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拜红

作品数:13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医学科技发展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心肌
  • 5篇心脏
  • 3篇心肌梗死
  • 3篇心脏病
  • 3篇急性心肌梗死
  • 3篇甲状腺
  • 3篇梗死
  • 2篇心肌梗死患者
  • 2篇心肌组织
  • 2篇心室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浆
  • 2篇内皮
  • 2篇亢进
  • 2篇肌组织
  • 2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甲亢
  • 2篇甲状腺功能
  • 2篇甲状腺功能亢...

机构

  • 10篇无锡市第三人...
  • 3篇南通大学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13篇李拜红
  • 8篇金伟东
  • 6篇朱栋晓
  • 6篇施晶晶
  • 5篇庄瑞娟
  • 5篇王晓彦
  • 4篇陈翀昊
  • 3篇苗宗宁
  • 3篇金伟东
  • 3篇魏哲强
  • 3篇施晶晶
  • 3篇王晓彦
  • 2篇王广燕
  • 2篇陶以嘉
  • 2篇陈艳红
  • 1篇姜升阳
  • 1篇苏衡
  • 1篇魏喆强
  • 1篇朱君
  • 1篇王锡惠

传媒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微循环
  • 1篇江苏医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益心舒胶囊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观察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观察益心舒胶囊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口服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心舒胶囊1.2g,每日3次口服。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并观察治疗4周后患者的主观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临床主观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00%(P<0.05)。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两组治疗后均有降低,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心舒胶囊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效果显著优于美托洛尔缓释片,能显著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及改善躯体化症状。
李拜红金伟东
关键词:心脏神经官能症益心舒胶囊美托洛尔缓释片
联合使用生脉注射液和左西孟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所致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效果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生脉注射液和左西孟旦注射液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所致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6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扩张型心肌病所致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这些患者入院后,我院对其均进行了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为对照组患者使用左西孟旦注射液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者联合使用生脉注射液和左西孟旦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后血脑钠素(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的水平及步行6min的距离,并比较其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在进行治疗前,两组患者LVDD、LVEF、血BNP的水平及步行6min的距离相比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P>0.05)。进行治疗后,两组患者LVDD、LVEF、血BNP的水平及步行6min的距离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LVDD、LVEF、血BNP的水平及步行6min距离的改善程度均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进行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少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联合使用生脉注射液和左西孟旦注射液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所致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李拜红王晓彦金伟东施晶晶
关键词:左西孟旦生脉注射液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
糖耐量异常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影响及阿卡波糖干预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糖耐量异常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及阿卡波糖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2010年心肌梗死患者180例,其中存在糖耐量异常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分为糖耐量异常组(n=120)和血糖正常两大组,其中将120例糖耐量异常患者再随机分为阿卡波糖干预组(n=60)和未干预组(n=60)。三组患者均按急性心肌梗死指南给予正规治疗,阿卡波糖干预组在治疗之外给予阿卡波糖治疗。三组平均随访年限为(1.5±0.3)年,动态观察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血BNP等指标及心血管事件(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糖耐量异常患者心肌梗死后心肌重构水平较无糖耐量异常组明显(P<0.05),阿卡波糖可以显著降低IGT患者心肌梗死后心肌重构水平,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其中再次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减少11.67%,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减少18.33%,总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30.00%。结论:糖耐量异常对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起促进作用,阿卡波糖可减轻糖耐量降低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水平,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王锡惠金伟东李拜红陈艳红
关键词:心肌梗死阿卡波糖葡萄糖耐量减低
体外诱导羊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被引量:2
2011年
背景:羊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植入机体不同类型组织后是否可以分化为相应组织靶细胞呢?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体外诱导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培养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鉴定其表面抗原表达,用含体积分数2%胎牛血清以及50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条件培养基诱导,诱导后细胞通过内皮细胞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以及v-WF染色鉴定。结果与结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CD105阳性,CD34、CD45、CD106以及HLA-DR阴性。诱导后细胞形态明显改变,内皮细胞标志物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以及v-WF染色结果阳性。提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具有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
