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洪涛

作品数:82 被引量:348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所长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7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4篇地震
  • 18篇重力场
  • 16篇震前
  • 13篇地震前
  • 12篇重力仪
  • 10篇重力场变化
  • 9篇平差
  • 8篇地壳
  • 8篇超导重力仪
  • 7篇M
  • 6篇形变
  • 4篇动态平差
  • 3篇地壳形变
  • 3篇地震观测
  • 3篇地震前后
  • 3篇引潮位
  • 3篇数据处理
  • 3篇平差方法
  • 3篇谱密度
  • 3篇强震

机构

  • 80篇中国地震局地...
  • 22篇中国地震局
  • 14篇武汉大学
  • 12篇地壳运动与地...
  • 6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云南省地震局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中国地震台网...
  • 4篇防灾科技学院
  • 4篇四川省地震局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河北省地震局
  • 2篇中国科学院精...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福建省地震局
  • 1篇山东省地震局
  • 1篇陕西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82篇郝洪涛
  • 42篇李辉
  • 30篇韦进
  • 23篇胡敏章
  • 23篇刘子维
  • 18篇申重阳
  • 12篇康开轩
  • 10篇谈洪波
  • 10篇刘少明
  • 9篇孙少安
  • 8篇杨光亮
  • 7篇玄松柏
  • 6篇王青华
  • 5篇汪健
  • 5篇吴云龙
  • 5篇邢乐林
  • 4篇张新林
  • 4篇郑兵
  • 4篇江颖
  • 3篇吴桂桔

