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惇
- 作品数:51 被引量:94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艺术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 当代篆刻名家谈篆刻艺术市场被引量:1
- 2006年
- 杨中良:篆刻艺术因其自身的特点,较之其他艺术品市场有其特殊性。今天请大家来,是想请各位谈谈篆刻艺术市场。无论从哪个角度谈均可,长短不拘。同时,我们已经在中国篆刻网发帖,也想倾听广大网友的意见。一、篆刻艺术与市场现状韩天衡: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篆刻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有很多印社,一直很活跃,篆刻创作与印学理论都硕果累累,出现了一批出色的中青年篆刻家。2001年的APEC会议我们以篆刻名印作为国礼赠送,2008年奥运会以"中国印"作为会标,这些都为古老的篆刻艺术走出国门、扩大认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韩天衡石开李刚田刘一闻朱培尔曾翔蔡树农张树王镛黄惇崔志强徐正濂刘彦湖许雄志张公者杨中良
- 关键词:篆刻艺术书画家艺术产品篆刻篆刻家
- 清理与超越被引量:1
- 2006年
- 这是是黄惇先生关于书法教学理念的一次课堂讲录,他的很多观念不与人同。从创作方面看,他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临习篆隶和北碑,此后又完全转向帖,这是为什么?90年代初,当人们热衷于时风、热衷于创新的时候, 他又提出要超越清代。当代书法是不是还在清人的笼罩之下呢?他的想法和其他人有什么不一样?对于书法教育,黄惇先生多次感慨:有这样一些人,他在大学里或者社会上教书法,却没有理念,头脑混乱,这种现象很普遍。他在想这个问题,拿什么理念教给学生,这些教学思想会达到什么效果?关于创作,他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清代延续至今的碑派是当今书坛非常重要的力量,甚至有不少作者水准超过清代。然而,也因此当代很多创作观念都受清代碑学观念的制约,在审美和技法方面有意无意地在碑派范畴中打转转,这既是时代的烙印,也成为当代书坛的弊端。黄惇先生跨越清人的书法观和突破时弊的教学理念,在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实际上,每一个时代的书法,在初期均是前一个时代书风的延续,要有创造并建立起自己时代的书法艺术风格,就必须突破前一个时代书风的笼罩,我们在读书法史的时候便可以看得很清楚。清代我们离开已经很久了,如果说民国时期是清代碑学延续的话,那我们为什么还不能从清人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呢?当下的书法有很多是在把清代碑学的缺点无限放大,放大到恶俗的地步。黄惇先生将目光放在传统帖学经典上是有远见的,当以常见的关键词是“个性”,黄惇先生却提出“共性”,这不是一个唱反调的问题, 当下最需要的是不丢失传统,然后才谈得上发展,才谈得上“个性”。黄惇先生的书法理念亦新亦旧,说他新,他已与当下的书法观念分出很大界限来,说他旧,这不是他的发明,而是千年来的书法传统。这实际上也是基于当下书�
- 黄惇
- 关键词:书法传统书法观念帖学北碑魏碑金石气
- 民国时期上海美专的篆刻教育被引量:6
- 2015年
- 本文通过相关文献讨论了民国时期上海美专的篆刻教育,指出上海美专的篆刻课程,并非独立的学科,而是中国画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由此"篆刻"进入了学院的教学,并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启了现代教学模式的篆刻教育。文章从课程设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成果、师资等诸方面讨论了上海美专的篆刻教育的成就,并就篆刻在民国时期艺术分类学中的地位作了分析,指出正是像上海美专等学校在书法和篆刻教育上的实践,及当时的艺术学校在中国本土艺术上的觉醒和高度重视,才可能有在艺术理论层面对篆刻这样的中国传统艺术的认知。文章认为在今日复兴中华的历史进程中,了解上海美专篆刻教育的过去,重新认识中国艺术体系的内涵,是有反思的必要的。
- 黄惇
- 关键词:民国上海美专
- 董其昌与文人篆刻艺术被引量:1
- 2019年
- 董其昌中年之后,如日中天,当堪称晚明书画界、鉴赏界执牛耳者。文人篆刻在晚明各种艺术的发展中,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其乘嘉靖以来文人篆刻艺术复兴之势迅猛崛起。隆庆六年(一五七二),董其昌的同乡,上海顾从德以家藏古印,并嘉兴项子京藏印.
