇周春银
  • 4篇金振民
  • 2篇王雁宾
  • 2篇张艳飞
  • 2篇王超
  • 1篇章军锋
  • 1篇吴耀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自然杂志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地幔转换带条件下岩石矿物波速测量方法:超声波与多面砧技术的结合被引量:3
2016年
地幔矿物的波速测量研究是认识地球深部物质组成和性质的重要方法.国际上在大压机中利用超声波技术对地幔矿物材料开展了广泛的波速测量研究,实验温压范围达到地幔转换带条件,而国内大压机超声波波速测量局限于6GPa压力以内.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深部研究实验室1 000tWalker型多面砧大压机上,利用超声波技术,建立了一套高压波速测量系统,对地幔转换带矿物Mg_2SiO_4瓦兹利石多晶样品在18GPa压力范围内的弹性波速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与前人超声波波速测量结果相比总体吻合程度良好.利用多面砧大压机和超声波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地幔转换带高压条件下的波速测量,缩短了我国高压波速测量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可以为中国及周边地区地球物理观测资料的解析提供矿物物理方面的实验约束,为国内岩石矿物和固体材料的弹性研究提供实验技术支持.
周春银金振民王雁宾王超张艳飞
关键词:超声波岩石学
照亮地球深部的“明灯”——高温高压实验被引量:7
2014年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相对于其表层系统(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对地球深部的认识仍然非常有限。地质学/地球化学方法通过研究地表出露的来自地球深部的岩石矿物和来自外太空宇宙的陨石等样品,来推测地球内部物质的性质。地球物理方法则利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半个多世纪以来兴起的高温高压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够在实验室中模拟地球内部的极端压力和温度环境,同时结合各种现代化分析测试手段,对岩石和矿物在极端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性质状态进行原位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的认识。因此,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已经成为人类探索地球深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明灯"。
周春银金振民
关键词:高温高压实验地球内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地幔转换带橄榄石高压相变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橄榄石是上地幔的主要矿物之一,它的相变对于认识地幔不连续面的成因,整个地幔的物质组成和演化、地幔对流、俯冲板片深源地震等地球深部动力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中国地质大学地球深部研究实验室多面砧压机进行了2种成分的橄榄石(Fo100和Fo90)在压力为14.1~20GPa,温度为1400℃的相变实验研究.压力为14.8~15.6GPa时,Fo90和Fo100均转变为瓦兹利石(α);而在14.1GPa实验中,Fo90完全转变为瓦兹利石,Fo100则仍为橄榄石(α).瓦兹利石具有2种产状:破碎的粒状结构(粒度大于100μm)和微晶集合体(微晶粒度小于10μm).瓦兹利石拉曼谱图中显示722~723和917~919cm-1特征峰.随着压力升高,实验产物中出现更多的呈微晶集合体结构产出的瓦兹利石,表明实验压力离橄榄石相变边界越远,瓦兹利石成核密度越大,导致体系Gibbs自由能下降,高压相矿物颗粒生长受到抑制.但由于瓦兹利石成核活化能很小,因此实验产物中均有大量呈微晶集合体产出的瓦兹利石.实验产物的显微结构特征对解释陨石中出现瓦兹利石的产状提供高温高压实验启示.压力为19.5和20GPa时实验产物为林伍德石(γ),其中压力为19.5GPa的实验中Fo100中瓦兹利石和林伍德石共存.实验产物林伍德石为自形粒状(颗粒度为10~20μm),三联点结构发育.798和840cmμ1为林伍德石的拉曼特征峰.综合本次研究以及前人地震探测结果表明,中国东部上地幔复杂结构无法用单一的橄榄石体系相变来解释,其他矿物(如辉石-石榴石)的相变及其与橄榄石体系相变的相互影响可能导致了该地区上地幔具有复杂的结构.因此进一步开展复杂体系(如橄榄石+辉石体系)的高温高压相变实验研究,并在已有地球物理探测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地质-岩石学模型,对探讨中国东部地区上地幔复杂结构形成的物理机理,影响因素及其深部动力学机制具
吴耀王雁宾张艳飞金振民王超周春银
关键词:地幔转换带橄榄石高压相变上地幔结构高温高压实验
构造地质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第五届全国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简介被引量:1
2012年
2012年3月29日—4月1日,第五届全国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武汉荷田大酒店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枢、徐志琴、张国伟、李廷栋、金振民以及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658名代表出席了本次盛会(封底照片)。尤其是学生代表人数具有相当的比例,为青年科学家展示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成果展示方式分别有大会报告、分组专题报告、展板和自由讨论等,大会共有13个专题分别在6个分会场进行讨论,13个专题分别如下:
周春银
关键词:构造地质学地球动力学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年科学家
地幔转换带:地球深部研究的重要方向被引量:24
2010年
地幔转换带是联系上下地幔的纽带,对于认识整个地幔的组成和演化、地幔对流、岩石圈深俯冲及深源地震等地球深部动力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认为,转换带地震不连续面主要与橄榄石的高压相变密切相关。最新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表明,地幔中非橄榄石组分的相变,如辉石和石榴子石的相变,对不连续面的深度和宽度以及转换带内的波速和密度梯度也起到很大的影响。另外地幔全岩成分、端员组分、温度和水也对相变和不连续面具有重要影响,这些精细的实验研究成果更好地解释了转换带地震不连续面一些相对局部的性质和变化,促进了我们对地球深部性质和动力学过程的了解。因为缺少直接来自地球深部的样品,而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也有它们的相对局限性,所以高温高压实验仍然是我们了解地球深部成分和性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周春银金振民章军锋
关键词:地幔转换带不连续面相变动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