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敏
- 作品数:109 被引量:191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一站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一站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联合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1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一站式”CEA+OPCABG治疗冠心病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常规行冠状动脉及颈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冠心病及颈动脉狭窄。所有患者术中均先行CEA,再同期行OPCABG。结果共纳入12例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58~69(63.7±3.4)岁。颈动脉狭窄均为单侧重度狭窄,狭窄程度为70%~90%,病变位置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或颈内动脉起始段。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一站式”CEA+OPCABG,术中移植桥血管2~4(2.8±0.6)支,CEA手术时间16~35(25.7±5.6)min。所有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围术期及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无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6~40个月,随访期间动脉桥血管通畅率为100.0%(12/12),静脉桥血管通畅率为95.5%(21/22);颈部血管超声显示颈动脉血流通畅,无明显狭窄。结论“一站式”CEA+OPCABG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早中期效果满意。
- 黄健兵姜兆磊梅举汤敏刘浩沈赛娥丁芳宝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心外膜环左心房消融联合肺静脉消融对心房颤动的影响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 评价心外膜环左心房消融(CLAA)联合肺静脉隔离(PVI)治疗心房颤动(AF)的有效性。方法实验用猪30例,体重60~78 kg,应用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心房颤动对照组(AF组,n=10)、肺静脉消融组(PVI组,n=10)、环左心房消融联合肺静脉消融组(CLAA+PVI组,n=10)。通过心房快速起搏构建持续的AF模型。AF构建成功后,AF组不做消融处理;PVI组应用双极射频消融钳做肺静脉隔离消融;CLAA+PVI组应用双极射频消融钳先做肺静脉隔离消融,再做环左心房消融。消融后,应用电复律将所有AF猪恢复窦性心律,再次检测并比较各组AF易感性及AF维持时间的差异。结果 所有猪均经左心房快速起搏成功构建成稳定、持续的AF模型。PVI组和CLAA+PVI组顺利在心脏不停跳下实施心外膜消融术。单纯PVI使3例(15%)终止AF,CLAA+PVI使5例(62.5%)终止AF(P=0.022)。全部猪恢复窦性心律后,burst起搏可使AF组10例全都诱发成持续的AF;PVI组仅有3例(P=0.003)诱发成持续的AF,CLAA+PVI组(P〈0.001)无持续的AF诱发成功,均显著低于AF组;而PVI组与CLAA+PVI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1)。PVI组的房颤平均维持时间较AF组明显缩短(P=0.003);CLAA+PVI组也较AF组明显缩短(P〈0.001);与PVI组相比,CLAA+PVI组的房颤平均维持时间也明显缩短(P=0.008)。结论 与单纯PVI相比,CLAA+PVI可以更有效终止AF,抑制AF的复发,提高AF的治疗效果。
- 姜兆磊尹航梅举马南丁芳宝鲍春荣汤敏
- 关键词:心房颤动肺静脉隔离左心房心外膜
- 经右胸微创外科治疗成人房间隔缺损合并心房颤动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经右胸微创切口房间隔缺损(房缺)修补术中同期应用双极射频消融钳的CoxMazeⅣ术治疗成人房缺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效果。方法 2012年8月至201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经右胸微创切口房缺修补手术同期应用双极射频消融钳行CoxMazeⅣ术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45~73岁。房颤病程为5个月至14年,持续性房颤10例,长程持续性房颤25例。左心房直径为39~60 mm;左心室射血分数为48%~62%;房缺大小20~35 mm;合并二尖瓣轻中度以上关闭不全10例,三尖瓣轻中度以上关闭不全19例。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右胸微创切口应用双极消融钳作CoxMazeⅣ手术,先行左房消融,再行右房消融;对于二尖瓣或三尖瓣存在轻中度以上反流的,术中采用二尖瓣或三尖瓣成形术矫治瓣膜病变;存在中度以上反流的,术中加用人造半软质"C"形成形环;闭合房缺(若房缺直径≥2 cm,多采用自体心包补片闭合房缺;房缺直径<2 cm,则多采用直接缝合法)。结果 35例患者顺利完成房缺修补手术及CoxMazeⅣ术,无转为正中开胸者。体外循环时间为92~145(120.1±14.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2~108(79.5±12.2)min。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无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胸腔积液1例,胸壁皮下气肿1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7~20(10.1±2.7)d。术毕复跳时,窦性心律25例(71.4%),交界性心律9例(25.7%),房颤心律1例(2.9%)。出院时,33例(33/35,94.3%)维持窦性心律。术后随访3~47(22.8±12.2)个月,32例(32/35,91.4%)维持窦性心律,术后2年累计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9.1%±6.0%。结论成人经右胸微创切口行房缺修补手术时,同期可安全、有效地应用双极射频消融钳作CoxMazeⅣ术治疗房颤,早、中期效果满意。
- 姜兆磊梅举汤敏马南刘浩丁芳宝鲍春荣沈赛娥
