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旭刚

作品数:71 被引量:744H指数:16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2篇农业科学
  • 20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33篇土壤
  • 12篇铁氧化物
  • 8篇水稻
  • 8篇水稻土
  • 8篇氯酚
  • 8篇旱地
  • 7篇五氯酚
  • 6篇养分
  • 6篇土壤胶体
  • 6篇黄土高原
  • 5篇植物
  • 5篇石灰性
  • 4篇烟草
  • 4篇厌氧
  • 4篇生态系统
  • 4篇石灰性水稻土
  • 4篇土壤养分
  • 4篇农田
  • 4篇苜蓿
  • 4篇污染

机构

  • 48篇河南科技大学
  • 16篇西北农林科技...
  • 11篇中国科学院
  • 8篇广东省生态环...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嵩县气象局
  • 1篇广西大学
  • 1篇青岛科技大学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 1篇广东省科学院...

作者

  • 71篇王旭刚
  • 24篇孙丽蓉
  • 18篇徐晓峰
  • 16篇郭大勇
  • 13篇石兆勇
  • 13篇郝明德
  • 10篇张春霞
  • 8篇李芳柏
  • 8篇魏孝荣
  • 8篇常会庆
  • 7篇王发园
  • 4篇陈明灿
  • 4篇曾芳
  • 4篇李友军
  • 4篇吴正景
  • 3篇李亚娟
  • 3篇刘素云
  • 3篇寇太记
  • 3篇马文瑶
  • 3篇王柏

