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向文

作品数:34 被引量:245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8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夏季
  • 11篇气候
  • 6篇BCC
  • 5篇同化
  • 5篇气候模式
  • 5篇气候预测
  • 5篇降水
  • 4篇越赤道
  • 4篇越赤道气流
  • 4篇年际
  • 4篇气流
  • 4篇夏季降水
  • 4篇赤道
  • 3篇一体化
  • 3篇年际尺度
  • 3篇气候系统
  • 3篇气候系统模式
  • 3篇环流
  • 3篇降尺度
  • 2篇短期气候

机构

  • 28篇中国气象局国...
  • 15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中国气象局
  • 2篇山东省气象局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山西省气候中...
  • 2篇南通市气象局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重庆市气候中...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济南市气象局

作者

  • 34篇刘向文
  • 16篇吴统文
  • 8篇孙照渤
  • 7篇李巧萍
  • 7篇颉卫华
  • 7篇梁潇云
  • 5篇房永杰
  • 5篇李维京
  • 5篇程彦杰
  • 5篇路屹雄
  • 4篇倪东鸿
  • 4篇王在志
  • 4篇辛晓歌
  • 4篇曾刚
  • 4篇邓伟涛
  • 4篇储敏
  • 4篇张艳武
  • 4篇谭桂容
  • 4篇李江龙
  • 4篇张莉