- 关键词:心房颤动房间隔缺损
- MIDCAB术治疗心肌桥与非心肌桥性左前降支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 比较微创直视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治疗心肌桥与非心肌桥性左前降支(LAD)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5月至2013年5月,37例冠心病患者在我院行MIDCAB手术,其中男性29例,女性8例,年龄48~76(62.9±6.8)岁.术前冠心病造影诊断:心肌桥致LAD重度狭窄12例(心肌桥组),非心肌桥性LAD闭塞或LAD重度狭窄25例(非心肌桥组).37例患者均经左胸前侧第4或第5肋间6 cm左右的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完成LIMA-LAD吻合.结果 全组37例MIDCAB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转为正中开胸手术,手术时间为117~143 min,围术期均未输血.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为4~16 h,ICU停留时间为22~45 h,术后住院时间为6~10 d,全部患者术后无急性心梗和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及术后死亡,心肌桥组与非心肌桥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随访3~87 (27.59±19.15)个月,所有患者均做多层CT检查,LIMA-LAD吻合口通畅率为100%,全部患者没有心绞痛症状.结论 MIDCAB治疗心肌桥与非心肌桥性LAD病变可取得相同的优良效果.
- 姜兆磊梅举汤敏马南张後文丁芳宝刘浩尹航
-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微创手术心肌桥
- MIDCAB术治疗心肌桥与非心肌桥性LAD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
- 目的 报告微创直视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治疗心肌桥与非心肌桥性LAD病变的临床效果的比较,以及MIDCAB术中左乳内动脉(LIMA)—左前降支(LAD)旁路移植术中期通畅率.
- 梅举汤敏鲍春荣张俊文丁芳宝刘浩
- 温度和二次刺激对中性粒细胞反应能力的影响
- 2011年
- 目的采用体外模型方法研究中性粒细胞经历体外循环中温度的初始启动作用后,遭遇二次刺激时反应能力的变化。方法抽取6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样,提取中性粒细胞,根据体外循环的温度变化,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温、微温、中低温、深低温和复温过热组5组,每组12例。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仪建立温度对中性粒细胞刺激的体外模型,每组内设定5个时间点,分别为T0:体外循环起点,T1:复温起点,T2:复温后0.5 h,T3:复温后1 h,T4:复温后1.5 h。在T2、T3、T4点加入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刺激0.5 h,测定膜结合弹性蛋白酶(membrane-bound elastase,MBE)活性,作为中性粒细胞受到二次刺激时的反应能力指标。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协方差分析,如果主效应存在差异,则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各温度组之间MB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72,P=0.002):常温与微温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9±4.5 ng/106细胞数vs.76.5±3.6 ng/106细胞数,P=0.134),但常温和微温组均高于其余各组(P=0.001),复温过热组高于深低温组(61.2±2.7 ng/106细胞数vs.50.9±3.7 ng/106细胞数,P=0.005),中低温组(56.4±3.2 ng/106细胞数)与深低温(P=0.107)、复温过热组(P=0.1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时间点加入PAF后5组间MB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66,P=0.03):T4>T2(70.9±2.5 ng/106细胞数vs.59.9±2.3 ng/106细胞数,P=0.027),T3(65.5±1.8 ng/106细胞数)与T2(P=0.168)、T4时间点(P=0.29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循环中常温、微温、复温过热可增强中性粒细胞对二次刺激的反应能力,促进MBE的释放;复温期间存在中性粒细胞易激惹的时间窗。
- 赵晓刚汤敏顾严己陈长志
- 关键词:体外循环温度
- 儿童室间隔缺损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及中期随访
- 2012年
- 目的总结同期行手术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同期手术治疗84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患儿,男33例,女51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15.6±6.9)个月;体质量3~20kg,平均(10.6±3.2)kg。患儿术前肺动脉压32~85mmHg,中重度肺动脉高压45例,术前多有反复肺部感染。VSD直径0.7—1.6cm;左向右分流45例,双向分流39例。二尖瓣反流轻度(+~++)27例,“+”9例,“++”18例;中度(+++)33例;重度(++++)24例。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应用人工dacron补片修补VSD,并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术中通过食管超声(TEE)评价VSD修补及二尖瓣成形的效果。结果术中TEE提示,患儿均无残余分流,二尖瓣成形效果满意,无反流80例,反流程度“+”4例。术中体外循环(84.6±18.5)min,主动脉阻断(50.8±11.5)min。术后呼吸机辅助(38.7±30.2)h,术后住院(10.5±4.6)天。术后早期死亡1例(1.2%)。随访2~72个月,完整随访78例,随访期间无死亡。复查超声心动图,VSD均无残余分流,二尖瓣无反流62例,反流程度“+”10例,“++”4例,“+++”2例。术后5年免除再手术率(97.4±1.8)%。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应尽早行手术根治,同期矫治合并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儿预后良好。正确的围术期处理是降低患儿病死率的重要因素。
