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宁

作品数:145 被引量:2,611H指数:3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8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1篇农业科学
  • 47篇生物学
  • 23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经济管理
  • 4篇天文地球
  • 2篇建筑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0篇土壤
  • 19篇植物
  • 18篇岷江上游
  • 17篇草甸
  • 16篇青藏高原
  • 14篇物量
  • 13篇群落
  • 13篇草地
  • 12篇高寒草甸
  • 11篇生态
  • 11篇生态系统
  • 11篇生物量
  • 11篇青藏
  • 10篇放牧
  • 10篇干旱河谷
  • 10篇川西北
  • 8篇亚高山
  • 8篇种群
  • 7篇林线
  • 7篇海拔

机构

  • 14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4篇中国科学院研...
  • 13篇中国科学院
  • 9篇四川农业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8篇四川大学
  • 5篇乐山师范学院
  • 5篇成都农业科技...
  • 4篇成都理工大学
  • 4篇内江师范学院
  • 4篇国家林业局
  • 3篇西华师范大学
  • 3篇四川省龙日种...
  • 3篇阿坝师范学院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西南科技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四川省国土勘...
  • 1篇河海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作者

  • 144篇吴宁
  • 56篇罗鹏
  • 28篇吴彦
  • 26篇包维楷
  • 19篇潘开文
  • 17篇石福孙
  • 16篇孙庚
  • 13篇陈槐
  • 11篇王乾
  • 11篇陈文年
  • 10篇刘庆
  • 9篇何奕忻
  • 8篇高永恒
  • 8篇张桥英
  • 8篇刘琳
  • 7篇易绍良
  • 7篇吴福忠
  • 7篇陈庆恒
  • 7篇张林
  • 6篇卢涛

传媒

  • 28篇应用与环境生...
  • 20篇生态学报
  • 9篇植物生态学报
  • 9篇世界科技研究...
  • 8篇应用生态学报
  • 6篇长江流域资源...
  • 4篇北方园艺
  • 4篇山地学报
  • 3篇植物研究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武汉植物学研...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资源开发与市...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生态科学
  • 2篇热带亚热带植...
  • 2篇林业科技管理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四川环境

