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汝成

作品数:60 被引量:479H指数:12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9篇经济管理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8篇土地利用
  • 13篇边境
  • 7篇耕地
  • 6篇建设用地
  • 6篇边境地区
  • 6篇城市
  • 5篇低碳
  • 5篇土地利用结构
  • 4篇中国省域
  • 4篇省域
  • 4篇土地利用变化
  • 3篇低碳教育
  • 3篇信息熵
  • 3篇生态系统
  • 3篇情景
  • 3篇情景模拟
  • 3篇协调度
  • 3篇教育
  • 3篇广西边境
  • 3篇广西边境地区

机构

  • 39篇广西师范学院
  • 25篇南京大学
  • 14篇教育部
  • 13篇南宁师范大学
  • 5篇江苏大学
  • 5篇浙江大学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国土资源
  • 3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广西大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60篇陆汝成
  • 21篇黄贤金
  • 9篇赵小风
  • 8篇张兴榆
  • 7篇李秋萍
  • 4篇肖思思
  • 4篇李冠
  • 4篇林莹
  • 3篇郑泽庆
  • 3篇严志强
  • 3篇胡宝清
  • 2篇王广洪
  • 2篇秦毓军
  • 2篇黄飞鸿
  • 2篇李衡
  • 2篇左天惠
  • 2篇陈玥
  • 2篇王成成
  • 2篇叶杰
  • 1篇吴次芳

