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翔海

作品数:134 被引量:451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21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4篇哲学宗教
  • 28篇文化科学
  • 8篇社会学
  • 7篇政治法律
  • 5篇历史地理
  • 3篇经济管理

主题

  • 53篇文化
  • 39篇哲学
  • 29篇儒学
  • 27篇儒家
  • 26篇中国哲学
  • 24篇中国文化
  • 24篇国文
  • 18篇新儒学
  • 16篇主义
  • 16篇现代新儒学
  • 16篇民族
  • 14篇西方哲学
  • 12篇新儒家
  • 12篇文化传统
  • 11篇理论特质
  • 10篇释学
  • 10篇诠释学
  • 10篇牟宗三
  • 10篇后现代
  • 9篇本体诠释

机构

  • 101篇南开大学
  • 28篇北京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共天津市委...
  • 1篇天津政法管理...

作者

  • 132篇李翔海
  • 2篇方克立
  • 2篇刘景泉
  • 1篇谢青
  • 1篇杜鸿林
  • 1篇刘岳兵
  • 1篇金珠
  • 1篇奚先来
  • 1篇卢兴
  • 1篇刘李胜
  • 1篇张东江
  • 1篇杨静
  • 1篇卢头

传媒

  • 10篇学术月刊
  • 7篇理论与现代化
  • 6篇哲学研究
  • 6篇南开学报(哲...
  • 5篇社会科学战线
  • 5篇河北学刊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人文杂志
  • 4篇中国哲学史
  • 3篇孔子研究
  • 3篇江海学刊
  • 3篇天津社会科学
  • 3篇北京社会科学
  • 3篇高校理论战线
  • 2篇教学与研究
  • 2篇求是
  • 2篇齐鲁学刊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中州学刊
  • 2篇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16
  • 6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6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8篇2008
  • 6篇2007
  • 10篇2006
  • 4篇2005
  • 10篇2004
  • 7篇2003
  • 3篇2002
  • 4篇2001
  • 1篇2000
  • 5篇1999
  • 7篇1998
  • 4篇1997
1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孝”看礼乐文明的现代意义被引量:2
2014年
在比较文明的视野中,我们可以将中国文明称为礼乐文明。而'孝'则是礼乐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人们对于'孝'的批判是与传统的礼乐文明的式微相表里的话,在今天,对于'孝'的现代价值的重估也显然与对于礼乐文明之现代意义的探讨密切相关。本文尝试从安身立命之道的层面对'孝'的问题展开论说,以期从一个侧面进一步深化对礼乐文明之现代意义的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李翔海
关键词:礼乐论说
现代新儒学发展的逻辑与趋向
1995年
本文认为,如何从儒家内在的理论立场出发来贯通道德理性与理智理性,如何从素重德性的儒学传统中发展出知性主体,以为理智理性在儒学传统中确立内在根据,内在地决定了现代新儒学之发展嬗变。就贯通德性与理性的不同方式而言,现代新儒家分为“尊德性”与“道问学”两个系统。从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看,“尊德性”一系的理路在现时代已经到了尽头,而“道问学”一系在实现了根本性变革之后,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它不仅推进了儒学的现代化,而且使儒学获得了崭新的存在形态。
方克立李翔海
关键词:现代新儒学现代新儒家传统儒学道德理性道问学新理学
道德的形上学与本体诠释学比较研究
1995年
相承先秦儒学与宋明新儒学的发展,现代新儒家以谋求“儒学之第三期发展”而自任。由于儒学之第三期发展或曰现代新儒学是在儒家传统经过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而陷入“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的零落困境之后兴起的,如何既保守儒家传统而又使之与现代社会相衔接就成为儒学之现代复兴所面对的时代课题。如所周知,儒家传统素重道德理性或曰德性精神,而现代社会则以理智理性的发达为其基本特征。因此,儒学第三期发展的时代课题就进而落实为德性精神与理智理性的联结问题。对此,现代新儒家有着明确的理论自觉。第二代新儒家的重牟宗主将现代新儒家的思想纲领概括为“内圣开出新外王”,堪称是代表了现代新儒家的基本共识。这里所谓“内圣”就是儒家所素重的心性之学,而“外王”则是指以民主和科学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由于儒家传统的心性之学鲜明地保持了德性优位性,而民主与科学则均是现代理性主义生活实体的产物,显然,“内圣开出新外王”实际上所论的正是德性精神与理智理性的联结问题。
李翔海
关键词:本体诠释学牟宗三现代新儒家现代新儒学儒家传统心性之学
论后现代主义的两个基本维度被引量:5
2001年
李翔海
关键词:基督教史教案罗马教廷
西方新自由主义福利思想述评被引量:6
2006年
新自由主义继承和延续了古典自由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思想内核,同时在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福利思想。新自由主义者以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为基本出发点,对集权主义和国家干预的制度模式进行批判,反对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20世纪80年代后新自由主义的福利思想渐渐在一些西方国家成为主流思想,以新自由主义福利思想为指导的社会福利政策改革开始实施。
李翔海杨静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福利思想福利国家
论儒家思想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当代意义——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中心被引量:4
2012年
人类文化所具有的习得性或继承性是人类得以以"人"的方式存在而区别于一般动物的一个基本原因。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内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思想之精华是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之内在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追求"普遍和谐"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其文化生态模式可以为我们今天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以下两个方面的借鉴:其一,从注重普遍和谐的要求出发,应当高度重视对于"和谐"的系统追求。儒家文化生态模式注重和谐性、平衡性与稳态性的基本运行机理应当对于我们今天寻求"可久、可大"的和谐之道提供某种程度的警示作用。其二,儒家思想注重追求"和谐"与"生生"内在统一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消除追求和谐过程中的片面性。
李翔海
关键词:儒家思想民族精神内在动力
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一个面相--从牟宗三、劳思光看港台地区的中国哲学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作为学术大家,牟宗三和劳思光以其学术成就从一个方面代表了20世纪港台地区的中国哲学研究达到的理论高度。两人在解构"以西释中"的诠释范式而以符合中国哲学之"自性"的方式诠释中国哲学这一理论关节点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他们所揭示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质与以知识论为主流的西方哲学之间表现出了相当的差异,而与以"天人之学"为中心的中国文化传统之间保持了明显的正向联系。牟宗三和劳思光所分别代表的"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哲学史书写方法对于面向未来"重写中国哲学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港台地区的中国哲学研究构成了20世纪中国哲学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面相。
李翔海卢兴
关键词:牟宗三劳思光中国哲学观方法论
五四运动:中国文化走向第二个轴心时代的起点被引量:1
1999年
五四运动已经过去80年了。它是一次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新文化运动。如何看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及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认识。在本世纪末和新世纪即将开始的时刻,我们应以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新的更为广阔的视野对五四运动进行估价、反思,对实现我国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无疑会大有裨益的。在适逢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之际,我刊约请李翔海等四位学者,就五四运动主要从学术层面作了笔谈,期望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并愿与学界交流。现将笔谈刊发,以纪念这一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伟大事件。
李翔海
关键词:五四运动中国文化传统文化走向轴心期文化系统三大文明
从文化认同看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复杂性被引量:5
2006年
李翔海
关键词:民族主义近代史文化认同历史条件
面向未来的中国哲学需要充分体现自身特质的理论形态——《和合哲学论》评介被引量:2
2005年
李翔海
关键词:中国哲学特质哲学逻辑文化战略和合学结构论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