- 姜兆磊梅举丁芳宝汤敏鲍春荣朱家全马南黄健兵沈赛娥吴淑彬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二尖瓣关闭不全心脏外科手术儿童
- 人工腱索移植治疗三尖瓣脱垂伴重度关闭不全
- 2020年
- 目的初步探讨三尖瓣人工腱索移植术治疗三尖瓣脱垂伴重度关闭不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总结其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9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三尖瓣人工腱索移植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7~57岁。分析手术临床效果。结果全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86.5±35.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6.5±21.5)min。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术后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窦性心动过缓、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随访时间5个月至10年,随访期间无死亡患者,有2例(13.3%)患者出现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其余患者三尖瓣功能良好。结论人工腱索移植可以作为三尖瓣成形的有效治疗手段,该方法可有效纠正由于腱索断裂、冗长、缺如等原因导致的三尖瓣脱垂,并取得良好疗效。
- 刘浩姜兆磊丁士骜徐方杰汤敏梅举
- 关键词:人工腱索三尖瓣成形三尖瓣关闭不全疗效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主动脉瓣轻、轻中度反流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主动脉瓣轻度和轻中度反流患者中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1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脏手术后15例主动脉瓣轻中度反流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减低(<40.00%)患者行IABP辅助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63.60(50~74)岁。主动脉瓣轻度反流9例,轻中度反流6例,LVEF均<40.00%。术后放置IABP,比较患者使用IABP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LVEF、主动脉瓣反流等指标。结果本组患者无死亡,患者使用IABP后C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0±0.29)L/(min.m2)vs.(1.99±0.23)L/(min.m2),t=48.30,P=0.00],LVEF高于使用IABP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20%±1.37%vs.42.60%±2.87%,t=11.34,P=0.00),SVRI较使用IABP前改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2 347.00±190.00)dyn s/(cm5 m2)vs.(2 128.00±204.00)dyn s/(cm5.m2),t=20.60,P=0.00],主动脉瓣反流未见明显增加(χ2=0.60,P=0.44)。结论对主动脉瓣轻度和轻中度反流伴LVEF显著减低患者心脏手术后进行IABP辅助具有明显的循环支持效果,且未增加主动脉瓣反流的风险。
- 刘浩丁芳宝黄健兵汤敏杨琦冯肖媛梅举
- 关键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主动脉瓣反流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
- 骨骼化或带蒂游离乳内动脉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对比研究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对比分析骨骼化或带蒂游离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效果,总结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心胸外科采用骨骼化(77例)或带蒂(85例)游离技术获取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1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LIMA均端侧吻合到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分析两组患者的LIMA获取时间、术中LIMA桥血流量、术中LIMA桥搏动指数PI、术后前3天每日胸腔引流量及术后随访1年时的LIMA桥通畅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LIMA至LAD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骨骼化组获取LIMA的时间略长于带蒂组[(33.8±4.7)min比(26.6±4.1)min,P<0.05];但骨骼化组术中LIMA桥血流量明显优于带蒂组[(36.9±20.1)ml/min比(28.6±17.2)ml/min,P<0.05]而两组术中LIMA桥搏动指数无明显差异(3.1±1.2比2.9±0.8,P>0.05).骨骼化组术后前3天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带蒂组(P<0.05).术后随访到1年时的LIMA桥血管通畅率为100%.结论骨骼化游离乳内动脉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近中期效果满意.与带蒂游离乳内动脉相比,骨骼化组术中LIMA桥血流量更好,术后早期胸腔引流量也更少,但骨骼化组获取LIMA的时间略长.
- 姜兆磊梅举汤敏马南刘浩沈赛娥丁芳宝鲍春荣
-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乳内动脉骨骼化带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