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俊强

作品数:42 被引量:331H指数:11
供职机构: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1篇医药卫生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3篇骨折
  • 14篇股骨
  • 7篇血栓
  • 7篇静脉
  • 7篇静脉血
  • 7篇静脉血栓
  • 6篇髓内
  • 6篇髓内钉
  • 6篇外固定
  • 6篇卧位
  • 5篇深静脉
  • 5篇深静脉血栓
  • 5篇外固定架
  • 5篇骨干骨折
  • 5篇股骨干
  • 5篇股骨干骨折
  • 5篇固定架
  • 5篇侧卧
  • 5篇侧卧位
  • 4篇新西兰大白兔

机构

  • 32篇承德医学院附...
  • 12篇河北医科大学...
  • 3篇承德医学院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承德市中心医...

作者

  • 42篇魏俊强
  • 18篇闫石
  • 14篇金宇
  • 13篇冯震
  • 11篇潘进社
  • 9篇张英泽
  • 9篇王瑜
  • 9篇赵景新
  • 7篇刘利蕊
  • 6篇孔庆柱
  • 6篇王新宇
  • 6篇张猛
  • 5篇郑占乐
  • 5篇张擎柱
  • 5篇段建伟
  • 5篇孙灏
  • 3篇李衡
  • 3篇王寅
  • 3篇吴希瑞
  • 2篇孟宪中