施晶晶朱栋晓金伟东王晓彦庄瑞娟李拜红苗宗宁
关键词: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分化
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的活性及其与中国人群冠状动脉疾病的关系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乙酰水解酶(PAF-AH)的活性及其与中国人群冠状动脉疾病(CAD)的关系。方法检测918例CAD患者PAF-AH的活性、脂类的活性以及筛选基因多态性PTAFR基因。结果①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性别校正后PAF-AH的平均活性:无CAD者,女性比男性具有明显的PAF-AH低活性。病例组高血压者的PAF-AH活性比非高血压者明显降低。②PAF-AH在所有分组与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总胆固醇(TC)以及apoB-100活性有很强的相关性。③整体来看,PAF-AH的活性与CAD呈现相关性(P<0.05)。④PTAFR基因多态性在CAD患者和对照组的基因型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血浆PAF-AH活性存在性别差异,并且与CAD呈现正相关,然而,PAF-AH活性和炎症标志物没有相关性。
施晶晶朱栋晓金伟东王晓彦庄瑞娟李拜红苗宗宁
关键词:乙酰水解酶冠状动脉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诊断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对65例发病6h内的AMI患者,其中AMI组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5例,稳定性心绞痛(SAP)11例,选择35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应用ELISA法对入院即刻和第7天的H-FABP含量进行检测,同时与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MYO)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4种生化标志物诊断发病3h内和7天内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AMI组患者入院即刻血清H-FABP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在第7天时的血清H-FABP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FABP的敏感性高于cTnI和CK-MB,而H-FABP的特异性高于MY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FABP对于诊断早期AM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早期AMI的检测指标之一,对早期AMI的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陈翀昊李拜红王广燕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
缬沙坦对甲亢性心脏病大鼠心肌组织TGF-β1、Smad3和Smad7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甲亢性心脏病大鼠左室心肌组织中TGF-β1、Smad3和Smad7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缬沙坦小剂量组(VL组)和缬沙坦大剂量组(VH组)。模型组、VL和VH组予L-甲状腺素0.5mg/(kg.d)腹腔注射28d,VL组和VH组在建模同时灌胃缬沙坦10和30mg/(kg.d)。造模前后分别采取静脉血,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TT3、TT4水平;第28天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后壁(LVPW)厚度、室间隔(IVS)厚度;计算心肌肥厚指标;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左室心肌组织形态结构,测定左心室肌细胞直径和胶原容积分数,免疫组化法观察TGF-β1、Smad3及Smad7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左室腔扩大,室壁增厚,左心指数、心肌细胞直径、胶原容积分数增大;左心室心肌组织TGF-β1、Smad3表达明显增强,Smad7表达略有增加。VH和VL组心肌重构指标均较模型组改善,心肌组织TGF-β1、Smad3表达下降,而Smad7表达明显上升;VH和VL组间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可通过调节TGF-β1、Smad3及Smad7的表达,抑制心肌重构,保护心功能。
李拜红金伟东王晓彦陶以嘉施晶晶陈翀昊魏哲强朱栋晓
关键词:心脏病TGF-Β1SMAD3SMAD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大鼠心肌组织的表达及缬沙坦的干预作用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在甲亢性心脏病(HHD)大鼠心室重构过程中的作用及缬沙坦对HHD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32只随机均分为4组:A、B、C组腹腔注射L-甲状腺素0.5mg.kg-1.d-1×28d建立甲亢模型,B、C组同时分别用缬沙坦10mg.kg-1.d-1、30mg.kg-1.d-1灌胃;D组不用药,作为空白对照组。造模前后分别采取静脉血,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水平;第28天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完成心脏超声检查后,解剖动物测定各组大鼠心肌肥厚指数(MCHI)、左心室心肌细胞直径和胶原容积分数(CVF)及免疫组化观察心肌VEGF的表达。结果与D组比较,A、B、C三组血清T3和T4水平均明显升高,A组心肌VEGF表达明显增强,左室腔扩大,室壁增厚,MCHI、心肌细胞直径和CVF增大。而B、C组上述心室重构指标和VEGF表达的改变均比A组轻。结论 VEGF可能参与了HHD大鼠心肌重构过程;缬沙坦可抑制VEGF表达和心室重构,从而保护心功能。
施晶晶李拜红王晓彦朱栋晓魏喆强金伟东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
外周血PLGF水平预测老年性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价值
2011年
目的研究胎盘生长因子(PLG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与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动态变化,以及PLGF水平与心肌梗死面积大小、心室重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患者66例AMI患者和健康体检者30例。AMI患者采用溶栓再通或者介入再通,在AMI后的12 h、第3天、第7天、第30天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PLGF水平,检查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并与健康患者比较。结果 AMI患者发病血清PLGF及CK-MB 12 h、第3天、第7天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在第30天血清PLGF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血清Hs-CRP水平于发病12 h、第3天、第7天,第30天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发病第3天为高峰期。AMI组第3天至第7天及第7天至第30天的血清PLGF与CK-MB呈正相关(P<0.01);AMI组第3天到第7天的血清PLGF与LVEF呈负相关(P<0.01),而与LVEDV呈正相关(P<0.01),AMI组第7天到第30天血清PLGF与LVEF呈正相关(P<0.01),而与LVEDV呈负相关(P<0.01)。结论 PLGF及CK-MB在AMI12 h开始升高,第3天达高峰,第30天开始降至正常水平,血清PLGF动态变化及其与心肌梗死面积大小、心室重构程度相关。
施晶晶金伟东王晓彦庄瑞娟李拜红朱栋晓苗宗宁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PLGFCK-MB心室重构
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血脑钠肽的变化被引量:1
2009年
陈艳红金伟东施晶晶李拜红庄瑞娟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病脑钠肽高血压人群超声指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