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玉

作品数:7 被引量:100H指数:5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6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抑郁
  • 3篇抑郁症
  • 3篇抑郁症状
  • 3篇症状
  • 3篇童年
  • 3篇童年期
  • 3篇初中生
  • 2篇少年
  • 2篇虐待经历
  • 2篇青少年
  • 2篇儿童
  • 2篇儿童虐待
  • 2篇暴力
  • 1篇心理
  • 1篇心理行为
  • 1篇症状关系
  • 1篇虐待
  • 1篇欺负
  • 1篇欺凌
  • 1篇中学生

机构

  • 7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汪耿夫
  • 7篇苏普玉
  • 7篇方玉
  • 5篇江流
  • 5篇张婉婉
  • 5篇葛星
  • 5篇胡塔静
  • 5篇刘阳
  • 5篇王秀秀
  • 5篇余婷婷
  • 4篇袁珊珊
  • 2篇袁姗姗
  • 1篇陶芳标

传媒

  • 2篇中国校医
  • 1篇卫生研究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年份

  • 2篇2015
  • 4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初中生孤独感的关系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研究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初中生孤独感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使用自编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对安徽省、霍邱县3所中学共1 417人进行整群抽样调查。结果随着年级的升高,孤独感高分组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非独生子女孤独感高分组所占比例较高,随着与母亲关系的融洽,青少年孤独感高分组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童年期遭受过反复中度躯体虐待、情感虐待、非接触性性虐待的初中生其孤独感的高分组的检出率均高于没有遭受过虐待的初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童年期反复情感虐待是初中生孤独感中等分组的危险因素;童年期反复中度躯体虐待、反复接触性性虐及反复非接触性性虐均是初中生孤独感高分组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童年期反复虐待与初中生孤独感的发生密切相关。
刘阳葛星胡塔静张婉婉余婷婷王秀秀袁珊珊江流汪耿夫方玉苏普玉
关键词:儿童孤独病因学儿童虐待
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初中生伤害和暴力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初中生伤害和暴力的关系。方法对3所乡镇普通初级中学1 417名初中生应用自编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进行调查,其中包括童年期虐待经历问卷、伤害与暴力问卷等相关问卷。结果男生在携带刀具、打架、自杀行动中人数高于女生,在自伤行为中低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学习成绩从差、一般到好,其携带刀具、打架和自杀计划的报告率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与母亲关系从差、一般到好,其伤害和暴力的报告率均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反复中度虐待中自杀计划的报告率外,其他童年期反复遭受各类虐待的初中生其伤害和暴力的报告率高于没有遭受反复虐待的初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除反复中度虐待不是自杀行动的危险因素外,反复重度虐待、反复中度虐待、反复情感虐待、反复接触性虐待和反复非接触性虐待均是携带刀具、打架、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行动和自伤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童年期反复虐待经历与初中生伤害和暴力的发生有关,是伤害和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
余婷婷葛星胡塔静刘阳张婉婉汪耿夫袁珊珊方玉王秀秀江流苏普玉
关键词:暴力儿童虐待
童年期虐待与初中生抑郁症状关系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初中生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整群抽取安徽省霍邱县3所乡镇普通初级中学的1 417名初中生,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自编童年期虐待经历问卷和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 417名初中生中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61.3%,女生(66.7%)高于男生(56.6%),初二年级(64.4%)高于初一(62.4%)和初三年级(56.7%),非独生子女(63.5%)高于独生子女(5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与父母的关系从差、一般到亲密,学习成绩从差、中等到好,初中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均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童年期遭受各种类型反复虐待的初中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均高于未遭受反复虐待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遭受反复重度躯体虐待、反复中度躯体虐待、反复情感虐待、反复接触性性虐待和反复非接触性性虐待的初中生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性分别是未遭受上述虐待的1.989(OR=1.989)、1.436(OR=1.436)、1.698(OR=1.698)、2.834(OR=2.834)和2.235倍(OR=2.235)。结论童年期遭受反复虐待是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
张婉婉刘阳余婷婷胡塔静葛星汪耿夫方玉苏普玉
关键词:抑郁症状初中生
青少年传统欺凌、网络欺凌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2
2015年
