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全彬

作品数:9 被引量:51H指数:5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干细胞
  • 3篇骨髓间充质
  • 3篇骨髓间充质干...
  • 3篇关节
  • 3篇充质干细胞
  • 2篇软骨
  • 2篇类风湿
  • 2篇类风湿关节炎
  • 2篇骨髓
  • 2篇骨折
  • 2篇关节炎
  • 2篇风湿
  • 2篇风湿关节炎
  • 2篇MRI评价
  • 2篇成像
  • 2篇磁共振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蛋白
  • 1篇荧光

机构

  • 4篇江苏省人民医...
  • 2篇江苏省中医院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张全彬
  • 3篇王黎明
  • 2篇黄海青
  • 2篇崔延安
  • 2篇刘钊
  • 2篇刘红霞
  • 2篇张书旭
  • 2篇徐燕
  • 1篇周钟珩
  • 1篇林生趣
  • 1篇彭莹莹
  • 1篇宋华荣
  • 1篇侯明夫
  • 1篇桂鉴超
  • 1篇姚京东

传媒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医疗设备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1
  • 3篇2009
  • 1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重组腺病毒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引量:8
2009年
背景:目前仍没有合适的标记方法追踪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修复及基因治疗的效果。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及转染后干细胞活性的变化,以寻找稳定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3/05在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干细胞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2月龄纯种新西兰大白兔4只,由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基地提供。重组腺病毒Ad5/F35-EGFP为北京本元正阳基因有限公司产品。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法纯化扩增。取传至第4代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标志的表达,消化离心重悬后进行计数,平均分成5组,每组细胞数5.0×105个,接种于25m2培养瓶,空白组加入50μL的PBS液,剩余4组加入重组腺病毒Ad5/F35-EGFP进行转染,感染复数(MOI)分别为10,20,50,100,继续传代培养。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状态及表面标志鉴定,转染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及活性变化。结果:原代培养48h后见细胞贴壁,8d时细胞铺满瓶底80%以上,绝大多数呈梭形,传代后细胞增殖速度加快,三四天即可传代,第4代细胞CD29和CD44呈阳性表达,CD34与CD45呈阴性表达。转染后24h可见绿色荧光,7d时荧光最强,细胞转染率与感染复数值的呈线性增长关系,至49d时仍可见绿色荧光。转染后0,7,14,28,49d,感染复数=50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均与空白组基本相似(P均>0.05),即转染后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变化。结论:重组腺病毒载体能高效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感染复数为50时较为理想,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可持续表达49d,且标记后不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活性。
张全彬王黎明徐燕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重组腺病毒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增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膝RA模型软骨损伤的MRI评价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运用MRI测量软骨厚度,观察前后改变,评价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2只新西兰大白兔,用卵蛋白造模,造模第4周(治疗前)取6只兔行MR和病理检查以对照,余36只兔随机分为RA模型组和BMSCs治疗组,每组18只,两组于治疗后1、2、3个月分别选取6只兔行MR和病理检查。对病变膝关节的软骨厚度进行MRI测量及病理学评分,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A组经1、2、3个月后,软骨厚度变薄,病理学评分增加。BMSCs治疗组治疗1、2、3个月后,关节软骨厚度恢复,病理学评分减低。MRI测量数据和病理学评分有相关性。结论:MRI可用于评价BMSCs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软骨的改变。
周钟珩崔延安刘钊刘红霞黄海青张全彬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磁共振成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关节腔注射治疗兔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关节腔注射治疗兔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探讨其可行性及疗效评价。 方法:将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每组20只。治疗组在第8周右膝关节腔内注射骨髓间充...
张全彬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腔注射
文献传递
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修复的作用被引量:9
2008年
学术背景:近来研究发现,在正常骨组织和骨折骨痂中有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局部给予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修复具有促进作用。目的:对神经生长因子在骨折修复中的表达、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分析。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51-01/2007-06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nerve growth factor,bone fracture,repair,osteogenesis"。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中文CNKI全文数据库1990-01/2007-06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神经生长因子,骨折,修复"。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神经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②骨折修复的过程。