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耿夫

作品数:19 被引量:164H指数:6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3篇哲学宗教
  • 8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主题

  • 7篇欺凌
  • 7篇精神卫生
  • 7篇暴力
  • 6篇少年
  • 6篇青少年
  • 5篇抑郁
  • 5篇症状
  • 5篇初中生
  • 4篇抑郁症
  • 4篇抑郁症状
  • 4篇童年
  • 4篇童年期
  • 4篇儿童
  • 3篇心理
  • 3篇虐待
  • 2篇心理行为
  • 2篇症状关系
  • 2篇虐待儿童
  • 2篇虐待经历
  • 2篇欺凌行为

机构

  • 19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省滁州卫...
  • 1篇蚌埠医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9篇汪耿夫
  • 16篇苏普玉
  • 7篇方玉
  • 5篇江流
  • 5篇张婉婉
  • 5篇葛星
  • 5篇胡塔静
  • 5篇刘阳
  • 5篇王秀秀
  • 5篇余婷婷
  • 4篇袁珊珊
  • 2篇陶芳标
  • 2篇杨海
  • 2篇袁姗姗
  • 2篇徐耿
  • 2篇王君
  • 2篇肖勇
  • 1篇韩慧
  • 1篇刘蕾
  • 1篇朱鹏

传媒

  • 9篇中国学校卫生
  • 2篇卫生研究
  • 2篇中国校医
  • 2篇科教文汇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3
  • 1篇201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安徽省中学生青春期发育时相与不同维度攻击行为的关系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究青春期发育时相与青少年不同维度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按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安徽省铜陵市、阜阳市和滁州市分别抽取1所普通初中和1所高中,共计调查5760名中学生,分别采用青春发育事件自我评定量表(PDS)和自我感知青春期发育时相两种方法评价青春期发育时相,同时采用Buss-Perry攻击问卷调查青少年攻击行为。结果 PDS量表评价青春期发育状况与攻击行为关系表现为:初中男女生不同维度攻击行为得分均为青春期发育提前组最高,青春期延迟组最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男生躯体攻击、言语攻击行为维度青春期发育提前组和适时组得分高于青春期延迟组,女生在躯体攻击、愤怒、敌意维度表现为发育提前组和适时组得分高于发育延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感知青春期发育状况与攻击行为关系表现为:初中和高中女生,躯体攻击、愤怒、敌意维度得分均为自我感知青春期发育提前组最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中,仅言语攻击维度在高中男生表现为青春期发育适时组和延迟组得分高于发育提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DS量表评价青少年青春期发育提前与其攻击行为密切相关,自我感知青春期发育状况对女生攻击行为影响相对较大。
韩慧汪耿夫苏普玉
关键词:青少年
抑郁症状在童年期反复虐待与初中生网络成瘾的中介作用被引量:6
2012年
2011年数据显示,10—19岁网民占总体比例的26.7%,青少年由于出生在“新的虚拟世界”且意识不到出现成瘾的问题,因此,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且与青少年的物质滥用有着密切关系。童年期虐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胡塔静余婷婷葛星刘阳张婉婉汪耿夫袁珊珊方玉王秀秀江流苏普玉
关键词:抑郁成瘾暴力
分阶段主题绘画疗法对儿童情绪障碍患者应用效果的类实验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分阶段主题绘画疗法对儿童情绪障碍患者正性情绪、述情障碍及自我效能感的改善效果。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便利抽样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心理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2022年1—12月收治的61例儿童情绪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将2022年1—6月入院的31例患者列为对照组,2022年7—12月入院的30例患者列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分阶段主题绘画疗法,干预时间6周。采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2组干预前后正性情绪、述情障碍、自我效能感进行评价。结果对照组男15例,女16例,年龄(14.19±1.79)岁;观察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14.47±1.55)岁。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干预前正性情绪、述情障碍、自我效能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正性情绪和自我效能感得分分别为(43.20±7.41)、(31.88±5.4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3.81±6.92)、(21.24±5.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9、-5.63,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述情障碍总分为(53.44±4.68)分,低于对照组的(60.44±5.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2,P<0.05)。结论分阶段主题绘画疗法可以有效提高儿童情绪障碍患者的正性情绪和自我效能感,改善其述情障碍水平,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
陈娟陈翼飞钟慧黄闻刘蕾汪耿夫徐莲英
关键词:儿童情绪障碍绘画疗法正性情绪述情障碍
安徽省中学生网络欺凌与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关联研究被引量:38
2015年
目的描述安徽省中学生网络欺凌的流行状况,探究中学生网络欺凌与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关系。方法从安徽省皖南(铜陵)、皖北(阜阳)、皖中(滁州)3大片区分别选取初中和高中各1所,每所学校每个年级各调查8个班级,共计对5726名中学生进行分层整群抽样调查。使用自编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网络欺凌行为、自杀相关心理行为发生情况等。结果 5726名中学生网络欺凌的总发生率为46.8%,其中23.8%仅为被欺凌者,3.2%仅为欺凌者,19.8%既为欺凌者又为被欺凌者。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及自杀未遂4种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报告率分别为19.3%、6.9%、4.7%和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网络欺凌他人、被他人网络欺凌、同时参与欺凌他人和被他人网络欺凌均是4种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网络欺凌在中学生中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现象,网络欺凌与中学生自杀相关心理行为密切相关。
汪耿夫方玉江流周贵阳袁姗姗王秀秀苏普玉
关键词:自杀中学生流行病学
初中生遭受同伴欺凌和生活满意度与自伤行为的关联
2023年
目的探究青少年遭受同伴欺凌、生活满意度和自伤行为之间的关联,为预防青少年自伤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10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安徽省宣城市、合肥市和淮北市共5724名初中生,使用自编的青少年心理行为问卷进行调查。结果青少年遭受同伴欺凌检出率为30.0%,高致命性自伤、低致命性自伤、无明显组织损伤的自伤、潜在损伤的自伤以及心理伤害的自伤检出率分别为10.2%,25.8%,35.5%,20.8%和2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遭受同伴欺凌与5种自伤行为(OR=2.52~3.21)之间均呈正向关联,生活满意度与5种自伤行为(OR=0.19~0.33)之间均呈负向关联(P值均<0.01)。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在遭受同伴欺凌与高致命性自伤、低致命性自伤、无明显组织损伤的自伤和潜在损伤的自伤之间有调节作用(OR值分别为1.53,1.42,1.30,1.39,P值均<0.05),在遭受同伴欺凌与心理伤害的自伤之间没有调节作用(P>0.05)。结论青少年遭受同伴欺凌可能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风险,提高生活满意度有助于缓解同伴欺凌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负面影响。