年份

  • 4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6
  • 5篇2014
  • 7篇2013
  • 7篇2012
  • 10篇2011
  • 9篇2010
  • 11篇2009
  • 14篇2008
  • 15篇2007
  • 7篇2006
  • 15篇2005
  • 7篇2004
  • 4篇2003
  • 5篇2002
  • 2篇2001
  • 3篇2000
  • 2篇1999
1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研究的核心——关键种群的作用被引量:24
2002年
岷江上游地区在我国长江上游高山峡谷区具有代表性 ,由于近几十年来人为活动加剧 ,该区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简要介绍了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概况 ,讨论了关键种群在退化生态系统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 ,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研究应以典型的干旱河谷灌丛、亚高山森林和亚高山草甸等主要生态系统为对象 ,以关键种群为核心和切入点 ,重点研究干旱河谷指示植物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退化的关系、主要动植物种群变化在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中的作用、亚高山关键种苗木定居及对退化环境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及其对系统中氮素归还的影响等 ,进而有助于在理论上阐述关键种群的生态功能 ,探讨关键种群变化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作用机理 ;在实践上为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需求提供理论依据 。
刘庆乔永康吴宁潘开文包维楷王跃招曾宗永
关键词:山地生态系统岷江上游
基于CASA模型的四川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时空格局分析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估算四川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并分析其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为深入认识该区域的植被生产力状况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在原cAsA模型基础上,以MODIS卫星数据为依托,对光合有效辐射值提取、最佳区域气温反演、水分胁迫系数演算这3种方法进行了改进,进而估算了四川地区2000—2011年期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结果】①四川植被NPP的多年平均值为303.27gC/(m2·a),变化范围在285~340gC/(m2·a)之间。②四川植被NPP的季节变化明显,其中夏季是NPP主要积累期;同时由于区域气候变暖导致的物候期延长,秋季NPP的累积量呈逐年上升趋势。③四川植被NPP空间分异明显,总体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且呈垂直地带性特征明显。④降雨量是驱动NPP的主要因子;温度及光合有效辐射也对NPP影响显著(P〈O.001)。【结论】近10年来四川植被NPP变化主要由生长旺季本身变化所致;其时空分布格局总体表现出随温度、水分、光合有效辐射以及海拔增加而增大的趋势;改进后的CASA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四川植被NPP的时空格局特征。
刘思瑶卢涛唐斌吴彦吴宁
关键词:CASA模型MODIS数据
青藏高原东北部5000年来气候变化与若尔盖湿地历史生态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4年
全球变化背景下古气候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利用多年来的文献记载和自然证据,对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变化进行重建。并以若尔盖湿地为例,梳理了区域5000 a来气候变化对湿地植被类型、泥炭沼泽发育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探讨了气候变化、文化发展、沼泽发育三者之间可能具有的相互关系。指出青藏高原东北部5000—3000 a B.P.之间气候较为暖湿,其平均温度要高出现在2℃左右;3000 a B.P.至今为气候干冷期,其中1000 a B.P.左右是过去5000 a中最寒冷时期,近1000 a来气温呈缓慢回升趋势。区域的气候变化决定了植被类型,对泥炭沼泽的形成和发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文明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候变化通过影响沼泽的演替,从而改变人类活动的范围与早期文明的形成,同时人类的过度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沼泽的分布格局及动态。但气候变化、沼泽发育和文化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有赖于多因素耦合,其具体机理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何奕忻吴宁朱求安陈槐朱单彭长辉杨刚高永恒赵川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若尔盖湿地植被泥炭地
泥炭沼泽湿地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与研究简史被引量:10
2021年
泥炭沼泽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因其巨大的碳储量备受关注.关于泥炭沼泽湿地的文献记录可追溯到17世纪末,中国学者对于泥炭沼泽湿地的关注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对泥炭沼泽湿地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态势和研究范式也随之改变.文章通过对泥炭沼泽研究的专著和文献进行分析,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沼泽湿地研究历史沿革与态势进行了初步整理,主要概括为三个发展时期:自然资源学导向时期、地学导向时期及生态学导向时期.此外,文章还梳理了泥炭沼泽的定义及界定标准,概述了雨养与矿养泥炭沼泽的区别与演变,分析了泥炭沼泽土壤分类现状,探讨了泥炭沼泽面积估算及其不确定性.发现各国对泥炭沼泽的界定标准由于资源禀赋不同而差异较大,由矿养泥炭向雨养泥炭演替模式正在突破传统的认知;泥炭地土壤分类趋于细化,泥炭土壤分析方法更加专业;现有泥炭沼泽面积的界定过度依赖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泥炭厚度这两个指标.在泥炭沼泽湿地研究进程中,研究范畴更加宽泛,研究方法日新月异,对泥炭地的认知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扩展.
陈槐吴宁王艳芬杨刚杨刚朱单朱单何奕忻高永恒高永恒
关键词:泥炭地湿地沼泽土壤自然资源