③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修复作用的实验或临床研究。排除标准:重复研究、Meta分析或综述类文章。文献评价:共收集到59篇相关文献,28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31篇为内容陈旧或重复文章。符合纳入标准的28篇文章中,分别涉及神经生长因子的发现发展、生物学特性9篇,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5篇,骨折修复过程中参与的因子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4篇,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的修复作用10篇。资料综合:①正常骨组织和骨折骨痂中均有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②神经生长因子主要由来源于神经嵴的神经元支配的靶组织产生,其被这些神经元轴突摄取后逆行运输至胞体,通过多种途径调节神经细胞的基因转录而发挥生物效应,维持神经元的存活、刺激轴突的生长,并对外周神经的发育、营养起重要的作用。神经生长因子主要是通过促进骨折部位神经的再生参与骨折修复。③骨折愈合的机制十分复杂,神经生长因子对骨组织的作用也是多方面、多层次和相互交叉的,其机制尚未完全探明。结论:虽然神经生长因子促进骨折修复作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张全彬徐燕王黎明
关键词:神经生长因子骨折
锁定钢板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柄周围股骨干骨折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09年
采用股骨锁定钢板对1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柄周围股骨干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随访6—18个月,所有患者均达临床愈合,关节活动良好,均未再发生骨折。认为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柄周围股骨干骨折,骨折局部血供破坏少,骨折愈合快,不易引起继发性假体松动。
张全彬王黎明宋华荣侯明夫姚京东桂鉴超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锁定钢板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膝类风湿关节炎兔:关节滑膜体积和软骨厚度的MRI评价被引量:5
2011年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功能和多向分化潜能,可抑制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促进软骨损伤的修复。目的: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运用MRI观察软骨厚度及滑膜体积的改变,评价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2只新西兰大白兔,用卵蛋白制造类风湿关节炎模型,造模第4周(治疗前)取6只兔行MRI和病理检查以对照,余36只兔随机分模型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两组于治疗后1,2,3个月分别选取6只兔行MRI和病理检查。对病变膝关节的滑膜体积和软骨厚度进行MRI测量及病理学评分。结果与结论:治疗1,2,3个月,类风湿关节炎组滑膜进行性增厚,软骨厚度变薄,病理学评分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滑膜增厚程度减轻,关节软骨厚度恢复,病理学评分减低。MRI测量数据和病理学评分有相关性。提示MRI可用于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
崔延安刘钊刘红霞黄海青张全彬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滑膜
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肿瘤放射治疗的进展被引量:8
2016年
随着大孔径MRI设备逐步投入临床,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成功应用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综述了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模拟定位、靶区勾画、剂量计算、疗效评估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并对4D—MRI以及MRI引导放疗的应用潜力进行了总结。
张全彬张书旭林生趣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靶区勾画疗效评估
应用CTVision和千伏级CBCT研究鼻咽癌放疗摆位误差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比较分析应用CT加速器系统(CTVision)和千伏级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图像引导放疗技术校正鼻咽癌在放疗中摆位误差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行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的鼻咽癌患者30例,均采用U型热塑性面罩固定体位,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15例。A组和B组每周分别行CTVision和千伏级CBCT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分析1次,各6次,对摆位误差超过3 mm的患者均进行在线校正,并对获得的两组数据进行组内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比较数据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采用相同体位固定方式,在不分周次的情况下,CTVision组和CBCT组在LR、SI、AP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44±2.26)、(0.45±2.29)、(-0.13±2.10)mm和(0.85±2.46)、(0.50±2.64)、(0.69±2.53)mm,组间的摆位误差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CTVision组的Σ和σ分别为0.75~0.96 mm和0.90~1.29 mm,而CBCT组的Σ和σ分别为0.76~1.01 mm和1.18~1.37 mm。根据ICRU 62、Stroom、Van Herk公式计算获得的MPTV,CTVision组分别为1.32~1.51、2.28~2.55和2.66~3.03 mm,而CBCT组分别为1.53~1.63、2.45~2.85和2.83~3.35 mm。CBCT组的MPTV比CTVision组的MPTV略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c Kenzie公式求取的MPRV,CTVision组和CBCT组分别为1.54~1.70 mm和1.65~1.90 mm。此外,在分次放射治疗期间,CTVision组和CBCT组在LR、SI、AP方向的周次摆位误差均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 CTVision和千伏级CBCT图像引导放疗技术均可有效地校正鼻咽癌患者在放射治疗时引起的摆位误差,但均未见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性。在临床应用中,这可根据不同的患者及不同部位来择优选择。
张全彬彭莹莹张书旭梁有腾
关键词:锥形束CT摆位误差鼻咽癌放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