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海峰

作品数:239 被引量:2,201H指数:30
供职机构:黄淮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4篇文化科学
  • 34篇政治法律
  • 25篇历史地理
  • 5篇经济管理
  • 5篇社会学
  • 5篇文学
  • 3篇哲学宗教
  • 2篇军事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理学

主题

  • 71篇教育
  • 68篇高考
  • 66篇考试
  • 59篇科举
  • 39篇高考改革
  • 37篇高等教育
  • 32篇招生
  • 31篇科举制
  • 25篇高校
  • 24篇科举学
  • 16篇文化
  • 14篇教育史
  • 14篇考试制度
  • 12篇招生考试
  • 12篇高考制度
  • 10篇学术
  • 10篇科举制度
  • 9篇进士
  • 9篇高校招生
  • 7篇科举考试

机构

  • 199篇厦门大学
  • 19篇江苏城市职业...
  • 3篇黄淮学院
  • 3篇湖北大学
  • 3篇教育部
  • 1篇北京语言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华侨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国务院
  • 1篇教育部考试中...

作者

  • 222篇刘海峰
  • 6篇李木洲
  • 3篇潘懋元
  • 2篇谭贞
  • 2篇郑若玲
  • 2篇樊本富
  • 2篇罗立祝
  • 2篇谷振宇
  • 1篇李立峰
  • 1篇谢小庆
  • 1篇刘希伟
  • 1篇米红
  • 1篇唐滢
  • 1篇王钢
  • 1篇胡永红
  • 1篇李欣
  • 1篇杨学为
  • 1篇戴海琦
  • 1篇李均
  • 1篇漆书青

传媒

  • 30篇高等教育研究
  • 19篇厦门大学学报...
  • 15篇教育研究
  • 10篇湖北招生考试
  • 9篇中国高等教育
  • 8篇国际高等教育...
  • 7篇教育发展研究
  • 7篇东南学术
  • 5篇河北师范大学...
  • 5篇社会科学战线
  • 5篇教育与考试
  • 4篇探索与争鸣
  • 4篇中国高教研究
  • 4篇现代大学教育
  • 3篇华中师范大学...
  • 3篇学术月刊
  • 3篇北京大学教育...
  • 3篇大学教育科学
  • 3篇中国考试
  • 3篇考试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5篇2017
  • 6篇2016
  • 11篇2015
  • 10篇2014
  • 11篇2013
  • 8篇2012
  • 9篇2011
  • 5篇2010
  • 11篇2009
  • 31篇2008
  • 18篇2007
  • 17篇2006
  • 17篇2005
  • 11篇2004
  • 4篇2003
  • 13篇2002
  • 9篇2001
  • 4篇2000
2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道光末年两重臣——穆彰阿与载铨
2008年
穆彰阿与载铨是道光末年最受道光帝宠信的两位股肱大臣,一个争权,一个夺利。鸦片战争后,两派势力明争暗斗,使道光朝晚期吏治更加腐败不堪。
刘海峰
关键词:派系
穆彰阿、姚莹与“台湾之狱”被引量:1
2008年
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在道光朝"台湾之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穆彰阿与耆英、伊里布、黄恩彤等人内外联手制造了"台湾之狱"。与达洪阿相比,姚莹是"台湾之狱"的主要受害者。
刘海峰
论学校与科举的关系——兼谈任职资格考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989年
为了扭转升学、文凭对教育运行的片面导向作用,最近中央教育工作研讨小组提出要逐步创造条件,实行各种岗位的资格考试和资格证书制度,还提出要建立资格考试机构和证书管理机构。如若实行资格考试制度,可以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但也必将对高等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若处理不好,则可能对高等教育造成巨大的冲击,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怎样才能协调任职资格考试与高等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走后门和高等教育衰弱等其它一些弊病?这方面。
刘海峰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格考试制度科举考试制度科举制片面追求升学率
科举停废与文明冲突被引量:30
2006年
科举制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明产物,贤能治国说或精英统治理论为科举考试制度的出现奠立了理论基础。在一定意义上,科举制可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废止科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和典型事件,实际上科举是废于“时”而不是废于“制”。科举制在清末被时代和历史潮流所否定,并不意味着这一制度应该永远被否定。尽管科举制有许多局限和弊端,但它曾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的作用,对人类文明进程作出过重要的贡献,是中国不应忽视的文化遗产。
刘海峰
关键词:科举考试文明冲突
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被引量:43
2000年
“科举”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 ,即西汉以后分科目察举或制诏甄试人才授予官职的制度 ;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 ,即隋代设立进士科以后用考试来选拔人才授予官职的制度。进士科举不始于隋文帝时而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炀帝始建进士科时并未予以特别的重视 。
刘海峰
关键词:进士科科举制察举官职隋文帝隋炀帝
科举学的起承转合——科举研究史的千年回顾被引量:3
2013年
文章借用"起承转合"这一中国传统诗文写作和民族曲式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论述科举学的来龙去脉,分析科举学的缘起、流变、迁转与发展,对科举研究史进行千年回顾。1905年废科举前的科举学的研究成果和有关论述,为现代科举学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科举学为科举研究立学,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研究领域,是一个研究主题层出不穷的广博的学问,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专学。汇合融通四面八方的科举研究,将使科举学在传统学术之林中逐渐成为一门显学。
刘海峰
关键词:科举科举学起承转合
高考分省定额制的形成与调整被引量:33
2014年
当前,各省(区、市)存在的高水平大学高考录取机会差异,表面上是由高考分省定额制所造成,实则是隐藏在高考分省定额制背后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分摊共建大学办学模式以及基础教育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等深层原因所致。在经济、教育等区域发展严重不均的历史阶段,若废除高考分省定额制,将进一步加剧各地的高考录取机会差距。仅改变高考分省定额规则,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历史形成的各地高考录取差异。在"不可废,只能改"的现实面前,应力图通过国家宏观调整逐步使其回归到一个相对公平的位置。具体调整应在遵循国家利益最大化、兼顾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以及生源多样化等原则的基础上,采取分层调控的办法,即对"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及省属与普通高等院校实行不同的配额策略。
刘海峰李木洲
关键词:高考
科举研究与高考改革被引量:32
2007年
在一定意义上说,科举有如古代的高考,高考有如现代的科举。古代科举在追求考试公平的同时兼顾区域公平的历史传统,影响了近代以来的高校区域布局和目前高考分省定额划线录取制度的实行。在改革和完善高考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借鉴科举考试的某些防弊措施与考试管理方法,加强考试立法。研究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制度,可为当今的高考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因此,科举学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刘海峰
关键词:科举高考科举学高考改革
高考改革的方案选择被引量:1
2009年
根据我们进行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并部分参考其他方案设想,笔者提出以下3个可供选择的改革方案。前两个为近期方案,第三个为远期方案。方案1:一次考试,自主录取方案。为促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促进国家统一考试改革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促进考试改革与高校录取模式改革,可采用一次考试、自主录取方案。
刘海峰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中课程改革高校录取招生考试制度考试改革国家统一考试
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以科举、高考为例
2006年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考试当作一种测量工具或手段.多从微观技术的角度对它进行研究和改进,而其社会属性却被忽视。但技术研究并不能解决考试的所有问题特别是其与社会的矛盾.需要我们从宏观制度层面上给予关注。本文便对考试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基础性和试探性理论研究。通过解析考试的教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功能.
郑若玲潘懋元刘海峰
关键词:社会属性考试科举高考制度层
共2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