目的:探究青少年参与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的频率和角色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2013年12月,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3个市的3所普通初中和3所普通高中5760名中学生,采用自行设计的《安徽省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调查青少年基本人口统计学特征、传统欺凌(躯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和网络欺凌情况;采用《自评抑郁问卷》调查青少年抑郁症状等。比较不同人口特征研究对象不同欺凌行为和抑郁症状的检出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4种欺凌行为对抑郁症状的影响。结果回收有效问卷5726份,应答率为99.4%,躯体欺凌报告率为23.4%(1339/5726),言语欺凌报告率为55.0%(3147/5726),关系欺凌报告率为34.2%(1958/5726),网络欺凌报告率为8.9%(512/5726);抑郁症状检出率为64.8%(3711/5726)。无论哪种类型欺凌行为,均表现为参与者比未参与者抑郁症状检出率高(P值均〈0.05)。调整混杂因素后,参与任何频率和角色的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行为均是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OR=1.42~3.71,P值均〈0.001);躯体欺凌除偶尔欺凌-偶尔被欺凌不是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外,OR(95%CI)值为1.08(0.79~1.49),参与其他频率和角色均是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OR=1.40~7.84,P值均〈0.001);网络欺凌则表现为经常欺凌他人和(或)经常被他人欺凌均是青少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OR=2.30~4.55,P值均〈0.001),而偶尔欺凌他人、偶尔被他人欺凌、偶尔欺凌-偶尔被欺凌均不是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OR(95%CI)值分别为1.39(0.97~1.99)、1.58(0.88~2.82)和1.50(0.82~2.74)。结论参与躯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均能够增加青少年抑郁症状的风险。
汪耿夫王秀秀方玉江流袁姗姗陶芳标苏普玉
关键词:欺负抑郁青少年
安徽省中学生网络欺凌与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关联研究被引量:38
2015年
目的描述安徽省中学生网络欺凌的流行状况,探究中学生网络欺凌与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关系。方法从安徽省皖南(铜陵)、皖北(阜阳)、皖中(滁州)3大片区分别选取初中和高中各1所,每所学校每个年级各调查8个班级,共计对5726名中学生进行分层整群抽样调查。使用自编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网络欺凌行为、自杀相关心理行为发生情况等。结果 5726名中学生网络欺凌的总发生率为46.8%,其中23.8%仅为被欺凌者,3.2%仅为欺凌者,19.8%既为欺凌者又为被欺凌者。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及自杀未遂4种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报告率分别为19.3%、6.9%、4.7%和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网络欺凌他人、被他人网络欺凌、同时参与欺凌他人和被他人网络欺凌均是4种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网络欺凌在中学生中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现象,网络欺凌与中学生自杀相关心理行为密切相关。
汪耿夫方玉江流周贵阳袁姗姗王秀秀苏普玉
关键词:自杀中学生流行病学
抑郁症状在童年期反复虐待与初中生网络成瘾的中介作用被引量:6
2012年
2011年数据显示,10—19岁网民占总体比例的26.7%,青少年由于出生在“新的虚拟世界”且意识不到出现成瘾的问题,因此,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且与青少年的物质滥用有着密切关系。童年期虐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胡塔静余婷婷葛星刘阳张婉婉汪耿夫袁珊珊方玉王秀秀江流苏普玉
关键词:抑郁成瘾暴力
童年期虐待和亲子分离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童年期母婴分离和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对安徽省霍邱县3所乡镇普通初级中学1417名学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使用自编问卷调查研究对象攻击行为、童年期亲子分离和遭受虐待以及其他一般情况等。结果男生躯体攻击因子分(2.52±0.78)高于女生(2.29±0.79),而女生在愤怒因子分(2.60±0.82)和敌意因子分(2.58±0.80)高于男生(2.41±0.75、2.47±0.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类型攻击行为因子分及总分均随年级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P值均〈0.001)。初次与母亲分离的不同年龄段初中生,在言语攻击因子分、敌意因子分和攻击行为总因子分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次与父亲分离的不同年龄段初中生,在敌意因子分和攻击行为总因子分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O.05);初次与父母同时分离的不同年龄段初中生,在愤怒因子分、敌意因子分和攻击行为总因子分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均表现为年龄越小攻击行为的各因子得分越高。童年期遭受各种类型反复虐待的初中生其各种类型攻击行为因子分和总分均高于无相同类型的反复虐待者,其中大部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童年期亲子分离时间较早以及遭受反复虐待是其青春期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
葛星胡塔静刘阳张婉婉余婷婷汪耿夫袁珊珊方玉苏普玉
关键词:青少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