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滕

作品数:28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周口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文化科学
  • 7篇经济管理
  • 7篇历史地理
  • 5篇社会学
  • 5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学

主题

  • 7篇乡村
  • 5篇土改
  • 5篇个案
  • 4篇文化
  • 2篇大学生
  • 2篇大学生群体
  • 2篇秩序
  • 2篇秩序重构
  • 2篇社会
  • 2篇土改运动
  • 2篇农村
  • 2篇农户
  • 2篇文化生态
  • 2篇乡村社会
  • 2篇流域文化
  • 2篇教育
  • 2篇阶层
  • 2篇化生
  • 2篇淮河流域
  • 2篇黄淮

机构

  • 23篇周口师范学院
  • 5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28篇贾滕
  • 1篇李霄
  • 1篇柳岳武
  • 1篇彭南生

传媒

  • 4篇周口师范学院...
  • 2篇史学月刊
  • 1篇中国青年研究
  • 1篇教育探索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学校党建与思...
  • 1篇安徽史学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党史研究与教...
  • 1篇长春大学学报
  • 1篇河南教育学院...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焦作师范高等...
  • 1篇教育科学文摘
  • 1篇牡丹江教育学...
  • 1篇民间法
  • 1篇阜阳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5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诸神·众生·国家:乡村多神信仰聚集地形成机制研究——以中原地区F县“烟雾山”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通过对"烟雾山"供奉各路神仙庙宇以及庙会期间当地参会民众行为的考察,认为这种乡村"多神信仰"聚集地现象,折射出了乡村社会的观念与诉求,进而通过对地方政府对庙会文化活动的主导以及国家与民间社会对庙会文化双重解读的探究、通过对地方庙会活动中积极分子的访谈,揭示出在目前社会转型背景下,具体地域民间信仰聚集地的生成路径:以"传说"为文化基础,以"积极分子"及其活动为动力,其最终形成乃是具体的社会生态环境下,多元诉求之下的"共谋"达成。
贾滕
关键词:民间文化
多媒体课件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被引量:1
2010年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丰富了大学公共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教学,明显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但却极易进入误区、流于形式。只有加强引导,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紧密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贾滕
关键词:多媒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效果
农民离村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生存困境问题论析——以豫西南小营村为例
2011年
通过对豫西南小营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农民离村对农村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改善了经济条件、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加重了劳动负担、增加了隔代监护任务、缺少了生活照料。但是,造成农村老年人生活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转型,而个体的差异使他们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晚年生活。在既有的生存条件下,积极的生活态度无疑有助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改善。
贾滕
关键词:农民离村老年人群体
当代农村大学生群体阶层突破研究——以豫东黄淮平原M村为个案被引量:4
2013年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村"的大学生群体及其父母家庭情况的考察,认为该村庄形成的文化模式,有利于打破阶层固化、实现社会底层的向上社会流动。但是,随着近年来大学扩招及形势的改变,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农村大学生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困难,致使这种独具特色的村庄文化模式受到冲击。为此,国家、高校、家庭及个人应该反思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贾滕
关键词:社会流动
阶段性变动:乡村土改运动中积极分子生成与淘汰机制研究——以河南商水县为例(1947-1953)被引量:6
2012年
