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敏章

作品数:56 被引量:295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所长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53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地震
  • 10篇海底
  • 9篇海底地形
  • 8篇地壳
  • 7篇震前
  • 6篇地震前
  • 5篇岩石
  • 5篇岩石圈
  • 5篇有效弹性厚度
  • 5篇重力场
  • 4篇岩石圈有效弹...
  • 4篇青藏高原
  • 4篇重力仪
  • 4篇卫星测高
  • 4篇测高
  • 4篇M
  • 3篇地震监测
  • 3篇重力梯度
  • 3篇网络
  • 3篇绝对重力仪

机构

  • 48篇中国地震局地...
  • 18篇武汉大学
  • 16篇中国地震局
  • 8篇中国地震台网...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防灾科技学院
  • 5篇云南省地震局
  • 3篇四川省地震局
  • 3篇中国科学院精...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江苏省地震局
  • 1篇东北大学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江西工业工程...
  • 1篇福建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测绘科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安徽省地震局

作者

  • 56篇胡敏章
  • 23篇郝洪涛
  • 14篇李建成
  • 12篇韦进
  • 12篇李辉
  • 11篇汪健
  • 11篇张新林
  • 11篇申重阳
  • 10篇金涛勇
  • 9篇刘少明
  • 7篇谈洪波
  • 6篇吴桂桔
  • 6篇邢乐林
  • 5篇王青华
  • 5篇吴云龙
  • 4篇江颖
  • 4篇张毅
  • 3篇梁伟锋
  • 3篇徐新禹
  • 3篇刘子维