传媒

  • 6篇广西师范学院...
  • 5篇水土保持研究
  • 5篇中国土地科学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资源开发与市...
  • 2篇地理科学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2008年中...
  • 1篇资源科学
  • 1篇中国乡镇企业
  • 1篇大众科技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生产力研究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湖南农业科学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6篇2022
  • 6篇2021
  • 2篇2017
  • 1篇2016
  • 8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 9篇2009
  • 8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与建设途径
以低碳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与建设途径。首先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创建低碳城市的必要性进行评析,然后提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南北钦防四个城市所采取不同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取向,即南宁建设生态优先...
陆汝成秦毓军胡宝清
关键词:低碳城市
文献传递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脆弱性评估--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碳储量为例被引量:21
2010年
文章在评述生态系统服务对全球变化的脆弱性研究概况的基础上,认为在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和不可持续的状态下,改变土地利用变化对降低生态系统服务脆弱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引入了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变化脆弱性评估方法,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土地利用类型渐变、土地管理方式变化的脆弱性响应机理,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碳储量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在1980—1990年、1990—2000年、2000—2005年3个时间段,农田、林地的显著减少和建设用地的急剧增加致使生态系统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强度变化表现得愈加脆弱,土地利用强度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碳储量分别减少0.90 Tg、1.68 Tg、1.69 Tg;②2005—2015年间,通过对农田、林地、建设用地的规划控制,可以降低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脆弱性,土地利用强度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碳储量分别由规划控制前减少0.50 Tg变为增加0.62Tg。据此得出结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规划管理可以降低生态系统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脆弱性。最后,针对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王佳丽黄贤金陆汝成肖思思郑泽庆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碳储量
“三生”空间视角下近40 a广西边疆地区景观生态风险及地形梯度分析被引量:12
2021年
以广西边疆地区1980、2010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高程(DEM)数据为基础,通过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从“三生”(即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视角对广西边疆近40 a的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同时探究“三生”空间功能转型及地形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活空间扩张明显。研究期内,生活空间扩大9134.97 hm^(2),而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分别缩减3899.60和5235.40 hm^(2),生态和生产空间被生活空间挤压。(2)景观生态风险表现为整体风险程度较低,而部分地区生态风险呈现先加剧后减缓的态势。(3)农业生产空间-林地生态空间和城乡生活空间-农业生产空间的用地功能转型对景观生态风险的贡献率较高,分别为1.01%和0.21%。(4)从景观生态风险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看,海拔和坡度与景观生态风险程度成反比关系。研究结果可为促进区域“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和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土地利用优化布局提供借鉴。
王有小刘少坤陆汝成陆汝成梁庆璇包博建
重点开发区中耕地保护的核心问题和策略——以广西崇左市为例
2009年
根据“十一五”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强调要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其中,对土地政策的论述是:要对优化开发区域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在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的前提下适当扩大重点开发区域建设用地供给,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主体功能区土地政策的目标也是为了保护耕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陆汝成黄飞鸿
关键词:耕地保护土地用途管制
中国省域建设占用耕地时空特征及空间弹性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通过对中国省域建设占用耕地时序变化特征分析了解到,1999年以来,中国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呈现波动变化态势,变化规律不明显。通过对建设占用耕地的空间特征分析表明,1999—2007年中国建设占用耕地均值的空间分布集聚明显,中高值区集聚分布于中国的东南部,低值区集聚分布于中国的西北部。融合弹性分析原理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增加基于邻近概念的空间加权矩阵,通过构建双变量空间弹性模型,探讨单位建设用地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GDP双变量对中国省域建设占用耕地的空间弹性分析表明,1999—2007年建设占用耕地对单位建设用地的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的反应敏感程度提高,而对人均GDP变化的反应敏感程度降低。近年来单位建设用地的固定资产投资变化对建设占用耕地变化的贡献率大。
陆汝成黄贤金
关键词:土地利用建设占用耕地
近1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重心与经济重心迁移轨迹对比分析被引量:50
2011年
土地资源作为区域发展的载体,其利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联系紧密。采用近10a来江苏省土地利用及经济社会数据,通过区域重心的计算方法得到了土地利用与经济重心,在此基础上揭示江苏省土地利用状况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土地要素和经济要素动态迁移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1997~2006年,江苏省耕地重心向西北方向迁移,交通用地与居民点工矿地重心在1997~2001年向西移动,在2001~2006年向东南方向迁移;近10a的GDP重心一直向东南方向移动,其中第一产业重心表现为向西北方向移动,第二产业重心沿东南方向移动,第三产业重心表现为轻微的东南方向偏移,而固定资产投资重心迁移则表现为无规律性、跳跃式移动;(2)土地重心迁移轨迹符合江苏省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经济重心迁移轨迹显示江苏省南北不均衡性发展仍在进一步拉大;(3)江苏省GDP重心、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重心未来将继续向苏南地区移动,但总的迁移速度将适度减缓,重心的经向移动加强,同时土地利用重心经向迁移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
张兴榆黄贤金赵雲泰王倩倩陆汝成赵小风
关键词:经济重心
基于DEM的三维景观在流域模拟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9年
流域模拟试验区的选取受到诸如地理过程复杂性和数据获取难度大等因素的制约,传统的实地踏勘方法不能满足大尺度流域试验区的选取要求。该文提出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和遥感影像建立三维景观图的方法,构建了流域三维地表模型,从不同视角、尺度观察整个流域及子流域划分情况,为确定试验区提供了客观、科学的依据。
卢贺王志华陆汝成许修宏
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三维景观
经济快速增长区土地利用信息图谱构建--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为例被引量:20
2009年
基于1980年-2005年江苏省环太湖地区4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和GIS技术支持下,构建了4个时序单元的土地利用格局信息图谱、土地利用分类信息图谱和土地利用转移信息图谱。图谱构建结果表明,25年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既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又具有相似的转移图谱。复合应用CLUE-S和Markov模型对江苏省环太湖地区2015年的土地利用进行模拟,弥补原有土地利用信息图谱研究缺乏未来模拟的不足。从模拟结果得知,由于规划指标的控制且随着土地集约利用的深化,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在2015年建设用地增加和耕地减少的幅度将降低。苏锡常都市连绵区仍是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区域。
陆汝成黄贤金左天惠肖思思张兴榆赵小风
关键词:土地利用信息图谱
基于信息熵的建设用地演化和人文驱动分析--以黑龙江省为例被引量:19
2009年
借助系统论中的信息论思想,运用信息熵方法,计算分析黑龙江省近年来建设用地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揭示黑龙江省建设用地结构的熵值特征和演化规律。利用主因子分析方法,对驱动黑龙江省建设用地演化的人文机制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驱动黑龙江省建设用地演化的因子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因子。
陆汝成黄贤金李衡
关键词:建设用地人文驱动信息熵主因子分析
中国陆地边境带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研究
2022年
研究目的:基于中国陆地边境带作为内陆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十四五”期间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的背景,探索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时空分异和驱动机制,为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半变异函数,Kriging插值法,普通最小二乘法,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陆地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格局,开发强度重心由东向西,自南向北迁移。(2)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发展类型分布呈非均衡性,西北和北部边境地区整体上强度水平偏低,但增速较快;东北边境地区的强度水平偏低,增速缓和;西南边境的发展类型较为多样。(3)沿边地区的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空间异质性由经济、行政、交通、对外和自然条件等驱动力共同影响,但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驱动力影响程度与作用方向存在差异,其中地缘经济、交通建设和优惠政策指数等对边疆城市土地开发的影响较为显著。研究结论: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整体水平不高且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性显著,沿边地区应统筹多要素协调发展,提升互联互通能力,推动外贸内需共存的经济结构转型,同时加强建设用地利用管控,以提高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水平和质量。
顾观海吴彬张文主陆汝成陆汝成梁高都庞彩萍黄继鲜
关键词:时空分异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