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华
- 作品数:14 被引量:37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评价理论视域下翻译研究的分析与启示——基于中国知网的文献统计
- 2018年
- 基于中国知网(CNKI)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数据库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了解国内评价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统计结果显示,评价理论自2006年起开始运用于翻译研究中,此后,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呈现上升趋势,近三年来,该类文献增长明显,年均发表均在10篇以上。评价理论在文学翻译研究中的运用相对较多,在非文学类的各种应用文体中也有运用。虽然学界对评价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关注逐渐增多,但在研究深度和系统化方面有待加强,利用新兴研究手段与方法的研究,如语料库研究法,进行定量考查分析的研究比较少见,有待今后研究继续深入。
- 谭华
- 关键词:翻译研究中国知网期刊论文学位论文
- 语料库驱动的《射雕英雄传》译入译出计量风格对比研究
- 2024年
- 金庸经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新译本由AnnaHolmwood和张菁合译,两人分别翻译两卷,前者译入,后者译出。对于同一原作者的同一部作品,两人的译入与译出在风格上是否一致呢?在语言各个层面上是否有独特的译者风格标记呢?以《射雕英雄传》新译本第1卷(AnnaHolmwood译入)与第2卷(张菁译出)为语料自建翻译语料库,运用多维分析法进行计量风格分析,结果显示,译入文本与译出文本都属于普通叙述说明语域,两者在25个语言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各个特征z分值绝对值基本都小于2,即与本族语文本相比不存在显著变异。这一结果表明中国文学外译译出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 谭华皮宾燕
- 关键词:语料库驱动《射雕英雄传》
- 从英汉语言对比视角看英汉互译中“转换意识”的培养被引量:1
- 2009年
- 英汉两种语言根植于不同的思维方式,各自具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在英汉互译中不能简单地进行形式替换,而是需要根据译语语言表达习惯进行适当转换,寻求对应,发挥译语特长。本文简要讨论了英汉语言的特点及差异,分析总结了英汉互译中需要进行相应转换的种种情况,提出在英汉互译教学和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翻译转换意识",以提高翻译水平。
- 谭华
- 关键词:语言对比
- 文化翻译中归化与异化之哲学理据被引量:11
- 2016年
- 文化翻译的内涵一般认为存在广义与狭义之意义区分,前者等同于文化视野的翻译,两种语言的文化交流,后者则指原语文化内容在译语中的翻译。我们认为狭义含义的文化翻译更利于文化翻译研究与实践。在文化翻译途径中,采取的翻译策略有归化与异化,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往往共生于具体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不同选择有其哲学依据。我们认为存在三类哲学理据,本体决定理据、客体制约理据和主体选择理据,三类理据共同构成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哲学依据。相应地,在评估文化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时,也就不能离开影响策略选择的哲学依据。
- 谭华熊兵
- 关键词:文化翻译归化异化语言世界观
-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影视对外传播及其翻译为例被引量:9
- 2018年
-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全球化越来越深入的背景下,如何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加强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关涉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影视作为当今主流媒体渠道,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影视传播渠道为例,探讨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相关问题,提出在传播内容上要考虑优先性,自身文化的独立性,与他者文化的融合性,在影视字幕翻译中要遵循文化标准与交际标准。
- 谭华
-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文化全球化文化软实力影视传播字幕翻译
- 女性称谓之嬗变:“小姐”之“前世”“今生”与“来世”
- 2016年
- "小姐"这一称谓在现代社会中使用非常广泛。本文探索了该称谓从应用之初到如今的变化历程,分析了其应用客体和内涵的变动,并简单讨论了发生变化的原因。研究分析发现其内涵的变化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因素扮演了重要角色。
- 谭华
- 关键词:称谓社会因素
- 中国武侠文学外译研究现状与启示——基于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的统计分析被引量:6
- 2018年
- 本文对中国知网(CNKI)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数据库文献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了解中国武侠文学的对外译介状态。统计结果显示,中国武侠文学翻译研究的论文最早发表于2005年,此后呈现上升趋势。近三年来,相关文献的数量增长明显,年均发表量在10篇以上,但文献总量不大。从研究主题来看,应用研究占绝大多数,缺乏理论探索,而且多数研究都在微观层面上对一些特定的问题进行分析描述,如具体的翻译策略及武功招数、江湖人名等术语的翻译,缺乏从宏观层面对武侠文学翻译进行系统的探讨。对此,今后需扩大研究范围,既要有微观层面的特定问题的深入全面描述,更要有宏观层面的系统整体研究。
- 谭华
- 关键词:外译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统计分析
- 翻译标准研究新视角:“善译”伦理阐释
- 2020年
-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传统研究聚焦其规范性,但这并非其全部属性,翻译标准也有描述性的一面。从伦理视角考查翻译标准,正是规范与描写相结合的一种尝试。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善"既有对本体的规范属性,也含主体的描述属性,正与翻译标准的伦理属性对应。本文借马建忠之"善译"说,以"善"之伦理思想观为中心,探讨翻译标准问题,从"本体"、"主体"、和"客体"三个维度探讨了"善译"翻译标准之伦理关系。
- 谭华
- 关键词:翻译标准伦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 翻译研究的副文本分析途径新蓝图——《翻译与副文本研究》评介
- 2021年
- 1引言翻译研究中的副文本分析并非全新视角。翻译史研究、翻译家研究、翻译思想研究中都会分析副文本,翻译方法与策略研究、译者风格研究中往往也考察副文本。这些研究涉及的副文本往往是译者序、译者注等文本制作者副文本,如温秀颖、李兰(2010)、Toledano-Buendía(2013)、Ambrosiani(2016)、金洁、吴平(2016)、许明武、王烟朦(2017)、Haroon(2019)。文本接受者制作的副文本在翻译研究中受到的关注较少。此外,副文本分析中的理论意识也比较薄弱。近些年随着国外翻译研究对副文本的重视,国内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副文本概念和术语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也逐渐增多。殷燕和刘军平通过考察近30年来国内副文本研究的现状,发现“翻译研究逐渐成为国内近五年副文本研究的新兴热点”(殷燕、刘军平,2017:26)。耿强对翻译中的副文本及其研究进行了综述,他指出,副文本翻译研究今后应“加强理论研究、丰富研究方法、拓展研究对象”(耿强,2016:110)。
- 谭华
- 关键词:翻译家研究翻译思想文本翻译文本接受
- 译者“协调者”也:翻译行为中的主体关系被引量:2
- 2017年
- 本雅明之《论译者的任务》认为译者的任务在于"解放"纯语言,译者不为读者而译。然而,翻译并非处于真空之中,而是与作者、读者等主体密切相关。从译者与原作者、读者、以及赞助人或委托人等的关系中,探讨了译者如何协调好与多重主体之间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发挥"协调者"的作用,发挥译者主体性创造力,译出成功的上等译作,完成译者的"任务"。
- 谭华
- 关键词:协调者翻译行为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