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 作品数:7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 翻译活动家蔡元培:成就及影响
- 2022年
- 蔡元培为近代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这不仅体现在他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思想中,同时还体现在他以一个领导者和组织者的重要角色直接参与并促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翻译活动上。本文对由其创导、组织和提议的翻译活动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梳理,以进一步探究蔡元培的翻译活动成就及其影响。研究发现,蔡元培以其深厚广博的学识、开阔的眼界,运用其特殊的社会政治地位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组织开展了大量相关工作,在引领和推进近代中国编译事业发展、相关学科译名确定与本土化、对外交流与宣传以及提议翻译作品结集等方面居功至伟,对近代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 刘洋文军
- 关键词:翻译事业
- 翻译批评的阐释学解读被引量:1
- 2016年
- 翻译批评衍生于翻译又独立于翻译,翻译批评的存在可以有效推动翻译理论的构建,也可指导翻译实践。本文希望借鉴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三个原则:理解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对翻译批评进行新的解读,明确翻译批评的对象、标准和目标。本文指出,翻译批评的对象应包括译者历史性的理解,且翻译批评的标准应是多元动态的,而非独断唯一的,最后提倡翻译批评的包容性原则。
- 刘洋
- 关键词:阐释学翻译批评
- 宗教与神话——《白蛇》与《披肩》的文学比较
- 2009年
- 美国犹太作家辛西亚奥齐克的短篇《披肩》与华裔美国华文文学家严歌苓的《白蛇》,分别从宗教与神话两个角度表达了两个族裔在美国主流文化背景下,相似而又不尽相同的身份认同。通过在女性主义框架下,对这两篇作品作对比性分析,两部作品象征着两个民族的两种不同文化的异同,不同的民族经历,对不同民族身份的认同,共性的相似就生动地呈现出来。
- 蔡青刘洋
- 关键词:宗教神话身份
- 译者动机研究:要素、机制与模型
- 2023年
- 译者动机是译者心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必然考量。动机问题不仅指涉翻译行为何以生成的内在动力和原因,还涵括译者在行为中表现出的所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特征,涉及意识、态度、情感、期望、目标、选择、决策等重要方面。本文从动机心理学出发,结合翻译学界已有的译者动机相关研究成果,考察译者动机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分析该过程中的相关要素,并深入探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行机制,据此构建译者动机研究模型。
- 文军刘洋
-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
- 对苏轼诗词的认知探索——基于隐喻理论
- 2009年
- 诗歌隐喻是隐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为隐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主要研究隐喻理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诗词中的体现。通过运用隐喻理论,本文从多个角度来研究苏轼诗歌中的隐喻性,如常规隐喻,概念隐喻以及隐喻扩展在其诗歌中的体现。通过对苏轼诗词作品一系列的分类,读者能够从认知的角度重新欣赏我们的传统文学艺术,同时也能用一个全新的方式去理解诗歌。
- 刘洋
- 关键词:概念隐喻常规隐喻意象
- 双重自我的剖析与探寻:《黑暗之心》解读被引量:4
- 2009年
- 著名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运用独特的叙事技巧,通过两个主要人物马洛和库尔茨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欧洲殖民主义势力的态度以及观点。同时,这两个人物也是作者对双重自我的艺术展现与心理追寻。在小说结尾,库尔茨作为作者自我的一个方面,走向了死亡。同时,也宣告了马洛——作者自我的另一个方面——陷入了迷失。作者由此揭示出,在资本主义制度和殖民侵略的弱肉强食法则下,殖民主义者所追求的目标与其自我存在价值的寻找是背道而驰的,那种通过双重自我而构建自我主体的努力是徒劳而无果的。
- 蔡青张洪伟刘洋
- 关键词:叙事技巧双重自我自我追寻
- 破译数字的密码——解读《接骨师之女》被引量:1
- 2008年
-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一部自传体形式的小说。在小说中,谭恩美创造性地使用数字作为能指来表达作品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语言及作品的自传形式相结合,表达了她对中西两种文化的阐释和理解,即作为一个华裔作家,在她的眼中美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并非是对抗而是一种和谐的结合。
- 蔡青刘洋
- 关键词:《接骨师之女》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