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颉卫华

作品数:14 被引量:16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气候
  • 4篇气候模式
  • 4篇降水
  • 3篇一体化
  • 3篇年际
  • 3篇年际尺度
  • 3篇气候预测
  • 3篇强降水
  • 3篇强降水过程
  • 3篇夏季
  • 3篇回报
  • 3篇回报试验
  • 3篇江淮流域
  • 3篇降水过程
  • 2篇短期气候
  • 2篇时间滞后
  • 2篇气候系统
  • 2篇气候系统模式
  • 2篇可预报性
  • 2篇BC

机构

  • 12篇中国气象局国...
  • 6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新疆气象局

作者

  • 14篇颉卫华
  • 10篇吴统文
  • 7篇刘向文
  • 5篇李巧萍
  • 5篇路屹雄
  • 4篇房永杰
  • 4篇程彦杰
  • 4篇颜京辉
  • 4篇储敏
  • 4篇梁潇云
  • 4篇张艳武
  • 4篇李江龙
  • 4篇张莉
  • 3篇辛晓歌
  • 3篇张芳
  • 3篇李伟平
  • 3篇张洁
  • 2篇王在志
  • 2篇聂肃平
  • 2篇宇如聪

传媒

  • 2篇大气科学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科技合作...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科技成果管理...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初值对中国东部初夏土壤湿度可预报性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土壤湿度是影响天气和气候非常重要的因子之一,但目前针对土壤湿度可预报性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该文在对BCC_CSM模式进行了适合的陆面初始化的条件下,设计了两组在中国东部地区采用不同土壤湿度初值的回报试验研究该地区土壤湿度的可预报性及初值对其可预报性影响问题。试验结果表明:BCC_CSM模式在真实的外场强迫下可以模拟出相对合理的土壤湿度;土壤湿度的可预报性在表层约为3候,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湿度的可预报性持续时间增加,在中层预报性甚至能达到月尺度以上;初值对于土壤湿度的预报存在影响,在表层影响时间约为2~3候,影响时间随着深度增加;浅层土壤湿度受降水的影响较大,浅层土壤湿度变化滞后降水变化约1~2d,中层土壤湿度变化与降水变化存在5d左右的滞后关系。
李演达吴统文刘向文颉卫华
关键词:土壤湿度可预报性
次季节-季节-年际尺度一体化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
2023年
气候预测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既是国际气候变化研究的前沿课题,又是国家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迫切需求。气候模式是开展气候预测的最客观工具和手段。自1995年起,国家气候中心开始研发中国气象局首个海气耦合模式BCC-CM1.0,并基于该模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代短期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CMACPSv1)。
李巧萍吴统文刘向文刘向文颉卫华
关键词:气候模式气候预测短期气候一体化CM1
气候系统模式多圈层耦合资料同化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气候系统模式多圈层耦合资料同化系统,包括气候系统模式、海洋同化子系统、海冰同化子系统、陆面同化子系统和大气同化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候系统模式包含海洋分量模式、海冰分量模式、陆面分量模式、大气分量模式和耦...
刘向文吴统文姚隽琛聂肃平颉卫华张录军李巧萍梁潇云颜京辉周巍魏敏程彦杰
文献传递
国家气候中心短期气候预测模式系统业务化进展被引量:89
2013年
该文简要介绍了国家气候中心短期气候预测模式系统的研发成果,并侧重于从海洋资料同化系统、陆面资料同化系统、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系统、季节气候预测模式系统4个方面介绍了第2代短期气候预测模式系统的业务化进展。第2代海洋资料同化系统已初步建成,其对温盐的同化效果总体上优于第1代同化系统;陆面资料同化系统正在研发中,目前已完成其中的多源降水融合子系统的业务建设工作,可为陆面分量提供实时的大气降水强迫分析场;第2代月动力延伸预测系统基于国家气候中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2建立,已于2012年8月进入准业务运行阶段;第2代季节预测模式系统基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m)建立,将于2013年底投入准业务运行。初步评估表明:第2代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系统和季节气候预测模式系统分别对候、旬、月和季节、年际时间尺度的气候变率体现出了一定的预测能力,其对降水、气温、环流等要素的预测技巧总体上要高于第1代预测系统。