传媒

  • 9篇土壤学报
  • 7篇河南农业科学
  • 5篇生态环境学报
  • 4篇植物营养与肥...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作物学报
  • 2篇草地学报
  • 2篇河南科技大学...
  • 2篇科技创新导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土壤肥料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科教文汇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6篇2020
  • 4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7篇2009
  • 4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7篇2004
  • 2篇2003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热带山地雨林土壤球囊霉素的分布特征被引量:4
2020年
球囊霉素(GRSP)作为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分,对土壤质量和土壤碳库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选择我国保存最完好的热带雨林海南尖峰岭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海拔(300、600、900、1200 m)的样品采集,研究了热带山地雨林丛枝菌根(AM)的重要分泌物球囊霉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土壤因子,进一步探讨了其分布机制,旨在阐明球囊霉素对热带山地雨林土壤碳库和土壤质量的贡献,丰富丛枝菌根的功能多样性理论基础。结果表明,4个海拔的植物都具有较高的菌根侵染水平,平均为82.92%。不同海拔间,土壤总提取球囊霉素(T-GRSP)和易提取球囊霉素(EE-GRSP)含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都在海拔1200 m时最高,显著高于其它3个海拔。尖峰岭T-GRSP的质量分数在1.79-3.11 mg·g^-1之间,平均2.205 mg·g^-1;EE-GRSP则为0.75-1.13 mg·g^-1,平均0.904 mg·g^-1。T-GRSP和EE-GRSP占土壤全碳比值的规律在4个海拔也一致,都是在海拔1200 m时最低。在4个海拔中,T-GRSP和EE-GRSP分别占到土壤全碳质量分数的4.33%-8.87%和1.58%-4.12%。对T-GRSP和EE-GRSP的影响因素分析则表明,土壤全碳、全氮和C/N都影响着GRSP的含量;无论是T-GRSP还是EE-GRSP都随着土壤全碳、全氮和C/N的增大而增加;三者对T-GRSP变异的解释率(63.16%、58.94%和36.05%)要远远高于对EE-GRSP变异的解释率(39.59%、32.19%和19.08%)。但土壤pH则仅影响着EE-GRSP的含量变化,全磷则对T-GRSP和EE-GRSP都没有影响。可见,热带雨林土壤中,GRSP含量较高,对土壤碳库具有重要的贡献,且受到土壤全碳和全氮及二者比例的显著影响。
张梦歌石兆勇杨梅卢世川王旭刚王旭刚
关键词:球囊霉素热带山地雨林土壤因子
厌氧条件下水稻土中铁硫循环与光照的关系被引量:5
2013年
采用恒温厌氧培养试验研究了黑暗、光照、黑暗转光照和光照转黑暗条件下水稻土中硫酸盐还原和铁的氧化还原。结果表明光照是调控土壤铁、硫生物化学转化的一个关键环境因素,光照对铁、硫还原的抑制作用体现在5 d后。黑暗培养30 d土壤游离铁的70.07%可被还原;光照培养时35.60μmol g-1Fe(III)先被还原后被氧化,30 d后仍有32.70%的游离铁被还原,转黑暗后被氧化的铁可再次被还原。黑暗时土壤中99.50%的水溶性硫酸盐(WSS)在可5 d内被还原,光照培养30 d有42.73%的WSS被还原。水溶性无机碳(WSIC)与体系中Fe(II)和WSS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无光照转换时水溶性有机碳(WSOC)与Fe(II)和WSS的转化速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黑暗条件下WSOC>7.89μmol g-1时,体系中Fe(III)和WSS还原;光照条件下WSOC>8.27μmol g-1时体系中Fe(III)还原,WSOC>8.40μmol g-1时WSS还原。
王旭刚徐晓峰孙丽蓉郭大勇黄海霞王发园
关键词:水稻土铁氧化物
紫花苜蓿草地氨挥发损失的原位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采用密闭通气法研究了紫花苜蓿草地原位氨挥发损失。结果表明,紫花苜蓿(M ed icag o sa tiva L)草地分枝期、现蕾期和开花期昼夜都有氨挥发损失;连作苜蓿草地分枝期、现蕾期和开花期的昼夜平均氨挥发速率分别为54.3、111.6和181.9μg/(m2.h);连作苜蓿草地的昼夜氨挥发速率随着生育期的推移迅速增加;施P 26.2 kg/hm2可以降低连作苜蓿草地的氨挥发损失;轮作苜蓿草地分枝期、现蕾期和开花期的昼夜平均氨挥发速率分别为49.2、346.5和149.1μg/(m2.h);轮作改变了氨挥发速率的变化规律,现蕾期比连作高2.1倍,开花期比连作低18.0%。
王旭刚郝明德
关键词:旱地紫花苜蓿
土壤干旱条件下外源锌、锰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8
2005年
魏孝荣郝明德张春霞王旭刚
关键词:土壤干旱夏玉米光合特性
石灰性水稻土中硝酸盐依赖型与光合型亚铁氧化过程被引量:1
2023年
