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布文博

作品数:17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协和青年科研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皮肤
  • 4篇手术
  • 4篇外科
  • 4篇外科手术
  • 3篇肿瘤
  • 3篇疗法
  • 2篇乳膏
  • 2篇三乙醇胺乳膏
  • 2篇酮戊酸
  • 2篇皮肤溃疡
  • 2篇皮肤移植
  • 2篇皮肤肿瘤
  • 2篇丘疹
  • 2篇重组牛碱性成...
  • 2篇瘢痕
  • 2篇瘢痕疙瘩
  • 2篇细胞
  • 2篇细胞生长因子
  • 2篇纤维细胞
  • 2篇纤维细胞生长...

机构

  • 12篇中国医学科学...
  • 5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靖江市人民医...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南通大学
  • 2篇苏州市第五人...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菏泽市立医院
  • 1篇浙江省皮肤病...

作者

  • 17篇布文博
  • 12篇方方
  • 10篇赵亮
  • 10篇王焱
  • 5篇张倩
  • 4篇吴信峰
  • 3篇陈旭
  • 3篇陆鑫锋
  • 3篇黄莉明
  • 2篇王强
  • 2篇陈晓栋
  • 2篇陈浩
  • 1篇金新东
  • 1篇于浩
  • 1篇肖学敏
  • 1篇陈媛媛
  • 1篇张韡
  • 1篇孙建方
  • 1篇邓军
  • 1篇姜祎群