吴统文宋连春刘向文李巧萍梁潇云程彦杰周巍聂肃平张莉颉卫华房永杰张艳武路屹雄储敏李江龙
次季节-季节-年际尺度一体化气候模式集合预测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次季节‑季节‑年际尺度一体化气候模式集合预测系统,包括初始化模块、高分辨率气候模式模块、集合预测模块和预测后处理模块,初始化模块用于下载、提取和处理包含大气、陆面、海洋、海冰的多源资料,利用外部参数控制并实现...
吴统文李巧萍颉卫华宇如聪梁潇云姚隽琛颜京辉程彦杰刘向文路屹雄王在志张芳刘一鸣张艳武李伟平吴方华李江龙储敏辛晓歌张洁房永杰张莉魏敏
文献传递
全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0.1对1998年夏季江淮流域强降水过程的回报试验研究被引量:19
2010年
利用中国气象局北京气候中心全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0.1)对1998年6月24日~7月3日发生在我国江淮流域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回报试验。模式起报时间为1998年6月24日00时,使用前10天NCEP-II再分析逐时温度、涡度和散度场进行预报前初始协调(spin-up)积分,产生模式初值,预报时段为1998年6月24日~7月10日,回报试验结果表明:模式对全球500hPa位势高度的天气尺度演变过程具有4~7天的可预报性;BCC_AGCM2.0.1模式对中国区域的降水以及大气环流场具有3~4天的可预报性,6月24日起报后3天内的预报降水区域位置与实况一致,但中心强度有所差异。对起报后未来2天的5mm和10mm以上的降水预报能力相对较强,ETS评分值达到了0.25以上,HK评分超过了0.4,降水区域范围预报较为准确,BIA评分趋于1.0。模式对20mm以上的降水也具有一定的可预报性,但模式对大于30mm以上强降水的预报能力较差。
颉卫华吴统文
关键词:回报试验
我国西北干燥区地面气象站观测环境代表性思考
2023年
气候观测环境代表性和观测资料质量是开展大尺度气候变化监测和研究的前提。为了解我国干燥区气象观测环境变化和台站代表性,对河西走廊和北疆9个国家级气象站观测环境开展了调研。结合先前研究结果,从气候变化监测和研究的视角,提出了针对西北干燥区地面观测站代表性问题的几点思考。目前我国西北地区气象站地面观测,对于干燥区的城市和绿洲区域气候及其变化,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但对更广大的荒漠和半荒漠背景气候及其变化,代表性仍显不足。早期研究中指出的北疆等地区城镇站地面气温序列负向城市化影响,应与观测场周围局地甚至区域尺度绿洲扩大有直接联系,较难反映绿洲以外干燥区地带性气温变化。针对地面观测环境调研发现的问题及其思考,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未来国家基准气候站网设计和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任国玉任玉玉任玉玉张颖娴张太西张思齐叶殿秀颉卫华叶殿秀颉卫华农丽娟
关键词:观测环境气候变化绿洲化城市化
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ECMWF)中心访学工作总结
2017年
1 概况 根据2014年中国气象局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签署的“数值天气预报研究与开发——次季节一季节(S2S)预测”项目合作纪要,应ECMWF地球系统可预报性研究部首席科学家、S2S计划委员会主席Frederic Vitart邀请,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模式室颉卫华于2016年2月15日赴ECMWF开展为期1年的交流合作。
颉卫华
关键词:中期天气预报ECMWF数值天气预报气候模式
次季节-季节-年际尺度一体化气候模式集合预测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次季节‑季节‑年际尺度一体化气候模式集合预测系统,包括初始化模块、高分辨率气候模式模块、集合预测模块和预测后处理模块,初始化模块用于下载、提取和处理包含大气、陆面、海洋、海冰的多源资料,利用外部参数控制并实现...
吴统文李巧萍颉卫华宇如聪梁潇云姚隽琛颜京辉程彦杰刘向文路屹雄王在志张芳刘一鸣张艳武李伟平吴方华李江龙储敏辛晓歌张洁房永杰张莉魏敏
文献传递
全球大气环流模式BCCAGCM2.0.1对1998年夏季江淮流域强降水过程的回报试验研究
利用中国气象局北京气候中心全球大气环流模式(BCCGCM2.0.1)对1998年6月24日~7月3日发生在我国江淮流域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回报试验。模式起报时间为1998年6月24日00时,使用前10天NCEP-II再...
颉卫华吴统文
关键词:回报试验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