厌氧条件下土壤中铁氧化还原过程与土壤氮循环关系密切,且硝酸盐依赖型亚铁氧化(nitrate-dependent ferrous oxidation,NDFO)和光合型亚铁氧化(photosynthetic ferrous oxidation,PFO)是亚铁氧化的两个重要的生物途径,然而目前关于石灰性水稻土中NDFO与PFO之间的关系仍不明晰。以采自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南省孟津县的水稻土为样品,设置培养前添加和培养过程中添加10 mmol·L^(–1)的硝酸根离子/铵离子(NO_(3)^(-)/NH_(4)^(+))的恒温厌氧泥浆培养试验,通过监测泥浆中Fe(Ⅱ)、O_(2)、NO_(3)^(-)和亚硝酸根离子(NO_(2)^(-))的动态变化与培养后的NH_(4)^(+)含量探究了NO_(3)^(-)在石灰性水稻土Fe(Ⅱ)氧化过程的作用及其与光合型亚铁氧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避光条件下石灰性水稻土中存在NDFO,但产生的Fe(Ⅲ)可在NO_(3)^(-)消耗殆尽时被再次还原而掩盖Fe(Ⅱ)氧化现象。光照条件下NDFO和PFO可同时存在,PFO可致1.99 mg·g^(–1) Fe(Ⅱ)氧化,NO_(3)^(-)的加入可使Fe(Ⅱ)氧化量增加0.57 mg·g^(–1)。光照可抑制NO_(3)^(-)的还原而抑制NDFO。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理解湿地铁的氧化还原及其耦合的氮素转化过程有重要意义。
陈志怀王旭刚孙丽蓉孙丽蓉郭大勇郭大勇
关键词:水稻土氮素转化
墙面外挂式厨房废水立体净化系统
墙面外挂式厨房废水立体净化系统,涉及厨房废水净化装置,包括多个设置在高楼外墙上的废水处理单元,各废水处理单元分别针对相对应楼层住户的厨房废水进行处理,每个废水处理单元内均设有一个厌氧储水罐和一个过滤槽,厌氧储水罐包括一封...
徐晓峰王发园王旭刚
光照和避光条件下石灰性水稻土Fe氧化还原与Cu活性关系研究
2022年
厌氧条件下土壤中Fe氧化还原过程与重金属的环境行为密切相关。目前关于石灰性水稻土中Fe氧化还原过程中重金属Cu活性变化仍缺乏系统性研究。采用室内淹水厌氧培养方法,在模拟不同Cu污染程度的基础上,研究光照/避光条件下,石灰性水稻土中Fe氧化还原、Cu活性变化及体系中C转化动力学。结果表明,避光条件下,石灰性水稻土Fe(Ⅲ)主要表现为还原过程,且随着Cu污染程度的加深,Fe最大还原速率逐渐降低,轻、中、重度Cu污染土壤分别降低了12.28%、17.54%、31.58%,Fe(Ⅲ)的最大还原速率与Cu的污染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同时,Fe(Ⅲ)的还原过程能够降低土壤Cu活性,促进Cu形态转化,体系中0.5 mol·L^(-1) HCl和DTPA提取态Cu含量分别下降了99.6%和96.1%;以中度污染土壤为例,避光培养结束后,体系未检测到弱酸提取态Cu,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Cu的含量分别增加了30.5倍和25.1倍。光照条件下,体系中Fe的氧化还原表现为先Fe(Ⅲ)还原、后Fe(Ⅱ)氧化的过程,随着Cu污染程度的加深,对Fe(Ⅱ)氧化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铁氧化还原菌是介导土壤Fe氧化还原过程的主要驱动力;同时,Fe氧化还原亦能影响土壤中Cu的活性,体系中0.5 mol·L^(-1) HCl和DTPA提取态Cu含量分别下降了23.0%和74.5%;培养结束后,中度污染的石灰性水稻土中弱酸提取态Cu含量下降了94.5%,而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Cu的含量分别增加了28.9倍和18.3倍。水溶性无机碳(WSIC)增加量与Cu活性降低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以上研究结果可为石灰性土壤中Fe的氧化还原过程及重金属环境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董乐恒王旭刚陈曼佳王子豪孙丽蓉石兆勇吴琪琪
关键词:石灰性水稻土重金属
热循环装置及资源化回收水厕系统
针对现有技术中热水器中的热水只能一次性使用,难以实现循环利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热循环装置及资源化回收水厕系统,包括给压循环装置,该给压循环装置包括密闭的大水箱、设置在大水箱内上部的小水箱、设置在大水箱顶部的热水出水管...
徐晓峰刘晨洲常会庆徐寿霞王旭刚李梦瑶张家成宁秋娟
文献传递
豫西地区有效铜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
2014年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豫西地区农田土壤有效铜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豫西地区全铜含量介于23.60~52.70mg·kg^-1,平均30.17 mg·kg^-1,有效铜含量介于0.28~4.13 mg·kg^-1,平均0.89mg·kg^-1,表现为山地<丘陵<平原。本区域有15.93%的样点有效铜含量低于缺铜临界值,有60.44%的样点濒临缺铜。土壤有效铜含量与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前茬玉米土壤有效铜含量最高,平均1.18 mg·kg^-1,前茬红薯土壤有效铜含量最低,平均0.63mg·kg^-1。
吕静霞王旭刚付彭辉刘继奎徐晓峰孙丽蓉
关键词:影响因素旱地土壤
王东沟小流域土壤养分变化研究被引量:17
2003年
通过 2 0 0 2年长武县王东沟小流域土壤养分测定 ,结合 1982年长武县土壤普查中王东沟小流域养分普查数据及 1993年 CERN对王东沟小流域土壤养分普查数据进行分析 ,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经达到全国中等肥力水平 ,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呈上升的趋势 ,但是氮磷养分比例不协调 ,成为限制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该区域的土壤培肥途径是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养地作物的种植面积、增施有机肥。
王旭刚郝明德张春霞魏孝荣
关键词:土壤养分含量养分变化培肥途径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