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槐

作品数:52 被引量:526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2篇生物学
  • 4篇天文地球
  • 2篇建筑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2篇泥炭地
  • 11篇青藏
  • 10篇青藏高原
  • 9篇土壤
  • 8篇甲烷排放
  • 7篇植被
  • 7篇湿地
  • 6篇生态系统
  • 6篇温室气体
  • 5篇泥炭
  • 5篇草甸
  • 4篇沼泽
  • 4篇植物
  • 4篇植物生物量
  • 4篇泥炭沼泽
  • 4篇温室气体通量
  • 4篇甲烷
  • 4篇放牧
  • 4篇草地
  • 3篇森林公园

机构

  • 45篇中国科学院成...
  • 18篇中国科学院
  • 14篇西北农林科技...
  • 13篇中国科学院大...
  • 9篇西南科技大学
  • 5篇魁北克大学
  • 4篇重庆大学
  • 3篇河海大学
  • 3篇西华师范大学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2篇重庆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云南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新罕布什尔大...

作者

  • 51篇陈槐
  • 15篇何奕忻
  • 13篇吴宁
  • 11篇刘建亮
  • 10篇高永恒
  • 9篇朱求安
  • 9篇彭长辉
  • 8篇杨刚
  • 7篇罗鹏
  • 6篇朱单
  • 5篇赵川
  • 5篇刘建亮
  • 5篇薛丹
  • 4篇蒋海波
  • 4篇王艳芬
  • 3篇董发勤
  • 2篇王根绪
  • 2篇黄志宏
  • 2篇袁兴中
  • 2篇邓湘雯