传媒

  • 17篇大地测量与地...
  • 12篇武汉大学学报...
  • 9篇地震地质
  • 5篇中国地震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测绘学报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 5篇2023
  • 8篇2022
  • 9篇2021
  • 8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球谐分析方法研究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前重力场变化
2021年
推导地表重力变化数据球谐展开计算公式,并根据该方法分析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前震源周边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2015-04~2017-04九寨沟地震震源周边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明显。2015-10~2016-04、2016-04~10和2016-10~2017-04这3个时段内,研究区内出现重力正负变化过渡带,九寨沟地震震源位于这3个时段过渡带的交会区域内部。震源附近2016-10~2017-04正负重力变化过渡带的空间走向与2015-10~2016-04和2016-04~10时段结果相比发生了约90°旋转,九寨沟地震发生时间在过渡带空间走向旋转之后。流动重力观测数据较好地反映了九寨沟地震的前兆现象。2)采用球谐方法分析重力变化数据可以有效突出研究范围内大尺度重力场动态演化规律,抑制局部细节特征,有利于识别主要重力场变化特征。
李忠亚胡敏章郝洪涛郝洪涛
关键词:时变重力场球谐分析
利用福州gPhone重力仪检测杜鹃台风激发的第二类脉动信号被引量:8
2020年
蕴含大气—海洋—固体地球三个圈层能量传递和耦合信息的地震噪声(2~10 s)可用于能量辐射模型检验、海底地形探测、台风中心定位、地震预测研究等工作.近年1 Hz采样的重力仪也检测到台风激发的第二类(DF)脉动.为检验信号的有效性,提出重力观测的最佳估计策略,本研究利用2015年福州地震台gPhone重力仪1 Hz重力固体潮数据,对Peterson垂直位移功率谱密度估计策略(简称:P方法)和切比雪夫滤波估计策略(简称:F方法)进行比较.和地震时刻突变增强信号的特征不同,杜鹃台风靠近中国大陆时DF频段垂直位移呈现渐变增强特点.和同区域CMG-3 ESP地震计结果有高达0.9以上的相关性.在振幅量级的比较中,P方法对近场信号有高估现象,相对误差约为0.3.在选择截止频率为0.05 Hz,通带波纹为0.01 dB的3阶切比雪夫高通滤波处理零线误差时,重力和地震计的DF频段垂直位移相对误差不超过0.1.在进行误差因素分析时,两策略间有约±0.6×(10^-6 m)^2/Hz的能量差异.而固体潮、气压的影响小于0.0003×(10^-6 m)^2/Hz,可忽略不计.采用品质因子Q=210,地震波群速度U=1800 m/s,REF模型比率r=0.8建立的ASSM合成频谱图不仅在时域内和观测结果同步达到振幅峰值,频域内也有0.95的强相关性.福州gPhone重力仪检测到杜鹃台风激发的DF脉动信号,主频为0.1599 Hz,DF频段垂直位移最大振幅为0.9×10^-6m.在讨论两个积分策略和两型仪器频散图谱差异时发现,P方法采用1024 s窗长分段消除积分引起的零线误差方法不及滤波的.F方法对6~10 s大于3 km/s的面波波群能力是不及CMG-3的.这些都需要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时需要注意.
韦进郝洪涛杨锦玲胡敏章李祖宁江颖张晓彤
2021年西藏比如6.1级地震前重力变化特征研究
2022年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2015—2020年期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研究2021年3月19日比如6.1级地震前重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本次地震前约3年的重力图像中出现穿过震中区的SN向重力变化梯度带,其形态和持续时间与现有典型指标一致,表明重力变化较为清晰地反映了本次地震孕育过程中所引起的重力异常信号;(2)实测重力场变化与正断型断层位错引起的重力变化在形态上基本一致,结合本次比如6.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以正断为主,推测羌塘块体EW向拉伸运动为本次地震的发震背景。
郝洪涛韦进韦进赵云峰陈兆辉赵云峰张新林
马尼希基海底高原重力均衡及其构造意义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采用三维导纳分析技术,联合海底地形和重力异常数据,对马尼希基海底高原重力均衡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地震学等研究成果,分析其构造意义。马尼希基海底高原海底地形与重力异常相干性在长波部分(大于100km)相对较小,说明高原地壳底部存在低密度异常,并且,根据Airy均衡分析,这种低密度异常并非完全由洋壳对海底地形的均衡调整引起,推测高原地壳底部存在由岩浆"板垫作用"(crustal underplating)形成的低密度异常体,即"底部载荷"。马尼希基海底高原短波海底地形符合Airy均衡,据此分析获得高原地区洋壳厚度为22.7km,与地震研究结果一致。岩石圈挠曲均衡分析表明,马尼希基海底高原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为2.5~5.5km,较优拟合值为3.5km,可能意味着高原形成时岩石圈年龄较小。根据顾及底部载荷的挠曲均衡模型进行分析,定量计算了底部载荷规模,约为地形载荷的30%,其体积约为9.3×105km3,平均深度为18km,是整个高原洋壳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洋壳底部板垫作用在马尼希基海底高原形成和演化过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
胡敏章李建成金涛勇李辉
由垂直重力梯度异常反演全球海底地形模型被引量:28
2014年