叶娟王少杰汪耿夫
关键词:暴力自我伤害行为精神卫生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以安徽医科大学为例被引量:3
2022年
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与推进,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立足于安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深入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参考国内高校的相关改革经验,探索建设具有该校特色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新举措,并提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实验教学、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等多条建议。
黄斌斌江敏敏汪耿夫朱昱敏张诗晨
关键词:公共卫生
童年期虐待与初中生大五人格特征的关联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讨童年期虐待(childhood maltreatment, CM)与初中生大五人格特征之间的关联,为促进初中生人格健康发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宣城、合肥、淮北共5 724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CM经历以及大五人格特征。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典则相关分析探索CM与大五人格特征之间的关联。结果 初中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与谨慎性(β=-1.71~-2.55)、情绪性(β=1.93~3.87)人格特征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躯体虐待外,其余各类型CM与外向性(β=-1.04~-2.32)、宜人性(β=-1.07~-1.37)人格特征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仅有性虐待与开放性人格特征关联有统计学意义(β=-0.70,P<0.05)。除开放性人格特征外,CM经历数量与初中生人格特征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且CM经历数量与各维度人格特征得分呈现剂量反应关系(P值均<0.05)。典则相关分析中,典则相关系数为-0.375(P<0.05),童年期虐待经历主要由情感虐待、情感忽视与躯体忽视来反映(典则载荷系数为0.556~0.951),大五人格特征主要由情绪性、谨慎性与外向性来反映(典则载荷系数为-0.702~0.639)。结论 CM与初中生人格特征之间存在关联,预防CM对于促进早期初中生的人格健康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潘俊彦李敏单芳玲何慕然李缘文雪王君苏普玉汪耿夫
关键词:虐待儿童人格精神卫生
初中生青春发育时相与同伴欺凌行为的相关性被引量:30
2016年
目的探讨初中生青春发育时相与各种欺凌行为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暴力行为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分层整群抽取安徽省3个城市3所普通初级中学的2 704名15岁以下中学生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调查研究对象躯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和网络欺凌发生情况,并自我评价青春期发育状况。结果初中生各种欺凌行为中被他人言语欺凌报告率最高(53.8%),对他人网络欺凌报告率最低(4.5%);除被他人关系欺凌男女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类型欺凌与被欺凌行为报告率男生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处于不同青春发育阶段的初中男生,欺凌他人行为中的躯体欺凌、言语欺凌和网络欺凌,被他人欺凌行为中的言语欺凌和网络欺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043,27.015,10.602,8.398,8.118,P〈0.05);处于不同青春发育阶段的初中女生,仅言语欺凌他人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55,P〈0.05);男、女生均表现为发育中晚期的同伴欺凌行为报告率高于发育早期。结论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的初中生随着发育阶段的上升,多种欺凌行为的报告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应加强对青春发育期男生欺凌行为的预防控制。
杨海汪耿夫肖勇胡国云王路晗徐耿苏普玉
关键词:青春期发育精神卫生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医学新专业培养模式探索——以安徽医科大学妇幼保健医学专业为例
2023年
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各环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高校的重要使命。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创新妇幼保健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经过7年多的探索,初步构建了“三全育人”全要素融入妇幼保健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格局,落实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原则,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三全育人”良好氛围基本形成,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该文总结安徽医科大学推进“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妇幼保健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经验,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探索新设医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汪耿夫黄斌斌邵珊珊王君朱鹏郝加虎陶芳标苏普玉
关键词:三全育人新专业妇幼保健医学教育
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初中生孤独感的关系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研究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初中生孤独感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使用自编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对安徽省、霍邱县3所中学共1 417人进行整群抽样调查。结果随着年级的升高,孤独感高分组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非独生子女孤独感高分组所占比例较高,随着与母亲关系的融洽,青少年孤独感高分组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童年期遭受过反复中度躯体虐待、情感虐待、非接触性性虐待的初中生其孤独感的高分组的检出率均高于没有遭受过虐待的初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童年期反复情感虐待是初中生孤独感中等分组的危险因素;童年期反复中度躯体虐待、反复接触性性虐及反复非接触性性虐均是初中生孤独感高分组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童年期反复虐待与初中生孤独感的发生密切相关。
刘阳葛星胡塔静张婉婉余婷婷王秀秀袁珊珊江流汪耿夫方玉苏普玉
关键词:儿童孤独病因学儿童虐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