传媒

  • 4篇中国矫形外科...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河北医学
  • 2篇临床肿瘤学杂...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新医学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河北医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承德医学院学...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现代医学
  • 1篇临床小儿外科...
  • 1篇中国CT和M...
  • 1篇癌症进展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8篇2017
  • 10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采用单边可调节外固定架制作兔股骨非感染性骨折不愈合模型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采用单边可调节外固定器制作兔股骨非感染性骨折不愈合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7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15 mm缺损组、10 mm骨蜡缺损组及10 mm缺损组各24只,均行左侧股骨截骨,以单边可调节外固定架为固定装置制成骨缺损模型。15 mm缺损组骨折断端间隙为15 mm,不用骨蜡封堵;10 mm骨蜡缺损组骨折断端间隙为10 mm,用骨蜡封堵髓腔;10 mm缺损组骨折断端间隙为10 mm,不用骨蜡封堵。术后通过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3组股骨对位情况和截骨端的愈合情况,比较各组骨折不愈合率(制模成功率)。结果术后8周,15 mm缺损组有23只大白兔、10 mm骨蜡缺损组有22只大白兔、10 mm缺损组有23只大白兔纳入统计。15 mm缺损组22只(95.7%)、10 mm骨蜡缺损组20只(90.9%)、10 mm缺损组10只(43.5%)的X线检查结果符合骨折不愈合表现。3组骨折不愈合率总体比较的χ2=21.17,P<0.001。与10 mm缺损组比较,15 mm缺损组及10 mm骨蜡缺损组的骨折不愈合率均较高(P均<0.001)。15 mm缺损组与10 mm骨蜡缺损组间骨折不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8)。结论采用单边可调节外固定架制作骨折断端间隙为15 mm以及骨折断端间隙为10 mm且用骨蜡封堵髓腔的2种兔股骨非感染性骨折不愈合模型是可行的。
张猛魏俊强段建伟闫石
关键词:股骨新西兰大白兔
汶川地震937名伤员流行病学特征
2008年
目的探讨汶川震伤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937名汶川地震伤员的性别和年龄构成、致伤原因、损伤部位、并发症及漏诊率等进行分析。结果地震伤员男女性别比为1:1.12。致伤原因以砸伤和摔伤为主,损伤部位以颅脑、胸部、足踝、胫腓骨、脊柱和髋部多见。地震直接导致的损伤漏诊率达15.5%,以头、胸部损伤漏诊为主。结论地震伤员以砸伤和摔伤为主要致伤因素,以下肢骨折为多,容易确诊头、胸部闭合伤。
潘进社张英泽徐巍邸军孟宪中郑占乐魏俊强孙春瑞闫承勇
关键词:自然灾害地震流行病学
下肢及骨盆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3
2017年
目的:分析创伤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创伤骨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589例,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骨折情况,手术情况及相关化验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89例创伤骨折患者中DVT总发生率为1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体重指数(BMI)≥25 kg·m^(-2)、有吸烟史、缺乏锻炼、既往有高血压病患者、手术持续时间>2小时,术中大量输血及全身麻醉患者DVT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不同部位骨折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不同。多发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高于单处骨折患者。血栓患者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较非血栓患者明显增高。患者创伤后血栓高发时间为伤后1-3天及术后1天,且以下肢肌间静脉血栓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大血栓发生率增加。结论:DVT在创伤骨折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DVT的发生与患者一般情况、创伤部位、手术因素及实验室指标等相关,临床医生需提高警惕,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孙灏王瑜魏俊强闫石
关键词:骨折深静脉血栓
多排螺旋CT定量测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诊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6
2021年
目的研究多排螺旋CT定量测量肺气肿容积比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1月至2019年1月确诊为COPD的患者102例,以及同期怀疑COPD而确诊为非COPD的患者3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肺功能检查和320排螺旋CT肺容积扫描检测,分析CT测量E/L与肺功能实验室指标均的关系。结果COPD患者FEV1(实际/预计)和FEV1/VCmax显著低于非COPD患者(P<0.05),RV(实际/预计)、TLC(实际/预计)、RV/TLC、全肺E/L、右肺E/L以及左肺E/L均显著高于非COPD患者(P<0.05);COPD患者全肺E/L、右肺E/L以及左肺E/L均随肺功能分级升高而升高,与FEV1(实际/预计)和FEV1/VCmax成负相关关系(P<0.05),与RV(实际/预计)、TLC(实际/预计)、RV/TLC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CT测量的COPD肺气肿容积比例与肺功能有关,可以作为COPD患者肺功能评价的指标。
郑国利刘艳卜春红魏俊强朱孝芹
关键词:多排螺旋CT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
俯卧位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被引量:19
2016年
目的 评价俯卧位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3-05采用俯卧位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38例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取俯卧位,患肢前臂悬垂于手术床边,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肱骨髁上骨折满意后经皮从肱骨远端内外侧穿针固定。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35~118 min,平均70 min。所有患者均达到闭合复位。35例获得随访8~12个月,平均10个月。末次随访时35例骨折均愈合,无Volkman挛缩和肘内翻畸形,内侧穿针无医源性尺神经损伤。末次随访时患侧肘关节伸直-10°~4°,平均-4°;健侧肘关节伸直-14°~0°,平均-10°。患侧肘关节屈曲110°~140°,平均125°;健侧肘关节屈曲120°~150°,平均135°。同健侧相比,5例患侧丢失屈伸功能5°~10°,Flynn临床功能评定为良。患侧携带角0°~10°,平均7°;健侧携带角0°~15°,平均9°。3例患侧携带角丢失5°~10°,Flynn临床功能评定为良。患侧肘关节Baumann角变化值1°~6°,平均3.5°。结论俯卧位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复位容易,方便穿针和利于术中透视等优点。
魏俊强林静金宇赵景新王瑜孔令伟魏然
关键词:移位肱骨髁上骨折俯卧位闭合复位内固定儿童
钉棒系统结合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后路钉棒系统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采用钉棒系统复位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自体骨移植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4例。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摄X线测定骨折椎体相对高度及Cobb角恢复情况,通过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评价脊髓功能改善状况。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0个月,平均14个月。末次随访摄X线及CT片示椎体植骨融合良好,骨折均愈合,无螺钉松动、断裂及断棒发生。术前、术后1周内及末次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椎体相对高度分别为(92±8)%、(94±11)%;(53±13)%,Cobb角(20.7±4.6)°,(4.5±1.4)°,(5.7±1.1)°。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上述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随访各时间点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21例有1~3级改善。结论经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恢复椎体高度,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防止内固定失败以及脊柱复位丢失和继发后凸畸形。
魏俊强李衡潘进社吴希瑞张英泽
关键词:经椎弓根植骨椎弓根钉
依达拉奉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缺血组织恢复血供后组织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即缺血再灌注损伤。肢体创伤修复、游离组织移植、断肢再植等都遭受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骨骼肌功能障碍。自由基在组织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依达拉奉是日本厚生省于2001年...
魏俊强
关键词:依达拉奉自由基缺血-再灌注损伤骨骼肌
文献传递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特点被引量:34
2016年
背景: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老年、手术治疗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此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时间点目前尚无研究。目的:分析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时间分布。方法:纳入2012年6月至2016年1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20例,根据患者术前是否采用预防性抗凝措施分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2组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3,5天,伤后超过5天及术后第2,5,7,14天分别进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统计总的血栓发生例数和发生率,并对2组患者进行比较。统计不同时间点2组患者新发生血栓的病例数和发生率,通过频数分布表分析伤后和术后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结果与结论:1220例患者中抗凝组154例,有18例发生血栓,发生率为12%;未抗凝组66例中发生深静脉血栓15例,发生率为2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41);22组患者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是伤后前3 d和术后第1天;3结果表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是伤后前3 d和术后第1天。患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应从伤后即开始实施,伤后就进行药物预防性抗凝可以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魏俊强刘利蕊王新宇闫石金宇冯震
关键词:骨钉骨科植入物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70例肢体软组织肉瘤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肢体软组织肉瘤(LSTS)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LST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LST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位置、病理分期以及手术外科切缘等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LSTS患者局部复发和发生全身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随访期间,70例LSTS患者中,局部复发患者为15例,局部复发率为21.43%;发生全身转移的患者为22例,全身转移率为31.43%;初治、广泛切除肿瘤以及外科切缘阴性LSTS患者的术后局部复发率和全身转移率低;LSTS患者的术后局部复发率和全身转移率随着FNCLCC分级和MSTS分期的升高而升高,而与LSTS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位置以及肿瘤深度无关(P﹥0.05)。结论 LSTS患者应优先考虑广泛切除治疗,高分期、外科切缘阳性和二次治疗的LSTS患者术后应注意局部复发和全身转移情况的发生。
冯震吴薇娜魏俊强张擎柱赵景新
关键词:复发
四川地震多发伤患者初期救治流程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地震灾害多发伤患者初期救治程序化操作流程。方法应用多发伤初期救治流程救治87例四川地震严重多发伤患者,做到首先维持生命体征,同时尽快明确伤情进行妥善处理,力争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初步处理。结果这一抢救流程使地震伤员得到快速诊治,有效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结论多发伤初期救治的程序化操作可以使医护人员有序分工,紧密协作,迅速作出诊断,及时进行救治,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有效措施。
潘进社邸军孟宪中郑占乐魏俊强王鹏飞
关键词:多处创伤急诊处理自然灾害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