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压
  • 3篇动脉
  • 3篇心病
  • 3篇原发性
  • 3篇原发性高血压
  • 3篇原发性高血压...
  • 3篇高血压
  • 3篇高血压患者
  • 3篇冠心病
  • 2篇动脉僵硬
  • 2篇动脉僵硬度
  • 2篇动脉内
  • 2篇动脉内膜
  • 2篇血清
  • 2篇中层厚度
  • 2篇踝臂指数
  • 2篇脉搏波
  • 2篇脉搏波传导
  • 2篇脉搏波传导速...
  • 2篇内膜

机构

  • 8篇安阳市第三人...

作者

  • 8篇李海芹
  • 4篇陈桂玲
  • 4篇张艳霞
  • 2篇杨登云
  • 1篇宋爱新
  • 1篇杨玉榕
  • 1篇李志飞

传媒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新疆医学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卫生工程...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实用中西医结...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对比分析普罗帕酮与胺碘酮在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hs-CRP的影响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普对比分析普罗帕酮与胺碘酮在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于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共计120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普罗帕酮治疗、B组采用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hs-CRP水平以及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B组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95.0%vs 83.3%)(P<0.05),治疗前两组hs-CR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s-CRP水平均明显下降,B组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普罗帕酮,胺碘酮在对患者的治疗效率上发挥了更出色的作用,这表明胺碘酮在对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时能够在更大范围的病因上发挥作用且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提升治疗效果,降低治疗偏差,同时胺碘酮对于患者的血清hs-CRP也比普罗帕酮表现优秀,能够更有力的对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进行调控,尽管胺碘酮会诱发多种不良反应,但是在本实验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相较于普罗帕酮并无明显差异,这表示胺碘酮造成不良反应的隐患仍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不会造成极为严重的不良效果,对心律失常患者使用胺碘酮治疗可以在临床上推行实施并向外推广科普。
李海芹
关键词:普罗帕酮心律失常胺碘酮
冠心病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踝臂指数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的改变及其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142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76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进行PWV、ABI检测,分析冠心病患者的PwV、ABI变化特征,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PWV值升高,ABI值降低,PWV在对照组为(1426.8±30.6)cm/s,冠心病组为(1608.9±352.2)cm/s,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1,P〈0.05);ABI:对照组为1.14±0.12,冠心病组为0.83±0.14,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4,P〈0.05),并且冠心病严重程度与PWV呈正相关(r=0.580,P〈0.001);与ABI呈显著负相关(r=-0.803,P〈0.001)。PwV与ABI呈负相关(r=-0.893,P〈0.001)。结论PWV、ABI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的评估指标,两者可能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冠心病严重程度与PWV呈正相关,与ABI呈显著负相关。
陈桂玲杨玉榕宋爱新张艳霞杨登云李海芹
关键词: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冠心病
维生素D对冠心病患者血压及炎症标志物的影响
2022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补充维生素D治疗的疗效,分析维生素D对患者炎症标志物、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行常规+补充维生素D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压、炎症标志物水平,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评分(VAS)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舒张压与收缩压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s-CRP、IL-10、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心绞痛VAS评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补充维生素D,能降低血压,减轻炎症反应与心绞痛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李海芹
关键词:冠心病维生素D炎症标志物血压
血清LP-PLA2、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2(LP-PLA2)、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4例。将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9例纳入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5例纳入稳定型心绞痛组,另收集健康志愿者4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超声检测患者冠脉斑块性质;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LP-PLA2、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水平。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斑块面积、偏心指数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LP-PLA2、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的偏心指数与血清LP-PLA2、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水平均呈明显正相关(均P<0.01)。结论血清LP-PLA2、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可用于评估冠心病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李海芹
关键词:冠心病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血清25-羟维生素D_3水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3例,根据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和维生素D非缺乏组。所有患者均行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及血清生化指标测定。AASI根据24 h动态血压计算。结果与维生素D非缺乏组比较,维生素D缺乏组AASI(0.72±0.12 vs 0.57±0.10,P=0.029)、颈动脉IMT[(1.16±0.31)mm vs(0.98±0.30)mm,P=0.026]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55.9%vs 40.5%,P=0.012)均明显增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IMT(r=-0.41,P=0.025)、AASI(r=-0.23,P=0.034)及斑块检出率(r=-0.40,P=0.021)均呈负相关。结论伴有维生素D缺乏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僵硬度明显增加,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促进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一项危险因素。
张艳霞陈桂玲李海芹
关键词:25-羟维生素D3原发性高血压动态动脉硬化指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2023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以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行PCI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急诊PCI,出院后进行门诊和电话随访,根据出院后1年内是否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将患者分为发生组(21例)与未发生组(7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指标,对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98例患者中,共有21例出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1.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合并糖尿病、有吸烟史及LDL–C、BNP、cTnI、Lp(a)水平高、血红蛋白含量低是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其年龄、糖尿病、吸烟史、LDL–C、BNP、cTnI、Lp(a)水平、血红蛋白均是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临床可据此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发生风险。
杜阳阳崔勇波李海芹
关键词: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术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关系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在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27例,根据RDW数值(CV%)分为A1组(103例):10.0%16.0%,采集受试者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红细胞数、血红蛋白、RDW,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行踝臂指数、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测定,比较各组患者动脉硬化指标的差异。结果随着RDW的逐级增高,ba PWV、颈动脉IMT也逐级增高,踝臂指数逐级降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有升高趋势。各组患者颈动脉IMT、ba PWV、踝臂指数、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A1组:(0.7±0.2)mm、(1303±50)cm/s、1.24±0.42、25.2%;A2组:(0.9±0.3)mm、(1486±65)cm/s、1.15±0.40、33.0%;A3组:(1.2±0.1)mm、(1664±61)cm/s、1.02±0.31、40.0%;A4组:(1.4±0.3)mm、(1864±51)cm/s、0.91±0.23、60.4%。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DW与颈动脉IMT、ba PWV呈正相关(r=0.297,P=0.043;r=0.362,P=0.003),与踝臂指数呈负相关(r=-0.283,P=0.037),与斑块检出率呈正相关(rs=0.351,P=0.017)。结论 RDW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密切相关,可能成为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独立预测因子。
张艳霞杨登云李海芹崔勇波陈桂玲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红细胞分布宽度踝臂指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分析原发性血压患者静息心率增高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门诊及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20例,根据RHR水平分为三组,RHR 1组(RHR<70次/分)52例,RHR 2组(RHR 70~85次/分)158例,RHR 3组(RHR>85次/分)110例,各组患者测定血压、腰围、空腹血糖(FIB)、糖负荷后2 h血糖、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胰岛素浓度(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等指标。结果腰围、血压、FBG、糖负荷后2 h血糖、TC、TG、LDL-C、HDL-C、FINS、IR在不同RHR高血压患者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DL-C随着RHR增加而降低,而其他指标随着RHR的增加逐渐升高。随RHR的增加,合并代谢异常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R与腰围、FBG、糖负荷后2 h血糖、TC、TG、LDL-C、FINS、IR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0.61、0.45、0.28、0.45、0.41、0.36、0.54,P<0.05),与HDL-C呈负相关(r值为-0.41,P<0.05)。结论静息心率增快与高血压患者代谢紊乱程度相平行,可能参与了代谢综合征的病理过程。
张艳霞陈桂玲李海芹崔勇波李志飞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静息心率代谢综合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