喜马拉雅地区林线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
2020年
喜马拉雅地区拥有世界上最高和最多样的林线.亚高山林线作为山地森林和高山植被之间最明显的边界之一,多年来一直吸引着研究者的兴趣.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与欧洲同领域的研究相比,喜马拉雅山脉的林线生态学研究不足.本文综述了气候变化情景下喜马拉雅地区的植物区系组成、林线的分布格局和气候条件,形成林线的碳供应机制,以及气候变化影响下林线的迁移和林木更新.研究发现西藏东部地区是喜马拉雅林线分布最高的地区,大果圆柏和川西云杉是分布最高的林线树种,林线是低温限制导致植物生长受限形成的,全球林线有相当一致的低温阈值,而水分和养分并非林线形成的全球限制因子.在未来全球变暖的情况下,预计林线将向更高海拔推进,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林线交错带树木更新增加比林线推进更常见.为了使我们能够预测人类活动和相关的全球变化对这一敏感区域的潜在影响和变化,需要对林线交错带进行更详细的机制研究.
石培礼吴宁Gopal SRAWAT
关键词:林线林线交错带气候变化
长江上游流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对策被引量:3
2000年
概述了长江上游流域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分析了生态环境退化的人为驱动因素和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长江上游作为一个流域整体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大联合攻关 ,强调“快速、经济、参与”为指导思想和原则 ,突出重点生态类型区域 ,开展关键技术试验示范攻关 ,发展以资源导向为主的区域经济 ,从而实现“近期遏制恶化 ,中期治理恢复 ,最终持续发展”的分阶段目标。
刘庆吴宁
关键词:长江上游流域生态生态退化可持续发展
亚高山退化针叶林生态系统的非平衡性探讨及其研究动态被引量:15
2000年
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十分强烈的当今 ,生态系统的非平衡性正引起越来越多生态学家的注意 ,已逐渐成为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观点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况。在此基础上 ,将目前生态学研究中的非平衡理论与亚高山退化针叶林生态系统相结合 ,探讨了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中不同结构水平所存在的非平衡性问题 ,以及该领域的研究趋势 ,旨在推动我国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非平衡性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刘庆吴宁陈庆恒
关键词:亚高山针叶林
川西北窄叶鲜卑花灌丛的类型和生物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39
1998年
窄叶鲜卑花(Sibiraeaangustata(Rehd.)Hand.Maz.)灌丛是青藏高原东缘高山灌丛中特有的、具代表性的类型。选择该群落的典型分布区域,运用数值分类法,将窄叶鲜卑花群系分为4个群丛组、10个群丛类型。用PCA排序技术定量分析了各类型在空间地理上的分布格局,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类型的分布主要取决于环境中土壤条件(主要是土壤水分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热量条件的垂直梯度变化,而群落的分类等级越低,对环境因子的变化越敏感。生物量的研究表明,窄叶鲜卑花灌丛的群落生物量在38.99~47.72t·hm-2之间,其中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量分别在25.87~32.16t·hm-2和12.05~13.73t·hm-2之间,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通常高于地上部分。
吴宁
关键词:青藏高原生物量结构
青藏高原东缘野生暗紫贝母生物量分配格局对高山生态环境的适应被引量:31
2013年
从时空尺度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野生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生物量分配特征对高山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通过海拔梯度、群落类型、群落盖度、群落透光率4个变量的分析,间接探讨了高山环境条件下水分、热量、光照和土壤养分等主要环境因子对暗紫贝母生物量分配的影响,并主要研究了海拔梯度这一综合要素的生态效应。同时,从时间尺度上研究了暗紫贝母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生物量分配模式,以期了解不同发育阶段高山植物对于环境要素的适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4个环境变量中仅海拔梯度对暗紫贝母单株鳞茎生物量及总生物量的影响差异显著,且生物量积累随海拔升高而减小。2)在空间尺度上,海拔梯度为野生暗紫贝母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表明在高山地区热量条件对植物生长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同时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暗紫贝母其生物量分配模式对海拔梯度的响应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2年生贝母的鳞茎生物量分配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叶生物量分配随之增加。3年生和4年生贝母鳞茎及叶生物量分配在不同海拔梯度上比较稳定,而茎生物量分配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有性生殖(花)分配则随之而增加。各生活史阶段植株根生物量在不同海拔梯度上分配稳定。3)在时间尺度上,不同生活史阶段贝母生物量分配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根和茎生物量分配随生活史阶段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鳞茎和叶生物量分配则随之显著减少。单株鳞茎生物量在3年生阶段达到最大。
徐波王金牛石福孙高景吴宁
关键词:生物量分配海拔梯度暗紫贝母
贡嘎山麦吊杉群落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及相互关系被引量:59
1995年
本文对贡嘎山麦吊杉群落各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麦吊杉和铁杉等大型针叶树种呈随机分布外,其余优势种群皆呈聚集分布。结合种群结构的分析表明,种群的分布格局随树龄的变化是个动态因子,并与微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关。通过种间联结系数半矩阵的分析,对62种乔木的种间联结、种群分布与生态幅度进行了描述,划分出麦吊杉群落中不同的生态组合,表明各种群间也有不同的竞争和结合关系,但总体上显示出各生态组合的适应共性。
吴宁
关键词:麦吊杉群落结构种间联结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