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应志
- 作品数:25 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从阅读到观览:图像时代的文化接受与主体问题被引量:2
- 2023年
-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现代技术支撑的图像时代,随着印刷复制技术、现代影像与传媒技术的发展,图像成为越来越广泛的文化信息载体。从文化接受的角度看,一种以文字为核心的“阅读”接受形式正在向以图像为核心的“观览”接受形式转换。在图像时代,人们倾向于用图像化主导的观览形式来进行文化接受和交流,不再执着于权威性意义的阐释,而是更愿意一切都能“眼见为实”,从而获得某种自我需要的文化消费和选择的自由。在观览“事件”中,“阅读”的精英性质和权威依赖日益被自我朝向的“观览”所动摇,阐释权力逐渐从精英向大众转移。支配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逐渐被图像所具有的非符号化区域所阻挡,进而被接受主体立足于自身情感与欲望的图像阐释所分散。图像对主体的“诱导”最终形成了观览者主体意识的力量凝聚,从而为主体的自我重塑打开了新的可能性空间。
- 李应志
- 关键词:图像
- 解构的文化政治——斯皮瓦克后殖民批评综述
- 2005年
- 李应志
- 关键词:后殖民批评斯皮瓦克文化政治解构学术贡献鲍德里亚
- 突破语言的牢笼——简论象征主义诗学与哲学的语言难题被引量:1
- 2006年
- 西方象征主义诗学的诞生与形而上本体追求有关,受本体追求的影响而逐渐形成象征这一整体性的言说策略。象征突破语言的逻辑限制,以人与世界之间的先天共感为基础,努力以物象自身的言说来代替人的言说,并以此达到认知上的超越性,与日常语言的逻辑言说方式区别开来。象征诗歌的语言超越性为哲学的语言难题提供了思路,具有重要的本体意义,尽管受到传统现实条件的限制,但象征主义诗学却以此开辟了西方诗歌的新方向。
- 李应志
- 关键词:象征主义日常语言
- 内在的批判:在否定和肯定之间——斯皮瓦克论解构的“政治”
- 2011年
-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以其强烈的批判性对斯皮瓦克的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斯皮瓦克认为解构主义的政治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否定性,同时也在于其具有肯定意义的策略性思维,正是这种内含于解构思维本身的肯定性防止了激进否定的政治灾难,同时也使得批判和抵抗以及马克思主义具有了真正的现实可能性。
- 李应志
- 关键词:解构主义政治
- “图像时代”与文化权力的大众化被引量:6
- 2021年
- 当前对视觉文化和图像转向的研究,除了哲学和艺术学角度之外,还包括文化研究这一重要视角。但西方文化研究传统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的主要着眼点,在于文化工业和统治意识形态对大众的控制,这种控制进而影响到国内学者对视觉文化的批判。这种批判立场对视觉图像在阐释方面关注不足,忽视了视觉文化和图像转向在文化权力方面之于现代大众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在过去以“文字-阅读”为主的文化模式中,文化生产权力和阐释权力都掌握在特定的文化精英手里,而现代媒介技术支撑的视觉文化则改变了这一状况,不仅图像的生产和消费突破了精英群体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因为图像理解的直观性、丰富的层次性和多元的可能性,使各种不同文化处境的受众都可以获得各自有效的图像阐释,也使受众在一定程度上不再依赖精英化的权威阐释,得以可能摆脱统治意识形态的规训。据此,向“图像-观看”这一文化模式转换的过程也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文化权力的大众化过程。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但也同样处在视觉文化和图像生产十分发达的时代,对“图像时代”与文化权力大众化的探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 李应志
- 关键词:图像文化视觉文化文化权力大众化精英文化
- 不带身份认同的立足点(下)——斯皮瓦克、严海蓉访谈被引量:1
- 2007年
- 李应志
- 关键词:斯皮瓦克身份认同分裂主义
- 从宏观政治意识到微观政治的泛化——再议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两个阶段
- 2014年
- 文化研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直接相关,但早期文化研究主要关注阶级意识形态和现实斗争的文化领导权问题,体现出明显的宏观政治特征;从法国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始的后期文化批评则结合了西方文化的自检传统,把政治微观化和泛化到了几乎一切文化领域。后期文化批评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早期的意识形态批评精神,但由于对无主体性和反本质主义的强调,因此阻碍了反抗性力量的凝结,最终使文化批评在实践上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 李应志
-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微观政治乌托邦
- 《喧哗与骚动》中昆丁自杀的隐含寓意被引量:2
- 2019年
- 《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自杀被不合情理地处理得轻描淡写,其实隐藏着福克纳塑造一个悲剧主体的深刻动机。班吉、昆丁、杰生三个人物各自的叙述实质上是在讲述自己的失败历程,这些失败分别再现了主体在身体、自我和社会上伤痕累累的不同侧面,它们共同而隐藏地塑造出福克纳的悲剧主体,这个悲剧主体以昆丁的自杀得以最终完成并永远在场。
- 李庭坤李应志
-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迁移
- 见证正义的完成——《俄狄浦斯王》的情节和伦理意蕴探幽
- 2019年
-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展现了在极端的情况下,无所不知的"时间"对人的碾压。其悲剧的内涵是展现人们所共享的朴素的伦理正义观。本文不仅揭示了这种正义观来源于俄狄浦斯家族触犯了人类社会文明时期逐渐发展出来的家庭(oikos)伦理禁忌;同时还试图表明悲剧通过对人与神的"时间"彼此对立的智慧性的截取,更加深层地凸显了这一道德隐喻。这是诗人特有的技艺的产物。
- 阎辰雨李应志
- 关键词:伦理禁忌诗艺
- 从符号、货币到电子脉冲——斯皮瓦克后殖民主义批评与资本主义的媒介原理被引量:3
- 2007年
- 本文主要考察斯皮瓦克对语言符号、货币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相关论述,认为这些论述构成了一个批判资本主义文化与经济文本的连贯逻辑线索。斯皮瓦克不仅通过解构主义视野揭示了西方真理观的客观化原则所掩盖的欲望与权力,同时也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视野揭示了符号、货币和电子脉冲作为传播与交流媒介在这一原则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且把它们与资本主义的殖民历史和全球化时代的危机控制方式联系起来,十分清晰地展示了资本主义的媒介原理以及这一原理的运作机制和剥削实质。
- 李应志
- 关键词:货币后殖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