给出海底地形起伏与垂直重力梯度异常之间的响应函数关系。据此,联合船测海深和垂直重力梯度异常数据,构建了全球75°S—70°N范围内1′×1′海底地形模型。以船测海深为检核参考,考察了本文模型在印度洋南部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精度。结果表明,在考察区域内,本文模型精度优于ETOPO1、GEBCO和DTU10模型,且在印度洋南部与SIO的最新海底地形模型V15.1精度相当,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略优于V15.1。探讨了高次项和地壳均衡现象的影响量级,发现两者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通过与重力异常反演结果的比较,发现垂直梯度异常反演在中短波长部分(100~200km)表现较优。在西北太平洋地区,联合重力异常和垂直梯度数据进行海底地形反演计算,反演结果的精度较V15.1模型提高了约29.5%,说明联合这两种数据可以计算精度更高的海底地形模型。
胡敏章李建成邢乐林
关键词:海底地形地壳均衡响应函数
考虑地表起伏的不规则区域重力梯度场模型构建方法——以云南地区为例
2023年
文中推导并给出了基于非格网分布的起伏面扰动重力或重力异常解算区域扰动重力梯度场模型的数值计算公式。基于澳大利亚West Arnhem Land地区的格网重力数据,以频谱域(二维快速傅里叶变换)解算的扰动重力梯度全张量作为“基准值”,然后利用基于推导公式的最小二乘配置方法(LSC)对相同区域非规则范围的重力数据进行扰动重力梯度模型解算,将结果作为“评估值”。对比“基准值”与“评估值”之差,研究发现:1)基于推导公式的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解算得到的扰动重力梯度值与频谱域方法得到扰动梯度“基准值”各分量在空间形变变化上是一致的;2)统计扰动重力梯度各分量的差值ΔδΓ_(xx)^(fft-lsc)、ΔδΓ_(xy)^(fft-lsc)、ΔδΓ_(xz)^(fft-lsc)、ΔδΓ_(yy)^(fft-lsc)、ΔδΓ_(yz)^(fft-lsc)和ΔΓ_(zz)^(fft-lsc)“基准值”与“评估值”差值的标准差分别为5.54E、5.30E、1.85E、6.55E、2.09E和9.67E(1E=1×10^(-9)s^(-2)),远低于国际上实测重力梯度与解算模型差值的研究结果。最后,基于云南地区实测地表差分重力值,文中首次给出了该区域半波长约20km的重力梯度场年际变化模型。文中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了广泛分布的重力数据(主要为重力异常和扰动重力)的使用效率,可为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研究更好地理解和解释重力数据、重力梯度数据及其与场源的关系提供数据基础。
刘金钊梁星辉叶周润陈兆辉陈兆辉胡敏章王青华王青华郝洪涛郝洪涛张双喜
关键词:协方差函数起伏地形
中国大陆重力场时变监测与强震预测被引量:17
2020年
主要回顾了中国大陆重力时变高精度监测与地震预测应用的基本情况。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就开始采用重力手段监测地壳变动和强震孕育发生过程,致力获取重力场时变的微伽级信息。重力监测主要采用定点流动复测(流动重力)和固定台站连续观测(连续重力)2种方式。重力监测已经历3个发展阶段。1998年以前,重力监测主要沿块体边界、活动断层或历史强震区开展,缺乏绝对测量,一般采用相对测量,通过总结获取了海城7.2级、唐山7.8级、丽江7.0级等一系列地震前的重力动态变化特征,除海城地震外,预测成功震例寥寥。1998年地壳运动网络工程建设以来,由于引入高精度绝对重力测量,开始进行中国大陆重力场的整体监测,获取了汶川8.0级等地震前的大尺度变化信息,给出了汶川地震中期预测的有效意见。2010年以来,以陆态网络工程重力网为基础,逐步开展大华北、南北带等各种测网的整合与统一,形成了中国大陆整体重力观测网,对期间发生的一系列6.0级以上地震(如芦山7.0级、门源6.4级、呼图壁6.2级等地震)进行了较为成功的中期预测,为地震机理研究和我国中期地震预测水平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长期的重力观测实践,初步形成了一门专门应用于地震研究的交叉学科——"地震重力学"。
申重阳祝意青胡敏章谈洪波郝洪涛韦进韩宇飞李辉汪健张新林刘少明王嘉沛孙凯
关键词:监测网地震预测
云南地震流动重力监测网建设与映震能力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总结云南地区流动重力测网建设,根据分形几何原理,计算云南及周边地区现行测网的空间格网距和空间分辨率,给出最佳格网距为69 km,空间分辨率为61 km。结合近年云南及周边地区流动重力观测成果,绘制重力场变化图像,分析2014-08-03鲁甸6.5级地震、2014-10-07景谷6.6级地震以及2015年以后大理-保山一带部分5级以上地震相关重力场变化。综合分析认为,云南及周边地区流动重力监测网能识别5级以上地震相关的重力变化,但个别地区监测能力仍需加强。
王青华郝洪涛汪健刘少明李忠亚胡敏章
关键词:地震监测
应用重力地质方法反演皇帝海山的海底地形被引量:18
2012年
论述了采用重力地质方法(GGM)反演海底地形的基本原理,并使用该方法计算了皇帝海山南部的海底地形模型,与现有的海深模型和船测海深数据相比,其精度略高于ETOPO2模型。与经典方法相比,GGM方法不需引入先验模型,不必考虑海底的均衡状况,模型简单,易于计算。
胡敏章李建成金涛勇
关键词:海底地形
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岩石圈重力势能及其产生的偏应力场被引量:2
2022年
岩石圈质量横向分布不均匀深刻影响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构造应力场分布样式和构造形变特征.本文采用Crust 1.0地壳模型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艾里均衡和普拉特均衡两种均衡模式对地幔数据进行约束,计算了青藏高原及邻区重力势能.采用有限元方法求解了青藏高原及周缘重力势能差产生的偏应力场,结果显示高重力势能产生应力样式以张裂为主,反之低重力势能产生应力样式则以压缩为主,偏应力数值大小主要集中在10~30 MPa.将重力势能差产生的偏应力和现今GNSS应变进行比较发现,在重力势能横向变化幅度大的区域,如青藏高原内部柴达木盆地和川滇块体中南部,高原周边的塔里木块体西北部、阿拉善块体南部、鄂尔多斯块体西部、华南块体西北部和印度板块北部,偏应力和GNSS应变的压缩张裂分布样式和主轴方向符合较好,两者相关性强.这些结果表明板块运动驱动力在远离欧亚板块边界的青藏高原北部和东部边缘以重力势能的形式影响其构造形变,而在喜马拉雅地区,重力势能差与印度板块俯冲两种机制作用方向相反.
李忠亚胡敏章王勇汪健申重阳汪健
关键词:重力势能青藏高原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