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管
  • 4篇门静脉
  • 4篇静脉
  • 3篇选择性贲门周...
  • 3篇血管离断
  • 3篇血管离断术
  • 3篇周围血
  • 3篇周围血管
  • 3篇贲门周围
  • 3篇贲门周围血管
  • 3篇贲门周围血管...
  • 3篇贲门周围血管...
  • 3篇离断
  • 3篇离断术
  • 3篇门静脉高压
  • 3篇门静脉高压症
  • 3篇静脉高压
  • 3篇静脉高压症
  • 3篇高压症
  • 2篇选择性

机构

  • 7篇广州市第八人...
  • 2篇暨南大学
  • 1篇井冈山大学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暨南大学第一...

作者

  • 7篇赵辉
  • 5篇李宝金
  • 4篇龙宏刚
  • 4篇姜海平
  • 2篇张辉
  • 2篇邝伟明
  • 1篇莫伟斌
  • 1篇孙宇
  • 1篇龙宏纲
  • 1篇朱欠元
  • 1篇汪勇
  • 1篇欧阳婉爱

传媒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齐鲁护理杂志
  • 1篇暨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现代普通...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井冈山大学学...

年份

  • 1篇2021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重组腺病毒AdKDR-TK联合IL-12逆转录病毒血管靶向治疗裸鼠皮下人肝癌细胞移植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重组腺病毒AdKDR-TK联合IL-12逆转录病毒通过血管靶向治疗裸鼠皮下人肝癌细胞移植瘤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SCID小鼠腋部皮下植入1×107(0.2mL)HepG2细胞,同时腹腔注射PBL2×107(0.5mL),当瘤体达0.5cm3时,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更昔洛韦(GCV)组(第I组)、IL-12逆转录病毒组(第Ⅱ组)、重组腺病毒AdKDR-TK组(第Ⅲ组)及重组腺病AdKDR-TK联合IL-12逆转录病毒组(第Ⅳ组)。各治疗组瘤内分别注入重组病毒液或/及重组逆转录病毒液0.1mL,第二天重复注射一次,重组腺病毒治疗在病毒给予24h后分别在腹腔内注射GCV,连续l0d;对照组腹腔内注入GCV。观察各组瘤体生长情况及免疫组化法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第Ⅳ组经治疗后肿瘤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其抑瘤率为62.14%,与第II组及Ⅲ组比较,后两者的抑瘤率分别为18.32%和32.73%(与第IV组比较,两者P<0.01)。肿瘤组织内的MVD,第I组为(40.1±6.7)个/mm2、第II组为(32.2±7.3)个/mm2、第III组为(27.6±7.1)个/mm2、第Ⅳ组为(7.7±4.1)个/mm2,其中第Ⅲ组与第Ⅱ组(P<0.05)、第Ⅳ组与第Ⅱ组(P<0.01)、第Ⅳ组与第Ⅲ组(P<0.01)之问的肿瘤内MVD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IL-12逆转录病毒能够增强重组腙病毒介导以KDR为启动子的胸苷激酶系统的血管靶向性地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
李宝金邝伟明朱欠元赵辉汪勇张辉孙宇
关键词:血管靶向
抗凝祛聚法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评价分析抗凝祛聚法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06年5月—2010年5月因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拟施行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8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抗凝组47例(早期使用抗凝祛聚法)与非抗凝组41例(同期常规使用药物组)进行对比分析,并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88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抗凝组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2%(2/47),明显低于非抗凝组的14.6%(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8,P<0.05)。术后1周2组间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P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抗凝祛聚治疗能安全有效地降低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赵辉李宝金龙宏刚姜海平
关键词: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门静脉血栓形成
成人破伤风首诊误诊48例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分析成人破伤风的首诊误诊原因,提高诊断水平,避免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首诊误诊的成人破伤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患者首诊时仅4例(8·3%)具有典型破伤风表现,44例(91·7%)不具有典型破伤风表现;20例(41·7%)具有明确外伤史,28例(58·3%)没有明确外伤史。结论 成人破伤风首诊时不具备明确外伤史及典型破伤风表现的患者比例较高,易导致临床误诊,应引起高度重视。
赵辉李宝金龙宏刚姜海平
关键词:破伤风误诊
选择性与非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6
2011年
目的:对比分析选择性与非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08年因门静脉高压症实施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57例(选择组)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51例(非选择组)的临床资料,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手术前后门静脉与肝动脉血流量变化,并术中监测自由门静脉压力(FPP)。结果:断流术后选择组FPP较非选择组FPP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断流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门静脉血流量均减少,选择组减少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断流术后1个月两组肝动脉血流量均增加,选择组增加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选择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5.8%,非选择组为27.5%(P<0.05)。选择组50例完成6~36个月随访,复发出血率为16.0%,3年生存率88%;非选择组42例完成6~36个月随访,复发出血率为30.2%,3年生存率78.6%。结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优于非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赵辉李宝金龙宏刚姜海平
关键词: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自我管理导向下5A护理模式对肝胆胰外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的影响被引量:14
2021年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导向下5A护理模式对肝胆胰外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5月31日自我管理导向下5A护理模式推行前收治的40例肝胆胰外科恶性肿瘤患者纳入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选取2018年6月1日~2020年9月30日自我管理导向下5A护理模式推行后收治的40例肝胆胰外科恶性肿瘤患者纳入观察组,实施自我管理导向下5A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中国癌症患者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表(QOL)、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我管理导向下5A护理模式可提升肝胆胰外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的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改善心理状况,降低术后DVT发生风险。
欧阳婉爱莫伟斌赵辉
关键词:肝胆胰外科自我管理DVT自护能力
内皮素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术前预测价值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内皮素(endothelin,ET)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中的术前预测价值。方法:接受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手术的4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为术后血栓组(简称血栓组,15例)与术后非血栓组(简称无血栓组,33例)。术前外周血中检测血小板(platelet,PLT)数,凝血4项;术前1 d及术后7 d分别检测外周血ET含量;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术后7 d、14 d复查彩超,了解有无门静脉血栓,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血栓组术前1 d外周静脉血中的ET水平明显高于非血栓组[(144.45±20.32)pg/mL vs(102.51±16.43)pg/mL;P<0.05],且术后第7 d其外周血中的ET检测水平高于后者[(87.68±7.53)pg/mL VS(70.46±6.71)pg/mL;P<0.05]。血栓组患者的门静脉直径及脾静脉直径均比无血栓组患者大,而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则比后者慢,两者的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PLT及凝血4项检测,两者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浆ET可作为断流术后PVT发生的术前预测因子。
赵辉李宝金龙宏刚姜海平
关键词:内皮素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
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62例
2008年
我科对2003-2007年收治的62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施行了选择性贵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龙宏纲邝伟明张辉赵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