传媒

  • 14篇应用与环境生...
  • 12篇生态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生态环境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三峡水库湿地...
  • 1篇第十届中国林...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2篇2023
  • 7篇2022
  • 6篇2021
  • 6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4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若尔盖泥炭地碳输出对区域环境变化的响应
<正>若尔盖地区含有丰富的泥炭累积,是中国最大的泥炭分布区,面积达到4605 km~2,这一地区也是生态系统脆弱地带,对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由于沼泽植被生产力高,枯枝落叶及根系分解慢,经长年积累,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杨刚陈槐董发勤刘明学
关键词:泥炭地分解过程
文献传递
川西高原泥炭沼泽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
2022年
川西高原是中国高海拔泥炭地集中分布区,有机碳资源丰富,但由于方法学差异及数据缺乏,其有机碳分布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探究其分布特征对于补充该地区泥炭资源数据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野外调查,收集了川西高原阿坝州和甘孜州共87个样点的0-30 cm深度泥炭沼泽土壤样品,分析其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并讨论环境因子对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垂直分布上,川西高原泥炭沼泽表层(0-1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亚表层(10-30 cm)土壤,与土壤pH、土壤容重显著负相关(P<0.01).在空间分布上,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密度均随纬度增加而显著降低,有机碳含量分布主要受土壤容重及年均温影响,有机碳密度分布主要由年均温及纬度决定.此外,本研究区域泥炭沼泽0-30 cm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20.04 kg/m^(2))是整个中国陆地生态系统0-3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3.70 kg/m^(2))的约5.4倍.总体而言,川西高原泥炭沼泽土壤有机碳资源丰富,有机碳含量及密度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北低南高”,这种分布格局主要由年均温决定,结果可为更深入理解气候变化下的高海拔泥炭沼泽生态系统碳循环提供一定理论和数据支撑.(图4表7参82)
陈良帅黄新亚薛丹陈槐林波梁栋
关键词:泥炭沼泽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密度川西高原
草地生态系统植被变化的自然与人为因素定量区分方法被引量:4
2022年
定量区分导致草地生态系统植被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是生态系统科学管理和保育的关键。因此,综述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定量区分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残差趋势法和模型差值法等,比较不同方法的计算原理、优势及误差来源,进而结合典型区域或典型生态系统,对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和分析。总体而言,每种方法各有其优势和缺点,当前采用同一方法在不同区域或生态系统类型应用的研究较多,但针对方法本身改进或优化的研究较少。此外,针对同一区域开展的不同区分方法间的结果也存在差异。定量区分的结果除受方法本身算法的局限外,也受数据源的时空连续性及分辨率的影响。未来定量区分方法将强调:(1)在指标的选取上,要兼顾全面、多角度、不冗余等原则;(2)进行多源数据与多时空尺度融合,在更高时空分辨率定量区分自然与人为因素,从单一因子的贡献率区分到更多综合性指标的贡献率区分;(3)对定量区分方法本身的改进,这是当前的重点与难点。以期为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与关键生态功能的针对性保育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导向。
颜亮王金枝张骁栋张骁栋李勇陈槐闫钟清李猛吴海东康恩泽康晓明
关键词:植被变化自然因素
15000年以来若尔盖高原泥炭地发育及其碳动态被引量:7
2018年
高海拔泥炭地是维护高原气候环境稳定的重要生态系统,由于其兼具高海拔和高寒的特点,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若尔盖高原泥炭地是中国高海拔泥炭地集中分布区,碳储量丰富,由于方法学差异及数据缺乏,其碳储量估算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对长时间尺度碳通量的模拟研究还较为匮乏。因此,以若尔盖高原泥炭地为研究对象,基于若尔盖高原泥炭地每千年的面积变化和碳累积速率重新评估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储量,并利用泥炭分解模型和碳通量重建模型探讨了15000年以来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通量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约从15000年开始发育,发育高峰期在12000—10000年和7000—5000年,泥炭累积速率范围为0.22—1.31 mm/a,平均值为0.56 mm/a;碳累积速率范围为13.4—77.2 g C m-2a-1,平均碳累积速率为33.5 g C m^(-2)a^(-1),3000年至今碳累积速率最高,7000—6000年是碳累积速率次峰值时期; 15000年以来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储存量达1.4 Pg(1 Pg=1015g),碳累积输入和碳累积释放分别为5.6 Pg和4.2 Pg;净碳平衡平均值为0.087 Tg (1 Tg=1012g) C/a,峰值出现在11000—10000年为0.295 Pg;在6000—2000年若尔盖泥炭地出现微弱碳源,最大值出现在5000—4000年,约为-0.034 Pg,净碳平衡在15000—11000年和4000年至今呈现上升趋势,而10000—4000年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总体而言,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储量丰富,是青藏高原东部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碳汇,本研究将为我国高海拔泥炭地碳库保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数据支撑。
刘利娟刘欣蔚鞠佩君朱单薛丹刘建亮刘建亮何奕忻
关键词:碳通量季风
三峡水库澎溪河新生湿地CO_2排放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自2008年7月初至9月底,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观测了三峡水库澎溪河新生湿地4种植物群落的CO2排放通量。结果表明,4种植物群落CO2排放通量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藨草群落CO2排放通量最大,其值为(627.8±335.9)mg.m-2.h-1,灯芯草群落CO2排放通量最低,其值为(450.4±271.5)mg.m-2.h-1。地上生物量较大的藨草群落和双穗雀稗群落具有较大的CO2排放通量,而地上生物量较小的灯芯草群落及水烛群落CO2排放通量较小。与植物呼吸作用相关的地上生物量等生态因子有助于解释不同湿地植物群落CO2排放通量的差异。澎溪河新生湿地CO2排放通量具有典型的时间动态,即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CO2排放通量最大。水温和土壤(5 cm深度)温度与CO2排放通量显著相关(r=0.577,0.557,p<0.001),湿地地表积水和湿地土壤温度季节变化可以解释澎溪河新生湿地CO2排放通量的时间变化。