传媒

  • 36篇大地测量与地...
  • 7篇地震地质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中国地震
  • 4篇中国地球物理...
  • 3篇国际地震动态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华南地震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测绘科学技术...
  • 1篇2010年度...
  • 1篇2014年中...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2016中国...
  • 1篇2017中国...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8篇2021
  • 7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9篇2015
  • 7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11篇2011
  • 14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相对重力仪格值一次项系数变化检测
重复相对重力测量是目前进行地震监测与预报分析的一种重要手段。中国地震局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美国LACOST-ROMBERG高精度相对重力仪,近30年来该型仪器一直是我国地震重力监测工作中的中坚力量。长期以来,LACOS...
郝洪涛李辉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东南缘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2
2020年
本文利用三维有限差分方法,基于EIGEN6C4布格重力异常和SIO V15.1地形数据,计算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为0~100 km,四川盆地和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最大,达50~100 km;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川滇菱形块体大部、滇西等地区岩石圈强度弱,有效弹性厚度一般小于15 km;羌塘块体东部的玉树—德格附近地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大于40 km;滇南地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为10~30 km,大于云南北部地区.研究区域有效弹性厚度分布特征与岩石圈结构关系密切.四川盆地、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内部结构稳定,因而岩石圈强度大.川滇菱形块体等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小的地区与壳内低速、低阻/高导层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推测壳内岩石的部分熔融软化可能是造成高原东南缘岩石圈强度较弱的重要原因.羌塘块体东部的局部高力学强度岩石圈则可能是高原形成过程中的残留克拉通.根据本文计算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特征,结合地震学、大地电磁等研究成果,认为青藏高原物质向东南缘挤出后受四川盆地等阻挡,造成下地壳软弱物质在理塘—稻城—丽江一带堆积,少部分物质可能穿过鲜水河断裂带的康定—道孚地区向北运动,但大部分物质向南运动,在受到滇南块体阻挡后一支流向西南的腾冲方向,另一支流向东南的攀枝花—东川方向.
胡敏章金涛勇金涛勇郝洪涛王嘉沛张勇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南缘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滇西地区重力场长期重力观测资料整体动态平差方法研究
本文研究滇西地区重力场长期重力观测资料整体动态平差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测区多年复测资料的积累,区域重力背景场长期变化趋势特征逐渐收敛,测点线性速率反映了测区重力多年累积变化趋势。在经典平差模型中引入初始时问历元和测点...
康开轩郝洪涛李辉
文献传递
利用间接平差算法精密测定gPhone重力仪水平位置参数被引量:2
2012年
本文介绍了利用二次多项式拟合方法获得gPhone重力仪粗略水平位置参数的流程,并提出一种基于最小二乘的间接平差算法,用以获得gPhone重力仪的精密水平位置参数.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提高连续重力观测台网产出的观测数据的精度,同时也可用于精密潮汐分析中的倾斜改正.另外,该成果可为传统重力仪倾斜传感器的数字化改造提供借鉴.
刘子维李辉康开轩韦进吴云龙郝洪涛
关键词:最小二乘间接平差
武汉九峰地震台超导重力仪观测分析研究被引量:20
2012年
连续重力观测和GPS的技术结合能够监测到物质迁移和地壳垂直形变之间的量化关系.和相对重力测量以及绝对重力测量技术相比,其避免了时间分辨率和观测精度低,无法精细描述观测周期内的物质迁移过程问题.本文利用武汉九峰地震台超导重力仪SGC053超过13000h连续重力观测数据;同址观测的绝对重力仪观测结果;气压数据;周边GPS观测结果;GRACE卫星的时变重力场;全球水储量模型等资料,采用同址观测技术、调和分析法、相关分析方法在扣除九峰地震台潮汐、气压、极移和仪器漂移的基础上,利用重力残差时间序列和GPS垂直位移研究物质迁移和地壳垂直形变之间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在改正连续重力观测数据的潮汐、气压、极移的影响后,不仅准确观测到2009年的夏秋两季由于水负荷引起的约(6~8)×10-8 m.s-2短期的重力变化.而且在扣除2.18×10-8(m.s-2)/a仪器漂移和水负荷的影响后,验证了本地区长短趋势垂直形变和重力变化之间具有一致的负相关性规律.同时长趋势表明该地区地壳处于下沉,重力处于增大过程,增加速率约为1.79×10-8(m.s-2)/a.武汉地区重力梯度关系约为-354×10-8(m.s-2)/m.
韦进李辉刘子维康开轩郝洪涛
关键词:地壳垂直形变
基于绝对重力基准控制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动态平差方法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选取滇西重力测网1986~2009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及下关、丽江、昆明3个绝对重力基准点多年复测资料作基准控制,采用线性速率模型拟合观测过程中重力场的时变信息,建立绝对重力基准点约束下的动态平差模型,讨论段差观测值及绝对重力基准观测值协方差矩阵的构建、平差模型初值选取及迭代计算等细节问题。经分析,测区内测点的重力年变率范围为(-0.039 5~0.024 1)×10-5 ms-2/a,精度范围为(0.001~0.029 8)×10-5 ms-2/a,与分期静态平差拟合结果的差异约为(0.003~0.020)×10-5 ms-2/a。在处理全国网和较大面积的区域网多年重复观测的重力资料时,尤其是多网多期重力资料联合处理时,应采用动态平差模型来获得统一时间基准和空间基准的重力变化。
康开轩李辉申重阳孙少安郝洪涛
关键词:动态平差
日本Ms9.0地震前的重力高频扰动被引量:24
2011年
选取中国重力台网14台gPhone弹簧重力仪组成2个观测剖面,对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Ms9.0特大地震前(3月1日至10日)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沿海各台站统一出现了喇叭口状的"重力异常扰动"现象,且扰动异常随震中距的增加呈衰减趋势。
刘子维韦进郝洪涛吴云龙李辉
日本Ms9.0地震前的连续重力观测异常被引量:20
2011年
日本Ms9.0地震后,检测了17台(套)gPhone重力仪和成都GS15连续重力观测仪震前3天的观测数据。发现:乌什、郑州台的gPhone重力仪和成都台的GS15重力仪分钟采样在震前3天出现了不明原因的高频异常现象。初步分析表明,成都、乌什在3月9日的日本Ms7.3地震前的16小时产生了纺锤状的隆起现象;郑州台在日本Ms7.3和Ms9.0地震震前出现了明显的柱状异常现象。其异常虽然可以排除热带气旋、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但与日本地震的关系以及震前更长时间尺度的异常还有待进一步分析。
韦进刘子维郝洪涛吴云龙康开轩赵斌申重阳李辉
关键词:热带气旋
2009年姚安Ms6.0地震重力场前兆变化机理被引量:40
2011年
利用2009年姚安Ms6.0地震前滇西实验场流动重力网2005—2009年9期复测数据,给出了区域重力场差分和累积动态变化图像。分析研究表明:1)重力场动态演化图像大体反映出震前地壳物质运动状态,累积动态变化更能反映区域构造运动与断裂构造作用,差分动态变化有利于突出短期局部效应;2)姚安地震显著重力"前兆"标志为:震前约2年穿过震中的近南北向正负过渡重力梯级带和约半年的以震中区为中心重力场变化呈现局部相对上升与下降的对称四象限分布;3)震中西部震前约3年持续的正重力变化应有利于震源能量的积累;4)震中区相对变化四象限分布图像反映出孕震体先存剪应力,为此提出了"闭锁剪力"前兆模式。
申重阳谈洪波郝洪涛李辉杨光亮玄松柏
关键词:姚安地震重力场
长宁地震前后重力变化和地壳垂直形变特征及其关系
2023年
为研究2019年四川长宁地震前后地壳内部物质的运移过程,文中利用流动重力和GNSS资料对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特征、地壳垂直形变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地震震中处于重力变化正、负异常的梯度带上,并在地震前后呈现明显反向。小波多尺度分解表明,浅部的离散性局部变化特征明显,深部的趋势变化特征显著。震中周边4个站点的重力变化与地壳垂直形变的关系与近似规律不一致。长宁震区长期的动力是青藏高原的物质在深部向四川盆地南边界运移的结果。在震中及周边区域的地表浅层可能存在一些空洞或气囊等空间,在地震前后出现气体、液体或高密度物质流失和填充的现象。结合前人对长宁地震发震机制的研究成果分析认为,该区域的采盐、采气及废水回注等因素可能是触发四川长宁地震的原因之一。
王嘉沛谈洪波李忠亚刘少明刘少明郝洪涛张毅郝洪涛
关键词:地壳垂直形变小波多尺度分解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