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雍

作品数:18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9篇原虫
  • 9篇疟原虫
  • 5篇约氏疟原虫
  • 5篇小鼠
  • 4篇细胞
  • 3篇子孢子
  • 3篇基因
  • 2篇蛋白
  • 2篇荧光
  • 2篇体外
  • 2篇疟原虫子孢子
  • 2篇裂殖体
  • 2篇免疫
  • 2篇脑型疟
  • 2篇环子孢子蛋白
  • 2篇基因组
  • 2篇基因组学
  • 2篇功能基因
  • 2篇功能基因组
  • 2篇功能基因组学

机构

  • 18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18篇徐文岳
  • 18篇付雍
  • 16篇丁艳
  • 6篇周桃莉
  • 5篇郑鸿
  • 4篇陈继德
  • 4篇刘太平
  • 4篇彭小红
  • 3篇谭章平
  • 2篇郭波
  • 2篇朱锋
  • 1篇欧倩怡
  • 1篇熊鸿燕
  • 1篇黄复生
  • 1篇王艳艳
  • 1篇卢潇
  • 1篇李楷

传媒

  • 4篇中国寄生虫学...
  • 3篇热带医学杂志
  • 3篇中国病原生物...
  • 2篇免疫学杂志
  • 2篇成都医学院学...

