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士宏

作品数:28 被引量:144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学位论文
  • 1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篇信息结构
  • 1篇语句
  • 1篇识别性
  • 1篇句本位
  • 1篇句子
  • 1篇可识别性
  • 1篇话语功能
  • 1篇汉语
  • 1篇汉语句子
  • 1篇词类
  • 1篇词类划分

机构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周士宏

传媒

  • 1篇世界汉语教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05
  • 1篇2002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汉语句子的信息结构研究:从话题突出到焦点突出
该文在CHAFE(1987)、LAMBRECHT(1987、1994)、LAPOLLA(1990、1995、2002)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信息结构中几对重要的范畴:(1)名词性成分的可识别性和活动状态、(2)语用角色—...
周士宏
关键词:信息结构可识别性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新著国语文法〉语法观点新探
周士宏
关键词:句本位词类划分
从序列位置与认识不对称看问、答行动中“吧”的立场表达被引量:4
2022年
本文从序列位置与认识不对称角度考察了不同疑问与回应行动中的语气词“吧”。文章认为:“吧”不表疑问,只是一种认识立场标记,标志“接近确定但又不饱和”的认识立场,“吧”字句的话语功能是“说话人基于有限的认识通道或非直接的信息来源,尝试性地断言命题(试定)”。序列位置与认识状态的共同作用,使其“接近确定但不饱和”立场的不同侧面得到凸显:在第一位置(发起疑问)时,说话人处于“K-”状态,以“接近确定”的方式断言,其“确定性”得以凸显;在第二位置(回应疑问)时,说话人处于“K+”状态,同样以“接近确定”的方式断言,但此时,“吧”的“不饱和性”被凸显,甚至被放大,形成“非优选应答”。文章对不同问答行动中“吧”的用法做出了归一性解释。
周士宏
关键词:话语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