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俊

作品数:8 被引量:66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罗哌卡因
  • 5篇神经阻滞
  • 5篇臂丛
  • 4篇臂丛神经
  • 4篇臂丛神经阻滞
  • 2篇镇痛
  • 2篇神经刺激
  • 2篇神经刺激器
  • 2篇锁骨
  • 2篇碳酸利多卡因
  • 2篇利多卡因
  • 2篇超声
  • 2篇超声引导
  • 1篇置管
  • 1篇置管方式
  • 1篇入路
  • 1篇上臂
  • 1篇神经传导阻滞
  • 1篇手术
  • 1篇术后

机构

  • 8篇北京积水潭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廖俊
  • 8篇张晓光
  • 6篇李露
  • 6篇李世忠
  • 2篇徐涛
  • 2篇王庚
  • 1篇陶岩
  • 1篇朱丰
  • 1篇岳云
  • 1篇冯磊
  • 1篇伊军

传媒

  • 3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患者罗哌卡因的最佳容量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 探索超声引导下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适宜0.5%罗哌卡因最佳容量.方法 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2010年3至4月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30例,美国医师协会(ASA)Ⅰ/Ⅱ级,在超声引导下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定位,定位神经后推注0.5%罗哌卡因,以up-and-down序贯分配实验法(阶梯法)计算罗哌卡因的最佳容量,初始容量为36 ml,相邻容量之比为1∶1.2.以感觉神经阻滞效果即VAS〈3为有效.试验终止时不少于5个上下周期.用Dixon-Massey公式计算半数有效容量及95%可信区间,用probit回归分析计算95%有效容量.结果 通过30例病例研究得出逆行锁骨上臂丛阻滞0.5%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容量为23.6 ml,95%可信区间为21.3~26.2 ml.95%有效容量为32.3 ml.结论 序贯法简便、高效,适用于局麻药半数有效容量的测定.超声引导下逆行臂丛神经阻滞0.5%罗哌卡因的最佳容量为30 ml.
张晓光李露廖俊徐涛冯磊李世忠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罗哌卡因
颈椎后路术后切口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联合氯诺昔康静脉自控镇痛(PCIA)在颈椎后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行颈椎后路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罗哌卡因复合氯诺昔康组(L组)和单纯氯诺昔康组(C组),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L组缝皮前用0.5%罗哌卡因20ml浸润切口周围,术毕两组均静脉注射(>15s)氯诺昔康8mg,术后均行氯诺昔康PCIA。记录术后4、8、12、24、48h的疼痛VAS评分,PCIA冲击总量,追加镇痛药使用情况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术后4、12、24、48hL组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L组PCIA冲击总量少于C组(P<0.01)。结论罗哌卡因切口局部浸润联合氯诺昔康PCIA应用于颈椎后路术后镇痛效果优于单纯氯诺昔康PCIA。
李露张晓光廖俊李世忠
关键词:罗哌卡因切口浸润氯诺昔康颈椎手术患者自控静脉镇痛
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探讨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BPB)的效果。方法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在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逆行锁骨下(A组)、肌间沟(B组)或锁骨上(C组)BPB穿刺,注入0.5%罗哌卡因40ml。记录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不良反应。A组记录穿刺针进针深度,与矢状面、冠状面角度。结果A组感觉神经阻滞效果优于B、C组(P<0.05或P<0.01)。A组臂内侧皮、前臂内侧皮、正中、尺神经阻滞完善时间快于B组(P<0.01)。A组颈浅神经阻滞完善时间较B组慢(P<0.01)。A组不良反应与并发症明显少于B、C组(P<0.01)。结论逆行锁骨下BPB的感觉神经阻滞效果优于肌间沟法或锁骨上法。
张晓光朱丰廖俊伊军李世忠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
神经阻滞的罗哌卡因浓度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探索超声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30 mL罗哌卡因的最佳浓度。方法对择期行上肢手术ASAⅠ~Ⅱ级的13例患者采用序贯法设计试验。罗哌卡因容量定为30 mL,以0.42%为初始浓度,相邻浓度之比为1∶1.2。以感觉神经阻滞完善(VAS〈3)为有效。试验终止时不少于5个上-下周期。用Dixon-Massey公式计算半数有效浓度。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运动的阻滞效果。结果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30 mL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浓度为0.324%,0.35%浓度组的运动阻滞程度明显高于0.30%浓度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逆行臂丛神经阻滞的30 mL罗哌卡因的最佳浓度为0.35%。
李露张晓光廖俊李世忠
