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主题

  • 2篇身份构建
  • 2篇神话
  • 2篇圣经典故
  • 2篇种族
  • 2篇追寻
  • 2篇《秀拉》
  • 1篇性别身份
  • 1篇性描写
  • 1篇叙事
  • 1篇叙事技巧
  • 1篇伊甸园
  • 1篇意象
  • 1篇意象分析
  • 1篇饮食
  • 1篇尤利西斯
  • 1篇战争
  • 1篇人名寓意
  • 1篇身份
  • 1篇身份确认
  • 1篇神话原型

机构

  • 10篇北京航空航天...
  • 2篇东北师范大学

作者

  • 10篇张洪伟
  • 9篇蔡青
  • 1篇刘洋
  • 1篇许旭
  • 1篇董惠玥
  • 1篇孟凡飞
  • 1篇冯晔

传媒

  • 3篇外语与外语教...
  • 2篇大连民族学院...
  • 2篇齐齐哈尔师范...
  • 1篇外语学刊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国际关系学院...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浅析《所罗门之歌》中的人名寓意被引量:21
2004年
美国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擅长用人物特殊命名法刻画人物,突出作品主题。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在这部作品中,莫里森综合运用了圣经典故、谐音、以词述意、首字母暗含、词汇组合与分割以及词形近似等方法来给书中的主要人物命名,从而使她的作品蕴含多重寓意,并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该书文本的可能性。
张洪伟蔡青
关键词:人名寓意圣经典故谐音
《扶桑》中的神话原型解析:追寻新的民族文化之根
2007年
美国著名华人女作家严歌苓的小说《扶桑》塑造了一位生活在19世纪末美国旧金山唐人街的华人妓女扶桑的形象。应该从圆形批评的视角来分析说明扶桑动人之美的深层文化内涵。身为弱者的扶桑,遭受着来自种族、社会和性别的多重压迫,却以人类远古至纯至善的母性力量,超越近代父权社会对她犯下的罪孽,引导堕落的现代灵魂进行深刻反思,其至善、庇护和受难的特质,唤起了人类心灵深处关于大母神记忆的集体无意识。也使迷惘的第五代美国华人移民,在追思与扶桑相系的民族文化之根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精神归宿。
蔡青许旭张洪伟
关键词:神话父权社会母性
沉默的破译——论《接骨师之女》的沉默主题被引量:4
2007年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叙述了美国一个华人移民家庭中三代女性之间错综复杂的母女关系,探寻引起母女冲突的因素。试图运用福柯的话语和权力理论及后殖民理论来分析小说中沉默这一主题,并探讨了确认及构建华裔女性文化身份的可能性。
张洪伟冯晔蔡青
关键词:《接骨师之女》沉默话语权利身份构建
通往伊甸之路——斯坦贝克女性描写所传达的主题探析被引量:2
2010年
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创作素以深刻的主题和细致的人物描写著称。斯坦贝克的小说大多与《圣经》的内容相关,但学术界对其作品的研究一直集中在写作手法、作品情节或男性人物的分析方面,对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女性人物及其所承载的主题意义则未予充分重视。本文对斯坦贝克的小说《伊甸之东》、《愤怒的葡萄》和《菊花》中的女性人物描写予以分析探讨,目的是要揭示出斯坦贝克借助创造性的叙事方式及人物表现手法,以女性形象表达博爱精神和人道主题的艺术特征。
蔡青张洪伟
关键词:伊甸园女性人物
《典型的美国佬》中的房宅意象分析被引量:8
2006年
《典型的美国佬》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任碧莲的代表作,本文从原型意象的角度解读了作品中的房宅意象,剖析了书中不同房宅意象所包含的三重象征意义。
蔡青张洪伟
关键词:美国梦裂缝错层
《甘加丁之路》的神话原型解析被引量:3
2007年
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西方经典神话原型与中国民间故事,对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作家的创作意图是非常有利的。本文从神话原型角度出发,分析美籍华裔男作家赵健秀的代表小说《甘加丁之路》中的神话原型框架,探讨了华裔男性寻找本我文化属性、重塑阳刚形象的过程。展现了美籍华裔作家特殊的成长环境、创作背景与种族记忆交织作用下产生的文本思想的复杂性。
张洪伟董惠玥蔡青
关键词:神话原型华裔男性尤利西斯
浅析《华女阿五》中饮食在身份构建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08年
"美国华裔文学之母"黄玉雪在其自传《华女阿五》中探讨了作为华裔女性的身份问题,而这部自传因对饮食的大量描写而受到文学评论界的批评。文章将从性别、种族、文化的角度分析在这部自传中饮食对主人公身份构建的重要作用。
张洪伟孟凡飞
关键词:饮食性别身份种族身份
他们也是迷惘的一代——论《秀拉》中的战争与死亡主题
2004年
美国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在其代表作《秀拉》中刻画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一战老兵和战后黑人青年的形象,幽婉地反映了他们的困惑、无奈以及黑人身份带给他们的种种不平和孤独。他们其实也是“迷惘的一代”,但身为黑人,无奈的叹息却被白人主流社会忽视了。
张洪伟蔡青
关键词:种族歧视身份确认
双重自我的剖析与探寻:《黑暗之心》解读被引量:4
2009年
著名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运用独特的叙事技巧,通过两个主要人物马洛和库尔茨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欧洲殖民主义势力的态度以及观点。同时,这两个人物也是作者对双重自我的艺术展现与心理追寻。在小说结尾,库尔茨作为作者自我的一个方面,走向了死亡。同时,也宣告了马洛——作者自我的另一个方面——陷入了迷失。作者由此揭示出,在资本主义制度和殖民侵略的弱肉强食法则下,殖民主义者所追求的目标与其自我存在价值的寻找是背道而驰的,那种通过双重自我而构建自我主体的努力是徒劳而无果的。
蔡青张洪伟刘洋
关键词:叙事技巧双重自我自我追寻
《秀拉》中的大母神原型解读被引量:5
2005年
   美国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擅长用塑造原型人物的方法来刻画人物,突出作品主题。在其代表作《秀拉》中,莫里森艺术地刻画了夏娃这一栩栩如生的大母神形象,从而挖掘了美国黑人独特的传统文化遗产,戏剧性地再现了黑人先辈们的历史神话故事及受到压抑而沉默的历史和被抹杀了的身份。
张洪伟蔡青
关键词:圣经典故女权主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