通过对商水县土改运动的过程——急性土改、剿匪反霸清算、土改、土改复查与民主建政等几个阶段的考察,可以发现在不同的革命阶段,具有不同行为特点的积极分子相继出现,同时部分旧积极分子遭到淘汰。积极分子之所以有阶段性的变动,与其在群众运动中的生成与淘汰方式密切相关,进而可以发现,积极分子的涌现在于工作队与积极分子对革命运动推动中形成的双向合力互动,积极分子淘汰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革命与乡村的内在紧张。这种积极分子在革命进程的阶段性变动虽然给党——国家塑造的运动型社会运行机制提供了动力,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即对社会生活常规化的冲击、造成积极分子代际冲突以及部分人过分积极、热衷斗争,使其他基层群众不安等。总之,以积极分子的阶段性变动表现出来的这种社会底层的选择、选拔、录用方式,一方面强化了贫雇农、中农与党——国家的联系,有助于社会的总体性整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外生条件下产生的积极行为转化为一种内生性的主动、自觉积极的艰难。
贾滕
关键词:积极分子
论近代农户收入的制约性因素——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华北棉农为例被引量:3
2008年
近代中国20世纪20-30年代,影响农户收入的制约性因素,主要表现在小规模经营现状与大规模要求的不相适应性、高成本与低产出的制约、过度市场化与小农脆弱性的矛盾制约等方面。这些制约性因素的存在,使得小农难以准确把握市场时机与走向、无法克服大市场中的非市场因素,陷人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小农户参与大市场的困境是难以逾越的时代阵痛,同时也说明小农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适应大市场的竞争主体。
彭南生贾滕
关键词:农户收入
厚土上流动沉淀:沙颍河流域"文化汇聚"现象解读
沙颍河流域位居中原腹地,总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人口 3000余万。流域内文化遗存众多,从裴李岗文化到龙山文化均有遗址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有人类起源神话、担经挑舞蹈、淮阳泥泥狗、普遍的庙会习俗等。沙颍河流域深厚的...
贾滕
关键词:文化生态
事变俗移:从春节习俗看社会变迁——以近代以来华北农村为例被引量:4
2008年
近百年来,华北农村春节民俗与农村社会的变化息息相关。20世纪30-40年代,农民难以度过年关,却异常重视敬神、祭祖,反映出当时农村经济的破败及人们的无奈与企盼;50年代初期的春节习俗新旧交织,体现了社会的急剧变革;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社会泛政治化、革命话语充斥生活的年代,传统春节习俗退出了乡村社会;而近几年,农村春节年味淡化,正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及新一代农民生存方式、思想观念变化的结果。
贾滕
关键词:春节习俗
厚土上流动沉淀:沙颍河流域“文化汇聚”现象解读
2020年
沙颍河流域位居中原腹地,总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人口3000余万。流域内文化遗存众多,从裴李岗文化到龙山文化均有遗址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有人类起源神话、担经挑舞蹈、淮阳泥泥狗、普遍的庙会习俗等。沙颍河流域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受航运、黄河夺淮入海引发的灾害等因素影响,在沙颍河流域形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东西南北交流沉淀而成的"文化汇聚"现象--如伏羲人祖传说、王莽撵刘秀传说、"沙河调"等;出现了多处"多神信仰聚集地现象",如雾烟山、女娲城等;出现了汇聚南北食材的胡辣汤等"综合性"饮食文化;浓郁地域特点的作家群现象;等等。此种现象无疑与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社会历史演进息息相关,最早的农耕定居水利社会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便利的航运带来南北文化的交流,多灾的环境与长期的国家非优先管理,造成了非主流文化的沿袭。因此,在当今的文化生态建设中,应以价值追求为目标积极开展文化建设活动。
贾滕
关键词:文化生态建设
构建“帮扶治理”下“一核多元”乡村治理模式——以周口师范学院对郸城县李小楼村帮扶治理为例
2024年
治理有效既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也是其基础保障。近年来经由结对帮扶、精准扶贫而来的“帮扶治理”,无疑具有乡村治理的实践与理论探索意义。周口师范学院结对帮扶村,传统农业区域黄淮平原腹地郸城县李楼乡李小楼村属于“集聚提升类村庄”,该村近10年“帮扶治理”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观察乡村治理样本:在后精准扶贫时代,村庄的“第三方力量”“帮扶治理”逐渐具有常态化的情境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需要以及乡村治理的短板应该是“帮扶治理”的逻辑起点,而乡村发展的愿景决定了帮扶治理的应然旨向。通过帮扶治理带动国家“规则下乡”、技术技能下乡,为村民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绩效等方面的考察,通过在村庄推进“移风易俗”、对农户传统产业的现代转型促进等,在“实践探索”“实地考察”“理论思考”的循环往复中,改进、完善“一核多元”模式,提高“帮扶”治理绩效。
贾滕李霄张洪新
关键词:治理绩效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