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慧珠

作品数:9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教育
  • 4篇教学
  • 3篇课程
  • 2篇德育
  • 2篇思想品德
  • 2篇思想品德课
  • 2篇品德
  • 2篇品德课
  • 2篇小学德育
  • 2篇教育培养
  • 1篇德育方法
  • 1篇德育课
  • 1篇德育课程
  • 1篇德育内容
  • 1篇邓小平
  • 1篇邓小平同志
  • 1篇新人
  • 1篇新中国
  • 1篇心组织
  • 1篇学科

机构

  • 7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市教委教...

作者

  • 8篇吴慧珠
  • 1篇陈少娟

传媒

  • 5篇课程.教材....
  • 1篇教育研究与实...
  • 1篇教育研究
  • 1篇人民教育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0
  • 1篇1997
  • 1篇1994
  • 2篇1993
  • 1篇1989
  • 1篇198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小学德育的整体改革及其实施
1989年
近几年来,教育的整体改革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去年在北戴河举行了全国小学德育整体改革研讨会后,小学德育的整体改革也在各地蓬勃地开展起来。那么究竟什么是德育的整体改革?为什么要进行德育整体改革?怎样进行德育整体改革的实验?对这些问题如无明确的认识,将影响德育整体改革实验的深入开展。为此谈点粗浅的认识,以就教于同志们。
吴慧珠
关键词:集体主义教育各科教学德育方法教育因素
对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的认识被引量:4
1993年
本刊去年第9期全文刊登了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这一课程计划自1993年秋季起在全国开始实施,是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为了便于大家在学习贯彻中理解,领会这一文件精神。本刊约请了参加制订这一课程计划的华东师范大学吴慧珠教授。就课程计划中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的特点、结构、层次等问题进行分析说明,供大家参考。
吴慧珠
关键词:中学课程阶段教学创造型人才劳动技能素质自我教育
新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演变被引量:21
2006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小学的课程设置源于老解放区的教育。1951年学制改革后,小学没有单独设立德育课程。1957年以后,为了突出政治思想教育,逐步开设小学政治课,从教材到教法,运动式、成人化和形式主义现象日益严重。20世纪80年代初,为克服小学德育的成人化和形式主义,将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并不断修改与完善学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与之相应的教材、教法,历时二十余年。回顾这一变化发展过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时今后这门课程的建设将起积极作用。
吴慧珠
关键词:德育课程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应培养现代化的新人
1985年
正当我国人民满怀豪情,以改革的精神向着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奋进的时候,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及时地从战略上给我们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的方向。“三个面向”的基础是面向现代化。
吴慧珠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改革邓小平同志
“素质教育”之我见被引量:1
1994年
什么是素质?传统的素质定义大都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界定,即“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辞海》)。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交往中所谈到的“素质”,已是经过社会实践与教育培养而改造了的身心特点,类似于“素养”的意思。因此,从现代社会实际来看,“所谓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
吴慧珠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培养社会实践解剖生理特点神经系统心组织
论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的课程观被引量:4
1997年
论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的课程观华东师范大学吴慧珠课程是构成教育的要素之一,是教育影响的核心内容。它“可以理解为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①课程设计涉及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需要给学...
吴慧珠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课程结构课程观教育目标课程理论综合学科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被引量:15
2000年
陈少娟吴慧珠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浅析被引量:2
1993年
目的性是人类实践的一个根本特征。教育这种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也必定有一定的目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过程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教育目的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教育目的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对人才的质量要求的变化,它具有阶级的和历史的制约性。 培养目标则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具体化。
吴慧珠
关键词:教育目的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教育过程教育培养目标质量要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