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溪
- 作品数:18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反思“反思的怀旧”——《长恨歌》作为“反思的怀旧”的意义与缺憾
- 2011年
- 20世纪90年代关于上海的"文学怀旧"热潮是官方文化导引方向和商业文化消费模式的合谋,而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作为"上海怀旧文本"的一个特例,既体现出对于怀旧热可贵的反思态度,却又未能完全独立于消费文化的牵制之外。本文通过反思这一"反思型怀旧"文本,从小说的三个中心意象及其兼含反思性与消费性的矛盾特质来挖掘《长恨歌》丰富复杂的文化态度,以及这部作品对于构建上海城市文化身份的影响。
- 陈溪
- 关键词:怀旧长恨歌
- 意象主义思潮中的庞德
- 2006年
- 埃兹拉.庞德作为一个现代派的诗人,与意象主义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既是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领导者,但又似乎是它最早的背弃者,加上他对中国古典诗歌令人瞠目结舌的误译,更引起了欧洲及中国的学者和评论家们褒贬不一的评价。文章旨在以意象主义思潮的兴起、高潮、衰落为基本背景,对诗人庞德在这一思潮中对理论发展、诗歌意象与形式的创新及自我超越性作一次粗略的回顾和简评,并力图通过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确认诗人现代派美学观的实质。
- 陈溪
- 关键词:意象埃兹拉·庞德《华夏集》
- 从独幕剧《恭顺的妓女》看萨特哲学视野中的“我们”
- 2011年
- 本文以萨特独幕剧《恭顺的妓女》中的"我们"意象为研究对象,结合萨特哲学中对于"我们"和"共在"等概念的相关阐述,分析三个层面上的"我们"的形成和转换及其与主体的关系,借助这一戏剧文本阐释萨特哲学中的一些核心问题,如"境遇"、"自由"、"责任"、"个人选择"、"自我与他人"等,开辟出一个可能的新空间。
- 陈溪
- 关键词:萨特
- 感受“他者之痛”——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视野中的创伤话语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印度学者维娜.达斯在以哈桑.曼陀小说《打开》为例分析"他者之痛"的文学想象时,引述维特根斯坦《蓝皮书和棕皮书》中的片段为"感受他者之痛"的伦理呼吁提供某种哲学支持。"他者之痛"的论题在维特根斯坦的代表著作《哲学研究》中得到了更为充分、深入的探讨。《哲学研究》在反驳私人语言和私人感觉等概念时指出:疼痛并非纯粹内在的和私人性的感知,唯一能够为疼痛概念提供同一性依据的是主体间的语言游戏。与此相似,创伤也不是"不可言说"和"不可沟通"的私人经验,即使受伤者对创伤陷入沉默和失语,也仍在向我们言说,也不能阻止我们去"感受他者之痛"。
- 涂险峰陈溪
-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创伤不可言说
- 今天,我们如何想象“AI”——人文主义者的一场对谈
- 2021年
-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地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生存图景。人的思维逻辑、语言逻辑、主体意识乃至日常生活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人工智能“渗透”或“侵入”的痕迹。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杨庆祥教授与武汉大学文学院师生就人文知识者对AI的乐观想象与忧思、AI的兴起对人类的主体性形成的挑战、科幻文学写作的新探索等话题展开对谈,整场讨论涉及到人工智能技术层面的价值与伦理秩序上潜在的风险、教育的“AI化”、人工智能与反智、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的新动向等问题。
- 杨庆祥叶李陈溪龙子珮(整理)刘宇欣(整理)李金悦(整理)李佳涵(整理)
- 关键词:人文主义人工智能文化想象
- “文学怀旧”与都市文化身份的建构——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上海都市文学为例
- “文化身份”作为一个问题出现,一方面和特定时期社会、历史、文化的需求有关,一方面也和文化身份认同中产生的“焦虑”、“困惑”、“失落”甚至是“危机”感有关。文化身份从本质上来说不应该被看作是一个已然完成的、稳固不变的概念,...