年份

  • 3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鼠尾静脉注射辅助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小鼠尾静脉注射辅助装置,其关键在于,包括一个具有管口的管体和一个盖在管口上的管盖,所述管体上开有至少一个透气孔,所述管盖中间开有一个穿孔;所述管体的材质为透明塑料。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方便携带和方便操作...
周桃莉徐文岳陈继德丁艳付雍
文献传递
脑型疟发生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5年
脑型疟(cerebral malaria,CM)是引起疟疾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对其发生分子机制的研究是制定防治策略的前提。早期对脑型疟的研究衍生出两种理论:机械阻塞理论和免疫病理理论,两者一直存在广泛争议。本文就脑型疟机制研究的发展及最新进展作简要的综述。
付雍丁艳徐文岳
关键词:脑型疟
活体成像技术在实验脑型疟中的应用研究
2017年
目的构建表达Luciferase的伯氏疟原虫ANKA株(Plasmodium berghei ANKA),感染昆明小鼠并于实验脑型疟发生时对小鼠进行活体成像,建立实验脑型疟活体成像平台,为脑型疟发病机理及疟疾疫苗和药物评价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大量制备重组质粒pl0027并酶切使其线性化。复苏冻存原虫并于体外培养富集成熟裂殖体。收集成熟裂殖体与线性化的质粒混匀后进行电转化,对构建的虫株进行药物筛选;提取疟原虫基因组,进行PCR鉴定。构建的伯氏疟原虫ANKA-Luciferase疟原虫采用常规方法感染昆明小鼠,当小鼠于感染6d后出现偏瘫、昏迷及视网膜病变等典型脑型疟症状时,采用活体成像技术观察疟原虫增殖及分布情况;解剖分离感染小鼠各脏器组织并成像,观察疟原虫在各器官组织粘附情况。结果 PCR检测两端插入序列及Luciferase序列均能获得预期片段,提示重组质粒成功整合入伯氏疟原虫ANKA基因组内。活体成像观察感染小鼠在小鼠脑型疟发生时体内原虫水平较高,且随血流呈全身性分布;器官成像观察原虫在小鼠各重要脏器均有粘附,特别是脑部聚集了大量的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结论成功构建了伯氏疟原虫ANKA-Luciferase疟原虫,并利用此原虫感染小鼠建立了实验脑型疟活体成像平台。
丁艳刘太平郑鸿徐文岳付雍
关键词:荧光素酶活体成像
约氏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对TNF-α刺激人肝癌细胞株核转录因子活化的抑制作用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观察约氏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P)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人肝癌细胞株HepG2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化的影响。方法以约氏疟原虫BY265株子孢子总RNA为模板,用RT-PCR扩增CSP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并克隆至pFLAG-CMV8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FLAG-CMV8-CSP。以兔抗CSP多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pFLAG-CMV8-CSP能否在HepG2细胞中正确表达,及其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分为3组,A组(阴性对照组)为转染质粒pFLAG-CMV8的HepG2细胞,B组以100ng/ml TNF-α刺激转染质粒pFLAG-CMV8的HepG2细胞,C组以100ng/ml TNF-α刺激转染质粒pFLAG-CMV8-CSP的HepG2细胞。采用双荧光素酶试验和凝胶迁移试验(EMSA)检测NF-κB的核转位及其活化,观察pFLAG-CMV8-CSP对于TNF-α刺激HepG2细胞活化NF-κB是否具有抑制作用。结果质粒pFLAG-CMV8-CSP主要在HepG2细胞胞浆中表达。检测HepG2细胞浆中NF-κB活性,C组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与海肾荧光素酶活性比值为0.228±0.029,明显低于B组(0.571±0.030)和A组(0.438±0.085)(P<0.05)。EMSA结果显示,C组的条带明显弱于B组。结论位于细胞浆中的疟原虫CSP蛋白通过抑制NF-κB核转位,从而抑制TNF-α刺激HepG2细胞活化NF-κB。
丁艳陈继德周桃莉付雍彭小红徐文岳
关键词:约氏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核转录因子-ΚB人肝癌细胞株
脑型疟发生的免疫病理机制被引量:8
2011年
脑型疟(cerebral malaria)是疟疾感染的严重并发症,近年来其发生的免疫病理学机制受到极大关注。早期的研究认为,脑型疟的发生主要与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和脑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导致脑血管阻塞有关。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脑型疟的发生主要由疟原虫感染后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所导致,与炎症因子的过量释放和免疫细胞在脑血管的浸润密切相关。本文就近年来脑型疟发生的免疫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刘太平付雍徐文岳
关键词:炎症因子脑型疟CD8+T细胞
蚊期和红内期持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约氏疟原虫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构建蚊期、红内期持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约氏疟原虫BY265株。方法用SacⅡ酶酶切含有伯氏疟原虫ssu-rrna基因和GFP基因的重组质粒pl0017使之线性化,用电转化的方法将该重组质粒转化入红内期约氏疟原虫BY265株,获BY265-EGFP重组疟原虫,尾静脉注射感染昆明小鼠,24~30h后用乙胺嘧啶饲喂小鼠5~6d,鼠尾静脉采血涂片观察原虫感染率。以疟原虫基因组DNA为模板,PCR鉴定转染重组质粒pl0017的约氏疟原虫。斯氏按蚊叮咬感染BY265-EGFP重组疟原虫的小鼠,按蚊血餐后第7天和第16天解剖蚊胃和唾液腺,观察疟原虫能否在蚊体内正常发育。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到呈绿色荧光的红内期各期形态正常的约氏疟原虫。PCR检测结果表明,GFP和ssu-rrna基因已成功整合到约氏疟原虫基因组中。按蚊感染实验证实重组BY265株能在蚊体内正常发育。结论构建了蚊期、红内期持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约氏疟原虫。