传媒

  • 7篇国际皮肤性病...
  • 4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环境卫生学杂...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浅表脂肪瘤样痣一例
2012年
患者女,37岁。出生时左侧恫窝即出现米粒大小丘疹,呈肤色,无小血、渗出,未予重视。此后丘疹逐渐增大增多,部分形成结节,触之较柔软,无自觉症状,于2011年11月18日至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布文博王焱赵亮方方
关键词:浅表脂肪瘤样痣自觉症状出生时丘疹
头面部疣状角化不良瘤并发基底细胞癌一例
2010年
患者女,79岁,城市居民.因左耳前斑块3年、伴溃疡6个月、头顶丘疹2年入院.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左耳前出现一黑色丘疹,缓慢增大成黑色斑块,6个月前出现无痛性糜烂、渗出、结痂,反复破溃.头顶部丘疹初起针尖大小,缓慢增大约绿豆大小,无瘙痒、疼痛、渗出等自觉症状,未经任何治疗.
王焱金新东布文博赵亮陈浩方方
关键词:疣状角化不良瘤基底细胞癌头面部并发丘疹无痛性
瘢痕疙瘩的治疗被引量:3
2011年
瘢痕疙瘩发病机制不明,治疗比较困难,临床多采用综合疗法。外科手术切除联合放射治疗,或者联合瘢痕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瘢痕疙瘩的一线疗法。放疗通常有浅层x线、电子束,其致癌性通常较小。硅凝胶片和压力疗法通常作为基础性辅助治疗,对不同病期的瘢痕疙瘩均有一定疗效,表现为瘢痕变软、变平,主观症状得到改善。抗瘢痕疙瘩药物主要包括积雪草苷和α-积雪草苷乳膏、5%咪喹莫特乳膏等。基因治疗和某些生物制剂可能是瘢痕疙瘩治疗的发展方向。个性化评估瘢痕疙瘩患者的病情,综合运用以上治疗方法可以较好地减轻皮损。
布文博王焱方方
关键词:瘢痕疙瘩综合疗法
皮肤恶性肿瘤皮损病原体感染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调查皮肤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皮损特点及其合并病原体感染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合理用药依据。方法利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88例皮肤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中有破溃的皮损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体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阳性结果为31例,其中革兰阳性菌18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13株,以铜绿假单胞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率为72.2%。革兰阴性菌对多西环素耐药率达到了100%,对头孢类抗生素也高度耐药。此外共发现了4例多重耐药菌株。结论皮肤恶性肿瘤有破溃的皮损合并细菌感染很普遍,应根据菌种鉴定及药敏结果给予相应的术前术后处理。
毛世旺闫越颖冯广东布文博赵亮翟建新方方
关键词:皮肤恶性肿瘤病原菌药敏多重耐药
额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一例被引量:5
2010年
患者男,56岁,因左前额部肿块1年余入院。患者20年前左前额部因黄豆大小肿块,曾行切除术。1年前肿块复发并增大,无明显自觉症状来我院就诊。皮肤科检查:左前额部见3cm×2cm×1cm大小的肿块,呈淡红色半球形隆起于皮面,表面皮肤光滑,紧张,质地较硬,与皮肤粘连,但与深筋膜无明显粘连,无触压痛。肿块周围可见明显凹陷区。皮损组织病理:真皮中下层及脂肪内可见大量梭形细胞增生,细胞轻度异形,呈编织状排列。免疫组化染色:CD34(+),波形蛋白(+),CK(-),S-100(-),上皮膜抗原(-)。诊断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切除肿瘤并行游离全厚皮片移植,术后皮片生长良好,效果满意。
布文博王焱赵亮方方陈浩
关键词:皮肤纤维肉瘤皮肤皮肤移植
手术治疗肥厚性湿疹六例被引量:1
2016年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而慢性湿疹的皮损常表现为局限眭肥厚性斑块,大多伴有剧烈的瘙痒,多种治疗方法疗效不佳,可影响患者的生活。我们用外科手术方法治疗慢性肥厚性湿疹6例,获得较为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李静莫星帆赵亮布文博刘浥陆鑫锋张怡黄莉明王焱张韡吴信峰方方
关键词:慢性肥厚性湿疹手术治疗皮肤炎症反应外科手术方法疗效不佳慢性湿疹
瘢痕疙瘩相关干细胞研究进展
2021年
瘢痕疙瘩(Keloid)是一种发病机制不明的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伴有极高的复发率。近年来,通过对干细胞特征表面抗原鉴定,发现瘢痕疙瘩中可能存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like stem cell)和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后续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各种刺激因素作用下,例如:炎症反应、外界张力作用下,发生上皮-间充质改变,这就影响了正常的干细胞所处的一个由间充质细胞、细胞外基质、血管和炎性细胞等共同构成的微环境(Niche),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病理微环境来促进瘢痕疙瘩干细胞的增殖。外源性干细胞用于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尚处于实验阶段,对瘢痕疙瘩相关干细胞的深入研究,将为探索瘢痕疙瘩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一个新方向。
殷旭峰(综述)布文博陈旭周炳荣
关键词:瘢痕疙瘩干细胞微环境生物学特性
靶向调控皮肤恶性黑素瘤潜在致病基因CCL18的miRNA预测及表达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 探讨靶向调控皮肤恶性黑素瘤潜在致病基因CCL18的miRNA。方法 用miRanda和TargetScan在线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靶向调控CCL18基因的miRNA。根据人基因序列分析构建CCL18基因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及miRNA载体,共转染293T细胞48 h后裂解细胞并检测荧光素酶活性。其中,CCL18基因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分3'UTR突变型组、3'UTR野生型组和空白对照组,miRNA载体携带筛选的mi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4例黑素瘤新鲜组织及瘤旁正常皮肤组织(对照)中CCL18和筛选miRNA的表达,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在线软件分析显示,CCL18、3'UTR具有miR、183、miR、128、miR、33a等miRNA的作用靶点。成功构建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及miRNA载体,荧光素酶活性检测显示,miR、183、miR、128的3'UTR突变型组荧光素酶表达量(11.63 ± 0.42;8.80 ± 0.49)明显高于3'UTR野生型组(4.86 ± 0.39;5.01 ± 0.54)及空白对照组(2.41 ± 0.13;2.39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而miR、33a的3'UTR突变型组荧光素酶表达量与3'UTR野生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1 ± 0.47比6.16 ± 0.22,P 〉 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14例黑素瘤肿瘤组织中CCL1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3.52 ± 1.68)高于对照组织,而miR、183(0.49 ± 0.32)、miR、128(0.30 ± 0.20)、miR、33a(0.46 ± 0.40)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织。CCL18表达水平与miR、128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s = 、0.548,P 〈 0.05),而与miR、183、miR、33a表达水平无相关性(P 〉 0.05)。结论 miR、128可能参与调控皮肤恶性黑素瘤潜在致病基因CCL18。
宋昊布文博倪娜娜温斯健熊竞舒戚金亮徐秀莲孙建方
关键词:黑色素瘤微RNAS
双半圆相切排列等面积供皮法修复皮肤巨大缺损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供皮区取皮方法,在获取较大面积全厚皮片的同时,可缩短供皮区宽度、减少缝合张力,供皮创面可直接拉拢缝合关闭.方法 运用数学原理,在面积相等的原则下,设计两个半圆相切排列的供皮法,所取的两个半圆皮片经拼接后即可形成一较大面积皮片,满足修复大面积皮肤缺损的需要.用该方法治疗9例皮肤恶性肿瘤患者,其中头、面部3例,足部6例,包括鳞状细胞癌3例,恶性黑素瘤6例.皮损面积1 cm×2 cm至6 cm×9 cm不等,切除后创面缺损面积为5 cm×6 cm至8 cm×9.5 cm.结果 供皮宽度缩小后,供皮区缺损能够直接拉拢缝合,同时也避免了供皮区皮源的浪费.头面部3例患者中,2例全部成活,1例边缘少许糜烂;6例足底部患者约有10% ~ 20%坏死,经换药处理,1~2个月后愈合.结论 修复较大面积皮肤缺损,相切法等面积供皮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赵亮张倩陆鑫锋王焱布文博吴信峰方方
关键词:皮肤肿瘤外科手术皮肤移植
光动力疗法治疗18例皮肤肿瘤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在不宜行手术治疗的皮肤肿瘤中的疗效。方法8例光线性角化病、6例鳞状细胞癌、3例Bowen病和1例基底细胞癌患者行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氨基酮戊酸配成20%溶液涂于皮损,4~6h后行635nm红光照射,能量密度为80—100J/cm2,时间20min,每周照射1次,共3—6次,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结果8例光线性角化病,4例鳞状细胞癌,3例Bowen病得到完全缓解,2例鳞状细胞癌,1例基底细胞癌得到部分缓解。18例患者在治疗结束后1、2、3、6个月随访时皮损均无复发。结论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于不宜行手术治疗的皮肤肿瘤是一种无创、无明显瘢痕形成的治疗方法。
布文博王焱赵亮张倩冯广东陈旭方方
关键词:皮肤肿瘤光化学疗法氨基酮戊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