- 黄惇
- 关键词:篆刻艺术文人书法晚明书画古印
- 文彭《与上池书》解读被引量:1
- 2008年
- 有关文彭治印的情况,过去多依赖周亮工《印人传》之记载:先是,公所为印皆牙章,自落墨,而命金唛人李文甫镌之。李善雕是边,其所镌花卉皆玲珑有致。公以印属之,辄能不失公笔意,故公牙章半出李手。自得石后乃不复作牙章。~①按照周亮工的说法,文彭在南监时从一老髯那里获得灯光石,“于是冻石之名,始见于世,艳传四方矣.”~②我曾撰文,以为周氏此叙,有违史实。
- 黄惇
- 齐白石书法的发展脉络与风格形成——兼论北京画院藏齐白石书法作品被引量:3
- 2012年
- 齐白石书法是其整个艺术生涯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画得益于他的书法,不仅仅是画上的题字,就连整个大写意画风都与他的书法意趣相通;他的篆刻也得益于他的书法,尤其是他的篆书风格几乎是以其篆刻为唯一指向的,没有他的篆书的风格,也就没有他篆刻的风格。
- 黄惇
- 关键词:书法作品画院脉络艺术生涯大写意
- 印从书出 胆敢独造——北京画院藏齐白石三百方印章研究
- <正>一、杨柳青版《齐白石三百石印》2009年秋,我应北京画院之邀,负责北京画院收藏的齐白石书法、篆刻作品的整理工作,有幸在2010年2月4日、5日在北京画院获见齐白石家属于1957年捐赠的300余方印章原石。3月24~...
- 黄惇
- 文献传递
- 颜、柳的障碍被引量:3
- 2019年
- (一)20世纪80年代,全国小孩都在学校写颜(颜真卿)体、柳(柳公权)体,我找了十几个写颜、柳好的学生,让他们临摹王羲之的行书,结果发现他们一个也写不出来。我小时候也写颜、柳,有一个阶段想写行书了,我看王羲之《兰亭序》的转折处的形态,就想起颜、柳转折处的顿挫,老是要在这些地方顿一顿,写得糟糕透了。我发现楷书作为书法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所谓将楷书写得相当好以后,就可以去写行书了,不是那么回事!
- 黄惇
- 关键词:颜真卿
- 读史与学书
- 2013年
- 少年的时候,我和同辈人一样,写过柳公权、欧阳询,大抵以唐楷起步。到了二十几岁,受当时风气影响,也写过魏碑、汉碑、秦篆等等,不过那时我所知道的一点点书法知识,都是从祖父那里得来的,大多是"五指齐力"、"笔笔回锋"、"横平竖直"之类的口诀。对于书法史和清以前的书论,以及锺繇、王羲之、宋四家、赵孟頫、晚明诸家陌生得很。文革中这些都被视为粪土,当然距离更是遥远。老一辈的书家,多从晚清一脉出,所以直到八十年代初叶的书展上,要找地道有家数的行草书,百不见一二,这是时代使然。今天回忆起来,我青年时目见既少,观念也模糊,尽管热爱书法,却看不懂,更不用说入门了。
- 黄惇
- 高等院校书法教育的历史担负被引量:10
- 2012年
- 进入信息化时代,电脑对于传统文化有信息传播强化的功能,但如果日常书写汉字被键盘敲击取代,中国书法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在今天,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担负起传承、开拓、发展的使命,便是高校书法教育的历史职责。
- 黄惇
- 关键词:书法教育信息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