传媒

  • 8篇大气科学
  • 4篇应用气象学报
  • 3篇南京气象学院...
  • 2篇气象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气象科技合作...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科技成果管理...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2014年全...
  • 1篇第32届中国...
  • 1篇中国气象局气...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7篇2009
  • 2篇2008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BCC_AGCM2.2对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夏季大气低频振荡的模拟研究(英文)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ISO) of the East Asia(EA)-Western North Pacific( WNP) summer monsoon represented...
房永杰吴统文王在志辛晓歌刘向文
文献传递
次季节-季节-年际尺度一体化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
2023年
气候预测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既是国际气候变化研究的前沿课题,又是国家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迫切需求。气候模式是开展气候预测的最客观工具和手段。自1995年起,国家气候中心开始研发中国气象局首个海气耦合模式BCC-CM1.0,并基于该模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代短期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CMACPSv1)。
李巧萍吴统文刘向文刘向文颉卫华
关键词:气候模式气候预测短期气候一体化CM1
105°E和125°E越赤道气流与南、北半球环流变化的关系被引量:25
2009年
采用1980-2004年5-8月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将105°E和125°E越赤道气流增强过程按一定标准进行取样,并对增强过程中越赤道气流的变化特点及其相应的南、北半球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越赤道气流的增强往往对应着通道南侧或北侧从热带到副热带地区的环流调整,而这种环流调整在南半球主要指澳洲冷空气活动,在北半球主要为辐合带的变化,二者是影响越赤道气流的主要环流因子;北半球辐合带的变化与西太平洋副高的东西振荡有密切关系,前者的分布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南半球环流及越赤道气流变化对北半球热带外环流的影响情况;125°E越赤道气流比105°E越赤道气流的增强过程通常更为显著,这与它们对应的南、北半球环流调整的差异有关。
刘向文孙照渤倪东鸿李维京贾建颖谭桂容
关键词:越赤道气流
初值对中国东部初夏土壤湿度可预报性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土壤湿度是影响天气和气候非常重要的因子之一,但目前针对土壤湿度可预报性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该文在对BCC_CSM模式进行了适合的陆面初始化的条件下,设计了两组在中国东部地区采用不同土壤湿度初值的回报试验研究该地区土壤湿度的可预报性及初值对其可预报性影响问题。试验结果表明:BCC_CSM模式在真实的外场强迫下可以模拟出相对合理的土壤湿度;土壤湿度的可预报性在表层约为3候,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湿度的可预报性持续时间增加,在中层预报性甚至能达到月尺度以上;初值对于土壤湿度的预报存在影响,在表层影响时间约为2~3候,影响时间随着深度增加;浅层土壤湿度受降水的影响较大,浅层土壤湿度变化滞后降水变化约1~2d,中层土壤湿度变化与降水变化存在5d左右的滞后关系。
李演达吴统文刘向文颉卫华
关键词:土壤湿度可预报性
背景误差协方差矩阵不同求逆方案在高度计资料同化试验中的应用比较
2012年
针对海表高度计资料的同化,考查了背景误差协方差矩阵的不同求逆方案对同化效果的影响。所使用的求逆方案包括避免求逆的经验正交函数方案(EOF/EOF_var)、递归滤波方案(RF/RF_var)以及采用初等变换法直接求逆的方案(Inv)。基于上述方案开展了热带太平洋地区2002年1-7月的TOPEX/Poseidon高度计资料同化试验,并利用SODA再分析资料和TAO观测资料评估了各方案对温度场的同化效果,主要得到如下结果:与SODA相比较,Inv方案对模式温度场改进甚微,其余四种方案在100~300m深度之间对温度场改进较多,在其它深度范围内则改进较少;与TAO观测相比较,EOF_var、RF_var方案对模式温度场改进最多,EOF和RF方案次之,Inv方案则对温度场改进甚少。
刘向文李维京吴统文肖贤俊
关键词:经验正交函数均方根误差
热带和中高纬季节内振荡的动力机理及延伸期预报方法研究
李天明张人禾李双林陈丽娟徐邦琪任宏利凌健吴志伟武炳义刘向文刘飞齐艳君宋洁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我国生产总值的1%~3%。在影响我国的气象灾害中,80%左右是由大范围、超过天气时间尺度(3~5天)的持续性异常天气气候过程所引起,这...
关键词:
关键词:气候动力学
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持续非绝热加热的特征分析和数值试验被引量:2
2009年
首先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统计了我国东部季风区华南、江淮、华北的夏季持续非绝热加热情况,然后针对非绝热加热的主要贡献因子凝结潜热进行不同区域的数值试验,从而探讨了各区凝结潜热加热对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途径。所有数值试验都揭示了凝结加热可以首先在对流层中低层的加热区附近激发气旋性异常,然后异常向东北传播,并最终在中高纬地区形成正负中心相间的波列状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潜热加热能的向东向极频散过程。此外,不同个例年试验结果的差异说明了大气环流对凝结加热的最初响应情况比较复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加热初始阶段的大气环流场,而呈现出与垂直环流结构相类似的异常分布是可能的响应方式之一。
刘向文孙照渤顾伟宗邓伟涛曾刚
关键词:波列
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北半球夏季海平面气压的年代际变化被引量:3
2009年
NCEP/NCAR再分析资料集中1948—2005年北半球夏季海平面气压(sea level pressure,SLP)场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主要在东亚和北非大陆地区以及极地地区。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中后期夏季SLP场有两次跃变过程。对于北半球夏季SLP的这次年代际变化过程而言,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于北欧地区出现距平变化,然后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70年代早期贝加尔湖地区开始出现正距平信号,之后这种正距平信号开始往南移,70年代中期东亚大陆出现正距平中心。另外,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北大西洋SLP距平也开始了转变,之后分别向南、北移动,于70年代早期加强了北欧的正距平强度,同时非洲北部也开始了SLP距平的转变。
邓伟涛孙照渤倪东鸿刘向文
关键词:年代际变化
次季节-季节-年际尺度一体化气候模式集合预测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次季节‑季节‑年际尺度一体化气候模式集合预测系统,包括初始化模块、高分辨率气候模式模块、集合预测模块和预测后处理模块,初始化模块用于下载、提取和处理包含大气、陆面、海洋、海冰的多源资料,利用外部参数控制并实现...
吴统文李巧萍颉卫华宇如聪梁潇云姚隽琛颜京辉程彦杰刘向文路屹雄王在志张芳刘一鸣张艳武李伟平吴方华李江龙储敏辛晓歌张洁房永杰张莉魏敏
文献传递
黄淮地区夏季降水的统计降尺度预测被引量:16
2017年
利用1991—2011年黄淮地区夏季降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第2代动力气候模式(BCC_CSM1.1m)夏季回报结果,研究黄淮地区夏季降水降尺度预测模型和可预报性来源。诊断发现,黄淮地区夏季降水与同期南亚高压、乌拉尔山附近阻塞高压、西风急流、西太平洋赤道上空200 hPa纬向风场呈明显正相关。分析BCC_CSM1.1m对夏季环流的回报结果发现,模式对200 hPa和500 hPa位势高度场、200 hPa纬向风场和850 hPa经向风场上影响黄淮地区夏季降水的部分关键区域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利用模式预报技巧较高且对黄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有物理含义的环流特征作为预测因子,对比预测因子进行独立性筛选前后分别建立的降尺度预测模型发现,黄淮地区夏季降水预测与实况的距平符号一致率由61%提高到72%。预测技巧来源分析发现,降尺度预测能力与BCC_CSM1.1m对影响黄淮地区夏季降水的3个关键因子乌拉尔山附近环流、南亚高压、西太平洋赤道上空西风强弱的预测技巧密切相关,尤其是模式对西太平洋赤道上空西风的模拟能力起到决定性作用。
陈丽娟顾伟宗伯忠凯刘向文
关键词:黄淮地区统计降尺度夏季降水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