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嵩

作品数:8 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管
  • 4篇细胞
  • 4篇细胞瘤
  • 3篇血管母细胞瘤
  • 3篇血管内皮
  • 3篇人脑
  • 3篇神经损伤
  • 3篇生物反馈
  • 3篇生物反馈治疗
  • 3篇组织化学
  • 3篇细胞生长
  • 3篇细胞生长因子
  • 3篇免疫
  • 3篇免疫组织
  • 3篇免疫组织化学
  • 3篇母细胞
  • 3篇母细胞瘤
  • 3篇内皮
  • 3篇肌电
  • 3篇肌电生物反馈

机构

  • 8篇河北医科大学...
  • 7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8篇刘敏
  • 8篇李嵩
  • 6篇石汉文
  • 5篇刘春辉
  • 4篇张玉淼
  • 4篇李红玲
  • 1篇赵运

传媒

  • 3篇脑与神经疾病...
  • 2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临床荟萃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年份

  • 4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疗效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将46例腓总神经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6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同时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用常规药物治疗并早期康复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采用徒手肌力法(MMT)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定患肢运动功能。结果 (1)MMT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胫前肌MMT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8,P>0.05);腓骨长短肌MMT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4,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胫前肌MMT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42,P<0.05);腓骨长短肌MMT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9,P<0.05)。(2)FMA评定:治疗前治疗组的FMA下肢评分为(8.65±3.21)分,对照组为(8.78±3.63)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3,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FMA下肢评分为(24.67±6.32)分,对照组为(19.61±5.3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0,P<0.05)。(3)神经功能愈合标准(MCRR标准)评定:治疗后对照组优良率为35%〔(3+4)/20〕,治疗组为73%〔(7+1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24,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腓总神经损伤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
刘敏张玉淼李嵩李红玲石汉文
关键词:腓总神经肌电生物反馈治疗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人脑血管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正常人脑组织和人脑血管母细胞瘤中的表达,以了解其在血管母细胞瘤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S-P法)对32例人脑血管母细胞瘤、10例正常脑组织中VEGF的表达进行检测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血管母细胞瘤组织中VEGF高于正常脑组织中VEGF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VEGF可以为人脑血管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抗VEGF治疗可能成为治疗人脑血管母细胞瘤的新方法。
刘敏李嵩张玉淼刘春辉石汉文
关键词:血管母细胞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
PDGF-BB在人脑血管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2年
目的研究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链的纯合二聚体(PDGF-BB)在人脑血管母细胞瘤和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S-P法),观察PDGF-BB在32例人脑血管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与10例正常脑组织作对照。结果 PDGF-BB在人脑血管母细胞瘤组织中的灰度值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P<0.01)。结论 PDGF-BB在脑血管母细胞瘤血管生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抗PDGF-BB治疗可能成为治疗脑血管母细胞瘤的新方法。
刘敏李嵩张玉淼刘春辉石汉文
关键词:血管母细胞瘤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
超短波、低频脉冲电疗联合电针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疗效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超短波、低频脉冲电疗联合电针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腓总神经麻痹患者,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配合超短波、低频脉冲电疗和电针治疗,对照组用常规药物治疗并早期康复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用徒手肌力法(MMT)和神经功能愈合标准评分法(MCRR标准)对下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MMT评分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组优良率为85.00%,对照组为60.0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超短波、低频脉冲电疗联合电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腓总神经麻痹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
刘敏李嵩张玉淼刘春辉石汉文
关键词:腓总神经麻痹超短波低频脉冲电疗电针治疗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链的纯合二聚体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血管网织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09年
目的研究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链的纯合二聚体(PDGF-BB)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正常脑组织和血管网织细胞瘤中的表达及PDGF-BB与VEG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对32例人血管网织细胞瘤和10例正常脑组织中PDGF-BB和VEGF的表达进行检测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管网织细胞瘤组织中PDGF-BB和VEGF高于正常脑组织中PDGF-BB和VEGF表达,PDGF-BB灰度值为101.2±15.7 vs 180.2±14.6,VEGF灰度值为104.4±15.8 vs 181.5±14.6(均P<0.01),并且血管网织细胞瘤组织中PDGF-BB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842,P<0.01)。结论血管网织细胞瘤可分泌PDGF-BB和VEGF,这两种因子在作用机制上可能有密切的联系或存在因果关系。检测PDGF-BB和VEGF,可以为血管网织细胞瘤的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抗PDGF-BB及抗VEGF联合治疗可能成为治疗血管网织细胞瘤的新方法。
刘敏李嵩李红玲
关键词:血管网织细胞瘤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
肌电生物反馈和运动疗法治疗桡神经损伤的效果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和运动疗法治疗桡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将82例桡神经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n=41)和治疗组(n=41),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和针灸,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肌电生物反馈及运动疗法,治疗前后进行桡神经功能评定及肌电图(EMG)、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分析。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患肢功能及EMG、MCV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明显改善桡神经损伤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
刘敏李嵩刘春辉李红玲石汉文
关键词:桡神经损伤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运动疗法肌电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人脑血管母细胞瘤中VEGF和bFGF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在人脑血管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2例人脑血管母细胞瘤及10例正常脑组织中VEGF和bFGF表达,以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并测定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人脑血管母细胞瘤组织中VEGF和bFGF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P<0.01),肿瘤组中MVD值(168.7±56.3)高于正常对照组(24.6±13.4),VEGF与bFGF在人脑血管母细胞瘤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r=0.541,P<0.01)。与囊性和实性血管母细胞瘤中VEGF、bFGF和MV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和bFGF在作用机制上可能有密切的联系或存在因果关系,检测VEGF和bFGF可以为脑血管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抗VEGF及抗bFGF联合治疗可能成为治疗脑血管母细胞瘤的新方法。
刘敏李嵩赵运
关键词:血管母细胞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腓总神经损伤的综合治疗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观察腓总神经损伤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80例腓总神经损伤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配合超短波、调制中频电疗法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用常规药物治疗及针灸、康复锻炼。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用Fugl-Meyer评定法(FMA)评定下肢功能,采用医学研究院神经外伤学会(MCRR)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值较对照组增高(P<0.05),治疗组优良率为80.00%,对照组为50.00%(P<0.01)。结论综合方法治疗腓总神经损伤临床疗效显著。
刘敏李嵩刘春辉李红玲石汉文
关键词:腓总神经损伤超短波调制中频电疗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