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松
- 作品数:84 被引量:141H指数:6
- 供职机构:天津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 对中国天津市入室盗窃风险的多维度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天津市入室盗窃风险的差异在社区构建上具有机会性。正如日常活动或生活方式理论所预言的那样,目标吸引力和监护的指标与入室盗窃的风险息息相关。又如社会解构理论预言的那样,集体效应和公共控制的社区进程影响了入室盗窃的风险。同时,社区结构和中国城市犯罪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那些在西方观察不到的因素来解释。
- 张乐宁刘志松
- 关键词:入室盗窃城市犯罪
-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百年历程
- 2022年
-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推进人民民主不断发展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把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建设的成功经验,郑重提出中国共产党在奋进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中必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深刻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的真谛和要义的把握更加深刻,对人民当家作主意义的认识更加全面,对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行动更加自觉。
- 靳方华刘志松
- 关键词: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人民至上民主
-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纠纷的主要类型及纠纷解决被引量:1
- 2014年
- 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这一进程在给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因其对旧有的生活生产方式产生冲击而带来新的纠纷。归纳起来有移民纠纷、拆迁纠纷、群体性事件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等,其产生的原因大致有农民脱离土地而环境改变、行政机关滥用权力漠视农民利益以及农民本身法律意识淡薄等。要解决新形势下农村纠纷,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如重视习惯法、加强法律宣传、提供优良服务、加强基层组织的作用等。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模式更有利于农民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 闫文博刘志松
-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纠纷
- 19世纪西方监狱改革运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2010年
- 19世纪,西方各国高犯罪率的社会现实推动了监狱改革运动的发展,惩罚的包应主义观念逐渐受到质疑,刑罚本身对于预防犯罪、减少犯罪而言并非最重要的途径。在此背景之下,各种新的犯罪学学派出现,教育刑中心论的观念日趋突出。监狱改革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进行的,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19世纪西方各国监狱改革运动的历史考察,探索推动其兴起发展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其对后世的影响。
- 刘志松
- 中国古代地方法治体系及其运行模式探析
- 2015年
- 对于中国而言,地方的治理在整个国家治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非但中央要通过基层社会的治理来实践国家意志,地方亦因其各自不同的特点而形成了不同的自我治理模式。地方的治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一个相对独立于中央国家的存在。从法治角度来考察,地方法治便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一般意义上讲,地方法治是在整个国家实现法治的前提下,各个地方依法来治理地方和管理社会,各种权力得到限制和制约,各种权利得到确认和保护的一种和谐、理想的状态。所以,中国古代无论是在正统法律文化层面,还是法律制度层面,还是法治运行层面,都无不以此作为治理国家的理想目标。
- 刘志松
- 关键词:地方法治地方法制法治文化
- 《管子》中的犯罪学学说
- 2017年
- 《管子》一书中丰富的政治学、经济学思想历来被学界所重视,其中,对犯罪的认识与惩治问题同样存在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其对犯罪形成的原因、犯罪的预防与惩治都有着丰富的思想观点,从而成为后世诸子学说对于犯罪问题的思想学说之渊薮。考察梳理《管子》中有关犯罪问题的思想观点对于研究先秦犯罪学学说具有重要意义,对当前预防和惩治犯罪具有参考价值。
- 刘志松冯志伟
- 关键词:《管子》犯罪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犯罪惩治
- 碰撞、误解与反思——读《An Underground Education》和《接触与碰撞》
- 2010年
-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遇是近代以来的事情。而在这两种文明相碰撞的过程中,由于发展向路、文化内核的差异和发展阶段的错位,使人们产生了一种误解,那就是中国传统的东西是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腐朽的,而西方的东西则都是进步的。通过对理查德.扎克斯的《An Underground Education》和田涛等的《接触与碰撞:16世纪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两本书进行分析,以中西法律文化文切入点,反射出这种误解的存在,并对之进行批判性反思。
- 于语和刘志松
- 关键词:西方文明法律文化刑罚
- 从《庚辛提牢笔记》看清末狱制改革
- 2015年
- 清人白曾焯所作《庚辛提牢笔记》记录了从庚子年到辛丑年这段时间清末狱制改革。在这段时间里,以收回“领事裁判权”为契机,清朝推行监狱改良。这一过程是以西方监狱制度为摹本,清政府全面学习仿效“西制”以实现对监狱根本改造的开始。《庚辛提牢笔记》以最直观、最真实的笔触将这一时间段内的狱政情况进行了翔实的记录,清末狱政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监狱治理理念执着的恪守,另一方面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又必须做出无奈的转变。
- 段知壮刘志松
- 关键词:领事裁判权
- 同核相生:国家法、民间法关系的回眸与前瞻——从《黄岩讼档》谈起
- @@随着民间法这一概念被提出,学界对中国法学本土资源的关注和挖掘开始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阶段。时至今日,短短的几年之内,民间法的研究就完成了起步,从开始的对现象的简单描述进入了对其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论探索阶段。但有一点是...
- 于语和刘志松
- 关键词:国家法民间法法治进程中国法学
- “和谐社会”溯源——以传统政治文化为中心被引量:6
- 2007年
- “和”,最早见于甲骨文,本指乐器和声音的相应和谐,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谐”,本指音韵的和洽,引申为协调关系或适当状态。“和”、“谐”合用表达了人们对匀称、适当、适中和协调的追求。古代的和谐观意在强调一种有价值的普遍的和谐关系。“和”还与“中”合用,称为“中和”。“中”,本为正中、适当、恰当、适量,在哲学上是指相对于事物的两个极端而言,意在强调“度”的分界。“中和”也就是指“适中、适度与和谐”,并成为儒家人生哲学中核心理论“中庸”的主要内容。孔孟以“和”为目的的“中庸”之道,强调高度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并用来处理人伦和社会关系。“和合”概念,自秦汉以来被普遍运用,《吕氏春秋》将此概念用于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的起源、构成。“和合”文化自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被普遍认同。而“天人合一”的观念则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共产党关于“和谐社会”的提法,就是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的,寻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前追求、构建和谐社会理想的渊源,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 于语和刘志松
- 关键词:中庸天人合一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