关键词:半数抑制浓度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罗哌卡因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引导逆行锁骨下与锁骨上臂丛阻滞的比较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使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对逆行锁骨下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方法:6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逆行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RI组)和锁骨下入路(S组)两组,使用超声定位及神经刺激确认目标神经。观察穿刺疼痛评分,注药后30min内每5min观察并记录臂丛神经感觉阻滞完善时间、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结果:RI组感觉神经阻滞成功率优于S组(P﹤0.05),肌皮、正中神经阻滞完善比S组快(P﹤0.05)。RI组不良反应与并发症明显少于S组(P﹤0.01)。结论: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感觉神经阻滞效果优于锁骨上入路,起效较快,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较少。
廖俊王庚张晓光
关键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神经刺激器
不同置管方式用于股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的效果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采用连续刺激导管进行股神经置管,比较膝关节镜术后不同置管方法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股神经刺激器引导置管组(RA组)和传统经验置管组(RT组)。两组均采用1.73%碳酸利多卡因连续硬膜外维持术中麻醉,麻醉后置入连续股神经阻滞导管。两组术后经导管持续输注0.2%罗哌卡因5ml/h。观察并记录术后2、6、24、48h静息VAS评分、患者满意度、不良反应及伍用镇痛药情况。结果术后2、6hRA组静息VAS评分明显低于RT组(P<0.01)。术后24h和48h两组静息VAS评分均低于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结论膝关节镜术后2、6h神经刺激器引导置管较传统经验置管静息镇痛效果明显改善,但术后24、48h镇痛效果无显著差别。
陶岩张晓光廖俊李露王庚岳云
关键词:术后镇痛碳酸利多卡因罗哌卡因
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入路神经刺激器引发2种收缩反应的麻醉效果比较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本研究比较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入路(RIB)用神经刺激器引发2种不同的收缩反应(上臂即上肢的近端和前臂即上肢的远端)对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阻滞效果的影响,探索RIB入路的有效性及可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85例,采用RIB入路,按神经刺激器引发上肢目标肌肉收缩反应的部位,分为A近端(40例)、B远端(45例)2组。外周神经刺激器初始电流为0.6 mA,频率2 Hz,时程0.1 ms,用单次神经刺激针穿刺,进针寻找相应臂丛神经,如电流减小至0.3~0.4 mA时仍能见到明显的相应肌肉收缩,且回抽无气体、血液则注入0.5%罗哌卡因40 mL。于注药后30 min内每5 min由另一名观察者测试并记录2组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效果,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远端组臂内侧皮、前臂内侧皮、正中、尺神经较近端组快(P<0.01),锁骨上、腋、肌皮、桡神经2组无显著差异;30 min时2组除肌皮和桡神经外其余神经感觉阻滞完善率近端组低于远端组,但无显著性差异;2组均未出现中毒、血气胸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入路神经刺激器引发出肘以下远端运动反应时,感觉神经阻滞起效速度快,神经阻滞完善率高,感觉阻滞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
张晓光李露廖俊徐涛李世忠
关键词:罗哌卡因神经刺激器
罗哌卡因混合碳酸利多卡因与等效浓度罗哌卡因用于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比较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混合碳酸利多卡因与等效浓度罗哌卡因用于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8-64岁,体重49-98kg,均在超声引导下行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30),A组应用0.35%罗哌卡因30ml,B组应用0.233%罗哌卡因和0.346%碳酸利多卡因混合液30ml。于麻醉给药后每隔5min记录臂丛神经各分支的阻滞效果(感觉阻滞效果评估采用针刺法,运动阻滞效果评估采用Bromage分级),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麻醉给药后30min时感觉与运动阻滞有效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臂丛神经各分支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阻滞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罗哌卡因混合碳酸利多卡因与等效浓度罗哌卡因行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相似,提示碳酸利多卡因不能增强罗哌卡因的臂丛神经阻滞效应。
李露张晓光廖俊李世忠
关键词:酰胺类利多卡因神经传导阻滞臂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