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霞
- 作品数:19 被引量:52H指数:5
- 供职机构: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 2017年
-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增高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方便选择2015年4月—2017年5月该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RHR水平分为3组,RHR 1组(RHR<70次/min)52例,RHR2组(RHR 70~85次/min)158例,RHR 3组(RHR>85次/min)110例,测量3组患者腰围、血压、FBG、糖负荷后2 h血糖、TC、TG、LDLC、HDLC、FINS、IR等指标。结果与RHR1组和RHR2组相比,RHR3组的HDL最低[(0.74±0.45)mmol/L],TC、TG、LDL、FINS、IR等指标[(5.92±0.73)mmol/L、(3.54±0.86)mmol/L、(4.01±0.68)mmol/L、(42.3±10.5)μU/m L、(12.7±1.76)]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3组合并1种代谢异常比率(35.5%)与合并2种代谢异常比率(42.7%)高于其他两组(P<0.05)。RHR与腰围、FBG、糖负荷后2 h血糖、TC、TG、LDLC、FINS、IR呈正相关(r=0.36、0.61、0.45、0.28、0.45、0.41、0.36、0.54,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41,P<0.05)。结论 RHR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代谢紊乱有关,在降压的同时应重视改善伴随的多种代谢紊乱及控制心率。
- 张艳霞陈桂玲
-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静息心率代谢综合征
-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症C反应 蛋白水平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应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20mg、40mg)治疗四周前后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对缺血事件的影响,探讨较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AC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ACS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予阿司匹林、波立维、β-受体阻滞剂、ACEI、硝酸酯类及低分子肝素等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辛伐他汀20mg/d睡前服用,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辛伐他汀40mg/d睡前服用。于入院第1天及治疗后第四周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C反应蛋白含量及肝肾功能、肌酸磷酸激酶(CK),并记录缺血事件发生次数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用t检验,缺血性事件发生率采用X检验。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有不同程度下降,B组(40mg/d)下降更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缺血性事件发生率在组间也有显著差异结论较大剂量辛伐他汀早期干预能明显抑制ACS的炎性反应,降低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减少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张艳霞贾海莲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症辛伐他汀炎症C反应蛋白缺血性事件
- 餐后高血糖对髙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髙血压患者合并餐后高血糖及餐后血糖正常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方法选择原发性髙血压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OGTT试验,据监测结果分为餐后血糖正常组和餐后高血糖组。应用超声检测所有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结果55%的髙血压患者存在餐后高血糖,餐后高血糖组颈动脉IMT显著大于餐后血糖正常组(P<0.01),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餐后高血糖组(54.5%)明显高于餐后血糖正常组(27.8%)(P<0.01)。结论餐后高血糖可加速髙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 张艳霞潘勇
- 关键词:餐后高血糖颈动脉斑块IMT
- 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非缺血性心衰伴恶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被引量:12
- 2014年
-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非缺血性心衰伴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10年1月~2012年9月期间非缺血性慢性心衰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57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及胺碘酮控制心律失常,对照组常规心衰治疗基础上仅加用胺碘酮控制心律失常。结果两组对心律失常均有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9.2%,显著高于对照组72.1%(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非缺血性恶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优于单用胺碘酮。
- 张艳霞
- 关键词:胺碘酮阿托伐他汀恶性心律失常
-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老年急性左心功能衰竭20例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老年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我院住院老年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脑利钠肽静点;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硝酸甘油静点。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压、心率、尿量、呼吸困难程度及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在降低血压、心率、呼吸困难程度,增加尿量,提高氧饱和度方面,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0.0%,对照组45.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老年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疗效显著,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张艳霞刘英
- 关键词:重组人脑利钠肽硝酸甘油充血性心力衰竭
- 冠心病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踝臂指数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的改变及其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142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76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进行PWV、ABI检测,分析冠心病患者的PwV、ABI变化特征,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PWV值升高,ABI值降低,PWV在对照组为(1426.8±30.6)cm/s,冠心病组为(1608.9±352.2)cm/s,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1,P〈0.05);ABI:对照组为1.14±0.12,冠心病组为0.83±0.14,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4,P〈0.05),并且冠心病严重程度与PWV呈正相关(r=0.580,P〈0.001);与ABI呈显著负相关(r=-0.803,P〈0.001)。PwV与ABI呈负相关(r=-0.893,P〈0.001)。结论PWV、ABI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的评估指标,两者可能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冠心病严重程度与PWV呈正相关,与ABI呈显著负相关。
- 陈桂玲杨玉榕宋爱新张艳霞杨登云李海芹
- 关键词: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冠心病
- 血清25-羟维生素D_3水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3例,根据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和维生素D非缺乏组。所有患者均行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及血清生化指标测定。AASI根据24 h动态血压计算。结果与维生素D非缺乏组比较,维生素D缺乏组AASI(0.72±0.12 vs 0.57±0.10,P=0.029)、颈动脉IMT[(1.16±0.31)mm vs(0.98±0.30)mm,P=0.026]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55.9%vs 40.5%,P=0.012)均明显增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IMT(r=-0.41,P=0.025)、AASI(r=-0.23,P=0.034)及斑块检出率(r=-0.40,P=0.021)均呈负相关。结论伴有维生素D缺乏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僵硬度明显增加,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促进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一项危险因素。
- 张艳霞陈桂玲李海芹
- 关键词:25-羟维生素D3原发性高血压动态动脉硬化指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通心络对不稳定性心绞痛血浆内皮素的影响及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于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通心络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3粒,每日3次。并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同时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例住院期间心绞痛、心电图改善情况及治疗过程中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血ET-1水平不同程度下降,通心络组下降更明显,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通心络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通心络能显著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ET-1水平,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 张艳霞陈桂玲
- 关键词:不稳定性心绞痛内皮素-1通心络心血管事件
- 蝮蛇抗栓酶联合硝酸甘油治疗高龄AMI疗效观察
- 2000年
- 陈桂玲张艳霞司海芹
- 关键词:蝮蛇抗栓酶硝酸甘油疗效试验
- 氯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高尿酸血症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观察氯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高尿酸血症的降压及降尿酸作用。方法选择82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予氯沙坦50-100mg/d:对照组41例,予氨氯地平5-10mg/d。用药12周前后,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及血尿酸水平变化,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氯沙坦和氨氯地平均能平稳、明显地降低血压,两组疗效相当,氯沙坦组尚能明显降低血尿酸水平,氨氯地平组对血尿酸无明显影响,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沙坦降压同时可以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
- 张艳霞
- 关键词:氯沙坦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