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聪慧

作品数:4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系统发育
  • 3篇系统发育树
  • 2篇夜蛾
  • 2篇夜蛾科
  • 2篇COI基因
  • 2篇DNA条形码
  • 1篇多角体
  • 1篇多角体病毒
  • 1篇益鸟
  • 1篇质型多角体
  • 1篇质型多角体病
  • 1篇质型多角体病...
  • 1篇生物防治
  • 1篇松毛虫
  • 1篇雾灵山
  • 1篇物防
  • 1篇物种
  • 1篇物种鉴定
  • 1篇鳞翅目
  • 1篇毛虫

机构

  • 4篇首都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作者

  • 4篇杨聪慧
  • 4篇张爱兵
  • 3篇金倩
  • 3篇武春生
  • 2篇陈付强
  • 2篇韩辉林
  • 2篇迟美妍
  • 1篇朱朝东
  • 1篇李俊
  • 1篇高强

传媒

  • 2篇昆虫学报
  • 1篇生物学通报
  • 1篇应用昆虫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以雾灵山夜蛾科为材料评估进化模型对DNA条码分类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为了探究进化模型对DNA条形码分类的影响,本研究以雾灵山夜蛾科44个种的标本为材料,获得COI基因序列。使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以及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构建系统发育树,并且对邻接法的12种模型、最大似然法的7种模型、贝叶斯法的2种模型进行模型成功率的评估。结果表明,邻接法的12种模型成功率相差不大,较稳定;最大似然法及贝叶斯法的不同模型成功率存在明显差异,不稳定;最大简约法不基于模型,成功率比较稳定。邻接法及最大似然法共有6种相同的模型,这6种模型在不同的方法中成功率存在差异。此外,分子数据中存在单个物种仅有一条序列的情况,显著降低了模型成功率,表明在DNA条形码研究中,每个物种需要有多个样本。
迟美妍韩辉林高强杨聪慧金倩李俊陈付强武春生张爱兵
关键词:夜蛾科COI基因进化模型系统发育树
DNA条形码技术在北京百花山地区夜蛾科物种鉴定中的应用被引量:17
2012年
为了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在夜蛾物种鉴定中的可行性,本研究利用条形码通用引物扩增了北京百花山地区43种夜蛾75个样本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I,COI)基因序列,以Kimura双参数模型进行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分析、使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和最大简约法(maximumparsimony,MP)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利用分子序列差异阈值对样本进行分子可操作分类单元(molecular defined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MOTU)划分。结果表明:所有夜蛾种类通过系统发育树可以成功区分;种内平均遗传距离(0.03%)远远小于种间平均遗传距离(11.29%);采用较为保守的1%的序列差异阈值将75个夜蛾样本分为42个MOTU,正确率为95%,除了MOTU04包含2个物种外,剩余41个MOTU与形态种呈现一一对应的关系。结果显示,基于COI基因的DNA条形码对于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夜蛾具有较好的区分,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在夜蛾科昆虫物种鉴定中进行应用。
杨聪慧韩辉林迟美妍金倩武春生朱朝东张爱兵
关键词:夜蛾分子分类DNA条形码系统发育树
松毛虫的生物防治被引量:10
2014年
松毛虫是我国针叶林危害最为严重的害虫,其周期性的爆发对我国林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在松毛虫防治中多采用化学方法,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化学防治方法却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生物防治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总结了松毛虫习性的基础上,将国内常用的生物防治措施(寄生蜂、白僵菌、苏云金杆菌、质型多角体病毒及利用益鸟)进行了概述。
宋韶彬杨聪慧张爱兵
关键词:松毛虫生物防治赤眼蜂白僵菌质型多角体病毒益鸟
基于进化树、距离和特征的DNA条形码方法研究——以百花山地区草螟科为例被引量:7
2013年
DNA条形码是一种快捷高效的分子鉴定新技术,近年来在动物分类学领域中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应用。在条形码的研究中有基于进化树、距离和特征3种常用的分析方法:第1种方法需要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样本在树上的聚类情况;第2种方法依赖于物种种内和种间的序列差异;第3种则是通过一系列的诊断特征位点来鉴定物种。本研究扩增了北京百花山地区14种草螟科昆虫88个样本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Ⅰ)基因片段,分别基于进化树、距离和特征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探讨不同DNA条形码方法在草螟科物种鉴定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使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14个草螟物种各自聚成一个单系,均被成功区分。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遗传距离得出,种内和种内有一个明显的"barcoding gap",且ABGD软件对样本的划分完全符合形态鉴定结果。在所有的草螟物种中都找到了诊断核苷酸位点,基于特征来鉴定草螟物种的成功率为100%。结果显示,这3种方法对于本研究中所涉及的草螟都具有较好的区分,基于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在草螟科昆虫的物种鉴定中进行应用。
杨聪慧金倩陈付强武春生张爱兵
关键词:鳞翅目DNA条形码COI基因系统发育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