付雍丁艳周桃莉陈继德彭小红徐文岳
关键词:红内期绿色荧光蛋白约氏疟原虫
TLR2在实验脑型疟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s 2,TLR2)在伯氏疟原虫ANKA株(Plasmodium berghei ANKA,Pb ANKA)诱导的实验脑型疟(experimental cerebral malaria,ECM)中的作用。方法取Pb ANKA采用蚊叮感染、子孢子定量感染和红内期原虫感染3种方式感染TLR2-/-C57BL/6小鼠,同时以WT C57BL/6小鼠为对照。蚊叮感染时,先以Pb ANKA疟原虫感染斯氏按蚊,然后斯氏按蚊通过叮咬实验小鼠使其感染疟原虫。子孢子定量感染时,先以Pb ANKA疟原虫感染斯氏按蚊,然后通过解剖按蚊唾液腺获得疟原虫子孢子,定量注射感染实验小鼠。红内期原虫感染时,先以Pb ANKA疟原虫感染WT C57BL/6小鼠获取感染疟原虫红细胞(parasitized?Red?Blood?Cell,pRBC),然后用pRBC定量感染实验小鼠。通过观测实验小鼠红细胞原虫率、存活率及ECM发生率,判定TLR2是否参与ECM的发生。结果蚊叮感染时,TLR2-/-C57BL/6小鼠与WT C57BL/6小鼠原虫率在ECM发生期间(6~9d)无显著差别,表明TLR2缺失对Pb ANKA疟原虫在小鼠体内的增殖无显著影响。两组小鼠在感染6d后均开始出现偏瘫、昏迷等典型CM症状,9d内全部发生ECM并死亡,ECM发生率均为100%,小鼠存活率均为0。子孢子定量感染时,两组实验小鼠红细胞原虫率无显著差异;小鼠存活率TLR2-/-组为0,WT组为10%;ECM发生率TLR2-/-组为100%,WT组为90%,均无显著差异。红内期原虫感染时,两组实验小鼠红细胞原虫率无显著差异,感染后8d全部发生ECM并死亡,ECM发生率均为100%,小鼠存活率均为0。结论 3种感染实验中小鼠TLR2缺失均未影响ECM的进程,表明ECM的发生不依赖于TLR2的参与。
付雍郑鸿丁艳徐文岳
关键词:TOLL样受体2
遗传减毒伯氏疟原虫ANKA株的构建及其免疫保护效应
2016年
目的构建遗传减毒伯氏疟原虫ANKA株(Plasmodium berghei ANKA,P.b ANKA),并用此减毒疟原虫株免疫C57BL/6J小鼠观察免疫保护效果。方法分别扩增UIS3基因编码序列两端的非编码区5′UTR和3′UTR及用于筛选的抗性标记h DHFR,然后利用融合PCR原理,扩增全长同源重组片段(5′UTR+h DHFR+3′UTR),最后常规PCR扩增获得大量线性化同源重组片段并纯化。体外培养富集伯氏疟原虫ANKA株的成熟裂殖体,将线性化同源重组片段通过电转的方式导入裂殖体中并接种到小鼠体内,再对转化后的疟原虫进行筛选和鉴定,最后用构建成功的减毒伯氏疟原虫ANKA株免疫小鼠并攻击,观察减毒株的免疫保护效力。结果成功扩增3个独立片段5′UTR、h DHFR和3′UTR,长度分别为798、1 628和759 bp,后经融合PCR反应形成全长重组片段5′UTR+h DHFR+3′UTR,长度为3 185 bp。转化至裂殖体后经筛选鉴定获得遗传减毒伯氏疟原虫ANKA株,将此遗传减毒株免疫小鼠后攻击,小鼠红内期原虫率为0%,脑型疟发生率为0%,存活率为100%,可使其完全抵御野生型疟原虫感染。结论成功构建遗传减毒伯氏疟原虫ANKA株,此减毒株对小鼠的免疫保护率为100%,此模型的建立可为研究红前期疫苗免疫保护机制奠定基础。
丁艳谭章平卢潇徐文岳付雍
关键词:免疫攻击
不同种鼠对实验脑型疟发生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比较昆明小鼠和C57BL/6小鼠作为种鼠对实验脑型疟模型的影响。方法分别以伯氏疟原虫ANKA株感染C57BL/6小鼠和昆明小鼠作为传代用种鼠,当种鼠原虫率为5%~15%时接种子代C57BL/6小鼠,观察两组小鼠原虫率、脑型疟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同时,通过脑组织切片和脑部淋巴细胞的流式检测,观察两组发生脑型疟小鼠的脑部微血管中感染疟原虫红细胞和CD8+T细胞的粘附情况,另外,通过感染CD8+TKO小鼠,证实CD8+T细胞在两组小鼠发生脑型疟中的作用。结果用昆明小鼠作为种鼠的实验组的原虫率和脑型疟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用C57BL/6小鼠作为种鼠的实验组,发生脑型疟小鼠的脑部组织切片发现,脑部微血管可见明显的感染疟原虫红细胞的粘附和CD8+T淋巴细胞浸润;而用昆明小鼠作为种鼠感染CD8+T细胞缺失的C57BL/6小鼠并不能诱导实验脑型疟的发生。结论与C57BL/6小鼠相比,昆明小鼠作为种鼠的实验组的脑型疟发病率更高,而且感染疟原虫红细胞和CD8+T细胞在脑部微血管内的粘附也是该脑型疟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更适合用于实验脑型疟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的探讨。
付雍丁艳郭波刘太平郑鸿谭章平徐文岳
瘦素蛋白转基因约氏疟原虫对小鼠体质量的影响
2017年
目的探讨含瘦素(leptin)蛋白转基因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li)对感染小鼠体质量的影响。方法设计并构建含小鼠瘦素基因的疟原虫CRISPR/Cas9重组质粒,该质粒两端带有约氏疟原虫17XNL株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的5′和3′同源序列,将外源的小鼠瘦素基因经同源重组插入至MIF基因编码区下游,构建重组质粒PYC-MIF-Leptin。将该重组质粒电转入体外培养的约氏疟原虫成熟裂殖体内,通过尾静脉注射该裂殖体感染雌性昆明小鼠1只,经乙胺嘧啶筛选和PCR鉴定获得转基因约氏疟原虫克隆。将转基因疟原虫和野生型疟原虫感染C57BL/6小鼠各1只,取眼球血和尾静脉血,通过RTPCR和免疫荧光检测瘦素在疟原虫内是否成功表达。将含转基因疟原虫和野生型疟原虫(1×104接种量)的200μl PBS尾静脉注射感染C57BL/6小鼠各5只,阴性对照组注射等量PBS。每两天记录并统计小鼠原虫血症及体质量变化。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构建了含瘦素基因和疟原虫MIF同源重组序列的重组质粒PYC-MIF-Leptin。转基因疟原虫DNA测序结果证实,瘦素基因整合入MIF基因下游,并在疟原虫中成功转录。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疟原虫能够表达小鼠瘦素蛋白。转基因疟原虫组17 d体质量下降尤其明显,为(17.26±1.40)g。野生型疟原虫组和阴性对照组小鼠体质量无明显变化,而转基因疟原虫组体质量下降达10.7%(P<0.05)。两种疟原虫都在原虫血症达到10%左右时开始下降,但是转基因疟原虫增殖速度较快,最终在23 d左右均消失。结论表达瘦素基因的转基因约氏疟原虫可降低感染小鼠的体质量。
李楷郑鸿朱锋付雍徐文岳
关键词:转基因约氏疟原虫瘦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