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玟珉

作品数:25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核科学技术电子电信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理学
  • 4篇核科学技术
  • 3篇电子电信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7篇轰击
  • 6篇纳米
  • 5篇离子轰击
  • 5篇离子注入
  • 4篇透射电子显微...
  • 4篇聚变
  • 4篇溅射
  • 3篇乙炔
  • 3篇石墨
  • 3篇碳纳米管
  • 3篇纳米管
  • 3篇聚变反应
  • 3篇聚变反应堆
  • 3篇聚乙炔
  • 3篇反应堆
  • 3篇
  • 3篇
  • 3篇
  • 3篇表面气泡
  • 2篇碳纳米结构

机构

  • 2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浙江大学
  • 3篇上海大学
  • 1篇杭州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石化上海...

作者

  • 25篇王玟珉
  • 12篇王震遐
  • 7篇林森浩
  • 6篇荣廷文
  • 4篇俞国庆
  • 4篇朱福英
  • 4篇阮美玲
  • 3篇沈之荃
  • 3篇阮美龄
  • 3篇李欣年
  • 3篇王传珊
  • 3篇杨慕杰
  • 3篇罗文芸
  • 3篇朱新芳
  • 2篇景遐斌
  • 2篇王利祥
  • 2篇邹志宜
  • 2篇许浔江
  • 2篇杨锦晴
  • 2篇孙剑华

传媒

  • 6篇物理学报
  • 5篇高能物理与核...
  • 5篇核技术
  • 2篇1998年中...
  • 1篇高分子学报
  • 1篇物理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高分子材料科...
  • 1篇青岛大学学报...
  • 1篇'2001全...

年份

  • 1篇2003
  • 4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 5篇1998
  • 3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4
  • 2篇1993
  • 4篇1991
  • 1篇1990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聚乙炔离子注入掺杂及电性能的研究被引量:2
1991年
本文用Ar^+,Fe^+,Cl^+,I^+,Na^+和K^+等离子束,在15—30keV能量范围内注入聚乙炔薄膜,剂量为1×10^(13)-3×10^(17)cm^(-2).借助红外光谱、卢瑟福背散射分析及四探针等测试方法,考察了离子注入诱导聚乙炔膜的化学结构及导电性能的变化,检测了化学掺杂与离子注入杂质的深度分布和p-n结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离子束与聚合物相互作用过程的机理.
林森浩鲍锦荣荣廷文盛康龙邹志宜朱新芳王玟珉万洪和沈之荃杨慕杰
关键词:聚乙炔离子注入电性能掺杂
全文增补中
碳化钨表面氘的俘获和释放
1997年
王玟珉
关键词:俘获碳化钨
微束背散射分析元素微区分布的研究
1993年
微束背散射分析元素微区分布的分析方法使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的质子微探针能在微区内综合使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和背散射等多种核效应,为样品由轻元素到重元素的全面无损、双微(微区、微量)分析提供了依据。应用该方法还测量了Si_3N_4/SiC复合陶瓷材料,证明了该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陆荣荣王玟珉朱节清乐安全
关键词:质子微探针
聚变反应堆壁材料钨和钼的表面离子束效应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不同能量、剂量的氘离子轰击不同靶温度的钨和钼,引起表面的损伤情况,特别是钨表面气泡的形成与氘的滞留量,为聚变堆壁材料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王玟珉J.RothS.LindigC.H.Wu
关键词:离子轰击聚变堆材料
文献传递
不同致密度a-C:D薄膜材料的氧化及氢氘同位素交换
弹性反冲探测(ERD)、质子弹性散射(PES)及红外谱仪,研究高密度和低密度两种a-C:D薄膜样品,在室温至800K的温度范围内的稳定度。发现了两种薄膜材料在大气中氧化及氢氘同位素交换行为的区别,并讨论了反应机制。
王玟珉
关键词:同位素交换
离子注入聚乙炔稳定性的研究被引量:2
1991年
本文介绍经化学法掺FeCl_3的聚乙炔膜注入30keV的K^+离子后形成一个p-n结,并研究了它的稳定性。同时还叙述了用两种不同方法制备的聚乙炔膜掺FeCl_3后经不同处理剂处理后结构和电导率的稳定性。
荣廷文林森浩朱新芳鲍锦荣万洪和王玟珉邹志宜杨慕杰沈之荃
关键词:离子注入聚乙炔稳定性
离子轰击产生湍层氮化硼
2000年
用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了N+2离子轰击后的氮化硼样品.发现在片状六方形氮化硼sp2层的弯折区,有0.35mm晶面间距的湍层氮化硼形成.虽然其形成机制尚不清楚,但是基于束流-固体相互作用观点的讨论可能是了解湍层氮化硼结构生长过程的关键所在.
王震遐王玟珉阮美玲许浔江
关键词:离子轰击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材料
Ar^+轰击石墨表面生成碳纳米管和碳纳米多面体被引量:6
1998年
报道了一种用60keVAr+轰击石墨生成碳纳米管和纳米碳壳层多面体颗粒的方法.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指出,这些纳米多层结构物的尺寸约在20nm到04μm之间,碳原子层之间的距离为034nm.基于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建议了一个关于“组合碳多面体”的生长模型.
王震遐朱福英王玟珉许浔江阮美玲
关键词:石墨碳纳米管
高能离子注入及其应用被引量:1
1990年
本文介绍了高能离子(Mev/amu)与固体相互作用的特点,综述了近几年来高能离子注入技术在制备多层结构晶体管、减少载流子寿命、材料表面改性及增强薄膜与基体粘着力等方面的研究概况.
林森浩王玟珉
关键词:离子注入
聚变反应堆壁材料钨和钼的表面离子束效应被引量:1
2003年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氘的定量深度分布测量,系统地研究了在氘离子轰击下金属钨和钼的损伤情况, 特别是钨表面气泡的形成及机制,以及氘在表面层的滞留量与气泡形成机制之间的关系。D+能量为100—1000eV, 轰击注量为11019—11021cm-2。轰击过程中靶表面温度分别控制在室温、600℃和800℃。研究结果为聚变堆壁材料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王玟珉Roth JLindig SWu CH
关键词:离子轰击表面气泡MO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