吴玉源陈槐林芳淼袁兴中
关键词:二氧化碳排放三峡水库
河流CO_2与CH_4排放研究进展被引量:33
2017年
河流作为连接海-陆两大碳库的主要通道,其水-气界面二氧化碳(CO_2)与甲烷(CH_4)排放构成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不容小觑.明确河流水体CO_2与CH_4产排过程、时空特征以及控制因素是认识河流生态学功能以及其对变化环境响应的重要内容.基于当前河流CO_2与CH_4排放研究进展,构建河流碳排放动力学概念框架(内源代谢、陆源输入),并从全球尺度、区域尺度、流域尺度综述了河流碳排放时空变异性特征以及存在的研究不足.在理解碳排放动力学概念框架和时空变异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河流CO_2与CH_4动力学控制因子分层框架(内部因子:有机质、温度、营养盐;外部因子:水文、地貌、人类活动),深入探讨了河流碳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河流碳排放应将纳入区域陆地碳平衡过程,今后研究重点应包括流域尺度上河流CO_2与CH_4内源产生与陆源输入相对贡献的量化研究、不同界面CO_2与CH_4产生与排放过程研究、高时空分辨率的监测数据的补充以及变化环境与人类活动干扰下河流碳排放的响应过程等,为理解河流生态学过程及生态系统功能提供基础,同时为我国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王晓锋袁兴中袁兴中陈槐何奕忻罗珍刘恋
关键词:河流系统碳排放
主持人语
2017年
“全球变化”这一术语旨在概述自然和人为引起的环境变化相关的一系列全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包括大气与海洋环流、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资源、土地利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等。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森林砍伐、土地退化、荒漠化程度增加、全球水资源及其他问题(淡水资源缺乏、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空洞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全球变化问题,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更是经济、社会乃至政治问题。
王艳芬陈槐
关键词:主持人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化
青藏高原1979—2007年间的积雪变化被引量:21
2014年
利用雪深被动微波遥感数据产品,对青藏高原1979—2007年积雪深度、积雪日数的分布变化及其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日数、积雪深度和海拔三者之间在空间上具有显著正相关;青藏高原积雪在1988年发生突变,该年前后积雪分布有显著不同,这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青藏高原由暖干时期进入暖湿时期有关;将青藏高原按夏季水汽来源不同将其分为南北两部分,发现29年来北部积雪日数变化与全国积雪变化相反呈极显著增加趋势(R2=0.39,P<0.01),以1.40 d/a的趋势增加,主要原因是西北部地区冬季积雪日数增加;南部积雪深度与全国积雪变化一致呈极显著减少趋势(R2=0.24,P<0.01),以-0.04 cm/a的趋势减少,主要原因是东南部春、夏、秋三季积雪深度减少。
田柳茜李卫忠张尧田立军朱求安彭长辉陈槐
关键词:青藏高原雪深积雪日数
植物功能群去除对高寒草甸群落结构、多样性及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14
2021年
群落中物种的丧失在干扰下普遍存在,但对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影响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选取青藏高原东缘典型高寒草甸为对象,开展优势植物功能群的梯度去除试验,以模拟长期过牧干扰下物种的损失。经过连续两个生长季的功能群去除,我们对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多样性和生物量等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上述指标的响应过程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功能群的去除降低了群落高度,增加了物种均匀度,并显著影响了禾草、杂草优势比以及功能群多样性和优势度;(2)同时,去除操作显著减小了凋落物量与禾草生物量,并显著影响了群落地上生物量;(3)进一步分析还发现,禾草、莎草和杂草功能群之间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群落生产力主要取决于禾草功能群并随物种均匀度的增大而显著减小。上述结果表明,禾草在高寒草甸群落中占据竞争优势地位,植物功能群的损失主要通过改变种间竞争关系、引起有机物质丢失影响群落过程和功能。
姜林胡骥杨振安詹伟赵川朱单何奕忻陈槐彭长辉
关键词:功能群群落组成多样性生产力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泥炭地水位下降促进土壤碳积累的影响机制被引量:7
2022年
酚类物质作为泥炭地重要的碳分解抑制剂,植被作为泥炭地关键的碳输入来源,它们在土壤碳(可溶性有机碳(DOC)等)周转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关于植被群落结构、酚类物质以及DOC含量对水位波动的响应存在较大争议。因此,为明确泥炭地水位下降对植被群落结构、酚类物质以及DOC含量的影响并探明三者间的潜在联系,以若尔盖高原泥炭地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红原县日干乔地区3处不同地下水位泥炭地(水位由高到低依次为S1(-1.9 cm)、S2(-10 cm)、S3(-19 cm)样地),调查不同水位条件下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并探究酚类物质及土壤碳含量对水位波动的响应。结果表明:(1)从S1到S3样地水位下降促进土壤DOC显著增加(P<0.05),土壤总碳从S1到S2显著增加(P<0.05),而从S2到S3无显著差异;(2)泥炭地水位下降促使禾本科(发草Deschampsia cespitosa)、莎草科(木里薹草Carex muliensis、乌拉草Carex meyeriana)植物大量出现,植被群落高度显著增加(P<0.05)。植被群落地上生物量由153.67 g/m^(2)增加至649.22 g/m^(2),地下生物量由1067.52 g/m^(2)增加至3424.78 g/m^(2),植物体地上地下部总酚分别增加34.58%和13.17%(P<0.05)。这将有可能促进植物输入更多碳进入土壤系统;(3)随水位下降,土壤总酚、水溶性酚以及多元酚分别增加29.06%、542.87%和110.56%(P<0.05)。一元酚呈先增加后减少,但总体仍表现为增加,二元酚无明显变化;(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一元酚和多元酚能显著促进DOC和总碳积累(P<0.05),二元酚对DOC和总碳的积累影响不显著。以往的研究认为水位下降会加速碳流失,但本研究发现这样的流失似乎被植物以及酚酸的作用所抵消。故此,对泥炭地碳循环的研究应关注土壤-植物整个系统并考虑土壤中酚类物质的影响。
曾嘉陈槐刘建亮杨随庄严飞曹芹杨刚
关键词:泥炭地植被酚类物质可溶性有机碳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