- 陈溪
- 关键词:都市文学当代文学
- 文献传递
- 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语言游戏中重新“等待戈多”
- 2014年
- 荒诞派戏剧传统批评话语对《等待戈多》的解析,过多集中于"戈多"可能对应的实体及具体象征意义之辩,"戈多"的永不出现也因落入存在主义哲学式的阐释窠臼而成为人生之空洞、绝望和无意义的象征。然而,"戈多"并非抽象静止的概念,而是在戏剧式语言交流中被逐步建构起来的复杂而有活力的能指。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对于语言误用的澄清以及对与"期待"等相关的精神活动的语言分析,启示我们将关注的重心从"戈多"转向"等待",从指称对象转向语言用法。"等待戈多"的精神意义并不在于"戈多"是谁、到来与否和能否实现救赎,而在于"等待"以其特定的语法形式和思维方式为我们建立和维持精神世界与意义之域的联系,显示出人类在期待重获精神信仰的短暂停滞中无法抛却的尊严与勇气。
- 陈溪
- 关键词:等待戈多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荒诞剧
- 汉字勾勒人生——评小说《字行天下》
- 2016年
- 武汉大学杜青钢教授的测字小说《字行天下》,一经出版即在文化界引起了轰动,读者蜂拥而至,评论界争相评介。法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和中国著名作家毕飞宇联袂为其作序,到底是怎么样的一部奇书呢?笔者怀着无比的好奇心打开了这部神秘小说……玄妙中蕴真谛,文字中品生活"仓颉造字那日,天雨栗,鬼夜哭,汉字通灵。在纵横交错的笔画里,潜隐炎黄的基因,暗藏人世密码,间或闪动西方神灵的光亮。
- 魏雪丁佳雯陈溪
- 关键词:勒克莱齐奥仓颉造字古典文化《子夜》
- 身份游戏与语言游戏——荒诞派戏剧《女仆》的维特根斯坦式释读被引量:1
- 2020年
- 在研究让·日奈的荒诞剧《女仆》时,应首先悬置“荒诞”概念,避开荒诞派戏剧经典批评理论将剧中一切解释为人类荒诞处境之象征而对其内在意义和逻辑不予深究的简化论阐释模式,而具体解析其中的游戏规则,亦即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意义上的“语法”。《女仆》主人公依次扮演他者的身份游戏,造成了自我和他者之间的个体错位、主体的二元性和两可性,以及角色自身的多元裂变,致使身份表演变成高度复杂的“影子戏”。其中,欲望和死亡两个乐章,借助这一身份游戏的结构以特殊形式展开,最终,主人公的自我实现与自我逃避被置于一种双重性、暧昧性的“语法”关系之中。《女仆》通过某种看似荒诞、错位的身份游戏,为我们演绎了自我与身份的关系、自我与他者之界如何由维特根斯坦式的语言游戏所构成,并揭示了它们对于游戏规则、思维方式以及背后的生活形式的依赖性。
- 陈溪涂险峰
- 关键词:女仆维特根斯坦
- 论《国王正在死去》对“死亡恐惧”的双重伦理规训
- 2016年
- 本文于荒诞派戏剧的传统解读模式和经典阐释路径之外,关注尤奈斯库戏剧《国王正在死去》中的"死亡恐惧"和与之相关的"伦理规训"过程,并结合作家自身的创作理念与相关思考,力图对这一荒诞派经典作品提出新的观照视角和作出新的文本解读。尤奈斯库用艺术想象在该剧中安排了一场处于伦理价值和日常人性的冲突境遇中的"死亡演练",使得对"死亡恐惧"的伦理规训过程成为中心问题,并于存在意义之上显现出双重性与悖论性。一方面,伦理规训需要以"征服"和"战胜"的方式来避免"死亡恐惧"对存在意义和价值的吞噬;另一方面,伦理规训又必须以留存"死亡恐惧"为前提来确保在存在中直面、对抗和思考死亡的必然性。然而在这一双重伦理规训行动的绝对胜利之下,是回归绝对主体性的自闭与缺失,以及对于在他者之域中重建价值可能性的忽略与盲视。
- 陈溪
- 关键词:尤奈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