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倩 作品数:20 被引量:42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文化科学 历史地理 轻工技术与工程 更多>>
追寻分裂时代的“好生活”——费希生态哲学视域下的莱辛小说解读 被引量:1 2017年 法国学者吕克·费希在其《新的生态秩序》《什么是好生活》《神话的智慧》等作品里,通过对卢梭、笛卡尔、尼采、福柯、海德格尔等人的分析,结合当下现实,传达了他对"深层生态学"和"生态女性主义"的进一步思考。他的忧虑、追问以及积极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态度与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一系列创作不谋而合。从费希生态哲学的视角解读,有助于加深对莱辛作品的理解;莱辛对"分裂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也为当代生态哲学提供了鲜活素材。文章通过细读费希和莱辛在生态问题上的共同关切和相近思考,使生态主义学说与当代文本实践互为参照,试图证明在后资本主义时代,越来越多以费希、莱辛等欧美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中产阶层反思"什么是好生活"以及追寻分裂时代的"弥合"路径,成为比严峻的生态现实更有效推动当代生态学发展之动因。 陈倩关键词:深层生态学 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文学 多丽丝.莱辛 华人左翼文学在美国的境遇——以蒋希曾的创作为例 被引量:1 2022年 华人作家蒋希曾活跃于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文坛,他的作品风格与同时代美国的中国题材作家迥然有别。一方面,在经济危机引发的工人大罢工以及先锋艺术的推波助澜下,蒋希曾成为美国左翼文艺圈备受瞩目的人物;另一方面,蒋希曾的中国叙事最终并未成为主流,赛珍珠等人笔下的中国却固化为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形象。随着无产阶级运动退潮,同时受限于少数族裔身份和当时美国的接受语境,蒋希曾不得不弃笔,成为好莱坞职业演员,耐人寻味地化身为大众传媒中被漫画化的“中国佬”形象。蒋希曾在美国的文学活动可视为中国早期左翼文学在海外的延展。这位“不该被遗忘的作家”典型地反映出华人左翼文学在美国的境遇,对于认识中国文学的异域接受及海外华人文学的丰富性或有启示。 陈倩关键词:左翼文学 华人文学 中国题材 施坚雅的中国城市研究学术思想 2009年 2008年10月26日,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施坚雅(G.W.Skinner)教授去世。施坚雅教授长年致力于亚洲的区域和城市研究,曾担任美国亚洲学会主席。他从经济和地文等因素出发,以市场中心地为基础,对中国各区域进行划分和考察的方法影响巨大,引起了美国1960~1970年代以来中国学的范式革新。他透过比较的视角。 陈倩关键词:学术思想 人类学家 中华帝国 中心地 大城市 社会结构 孟治与民国时期的中美文化交流 2020年 原纽约华美协进社社长孟治作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中国最早赴美的留学生之一,为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的中美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遗憾的是,这样一位至关重要的文化使者却被历史遗忘,除了胡适等少数名人的随笔、回忆录、书信集中偶有提及,他在文化史上几乎已然销声匿迹。根据华美协进社内部出版的孟治英文回忆录以及现藏于华美协进社、哥伦比亚大学等处的档案材料,结合当时的新闻报道,试从三个侧面揭示此人在民国时期中美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当时的民间文化机构在双边关系中的桥梁作用。 陈倩关键词:华美协进社 民国 文化交流 美国华文教育的现状与启示 被引量:5 2010年 美国的教育一直有实用主义的倾向。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增强,中美关系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汉语在美国也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关键语言"。文章通过考察美国学校体系、政府机构、各民间组织对汉语学习的政策和措施,分析华文教育在美国的现状及其对全球化背景下教育与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并以此为个案管窥美国教育在政策制定、教学改革和教育合作等方面的总体特征。 陈倩关键词:华文教育 教育政策 从“新剧”到“国剧”:华美协进社与中国现代戏剧转型 2024年 华美协进社虽非专业戏剧社团,却与中国现代戏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在其诞生前后,即1924年“国剧运动”在纽约发起至1930年梅兰芳访美,它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转型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它促进以杜威为核心的实用主义美学和以马修斯为代表的英美现代演剧模式的引入;它倡导戏剧发展方向从“为人生”转向“为艺术”,积极探索戏剧的各种形式要素;它打破20世纪初中国对国外话剧的单向接受,努力建设中国古典传统与西方现代艺术融合的“国剧”。本文对该社诞生前后中国戏剧发展轨迹的变化进行探讨,尝试从另一个侧面理解中国现代戏剧史。 陈倩关键词:华美协进社 新剧 国剧 潜学斋访谈录 2017年 孙康宜(Kang-i Sun Chang)教授,祖籍天津,1944年生于北京,1946年随家人迁到台湾.她于台湾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即进人台湾大学攻读美国文学.1968年留学美国,先后获图书馆学、英国文学、东亚研究等硕士学位,1978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东方图书馆(Gest Oriental Library and East Asian Collections)馆长.1982年开始执教于耶鲁大学,任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主任、中国诗学专任教授,现为耶鲁东亚语文系Malcolm G.Chace'56终身教授.研究范围涉及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女性文学、性别研究、文学批评、比较诗学和文化美学等多种跨文化学科领域. 陈倩 钱林森关键词:文学 诗学 古代歌谣研究中的中外诗学对话 2011年 随着文化人类学等西方社会科学在文学研究中越来越多被采用,中国古代歌谣因其原发性价值而备受海外中国学重视。中国学者也在吸收西学及海外中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反思自身传统,并与海外学界对话,进一步促发了海外中国研究的更新机制。文章试从两方面推进以往的研究:其一,对中外有代表性的中国古歌谣研究进行梳理,描述中外学界之间、双方各自内部的对话,并在比较文化的视野下分析各家理论、方法的特色。其二,反思海外中国学所遭遇的困境,展现大小传统同源,理性与浪漫、叙事与抒情复杂交融的中国早期文明图景。 陈倩 顾钧关键词:海外汉学 文化人类学 诗学对话 华美协进社与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再论梅兰芳访美之始末 被引量:6 2021年 由中美双方文化精英合力创办的纽约华美协进社是现代西方传播中国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机构之一。它曾主办或参与了很多重要的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盛事。遗憾的是,当前关于中国文化跨语境传播的研究,几乎已经将它遗忘。比如梅兰芳访美,学界尽颂齐如山、张彭春之功,但极少论及华美协进社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众人皆知当年中国艺术在西方引起的轰动,却忽略了其中很多偶然性和复杂性。文章再以梅兰芳美国之行为核心,细述华美协进社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或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中国传统在西方传播与接受的历史契机、文化调适以及文化媒介所具有的价值。 陈倩关键词:华美协进社 访美 中国戏曲 跨文化传播 《茶经》的跨文化传播及其影响 被引量:10 2014年 早在西汉时期,中国茶文化便通过丝绸之路外传。唐代陆羽《茶经》问世后,茶道不仅在中国逐渐体系化,其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广,"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要象征物之一。目前,国内外对此的研究成果主要从版本、翻译等方面入手,不够深入和全面。文章尝试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详细梳理以《茶经》为主要载体的中国茶文化在海外传播与接受的过程,考察"他者"眼中的中国传统形象及中国文化经典对世界的影响。 陈倩关键词:《茶经》 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