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妍

作品数:52 被引量:378H指数:12
供职机构:沈阳区域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辽宁省气象局科研课题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7篇气候
  • 15篇气候变化
  • 15篇气温
  • 11篇降水
  • 4篇突变
  • 4篇气候模式
  • 4篇城市
  • 4篇城市化
  • 3篇时空分布特征
  • 3篇气温变化
  • 3篇气温序列
  • 3篇情景预估
  • 3篇全球气候
  • 3篇全球气候模式
  • 3篇均一性
  • 3篇极端气温
  • 3篇河流
  • 3篇北太平洋
  • 2篇东北冷涡
  • 2篇东北三省

机构

  • 45篇沈阳区域气候...
  • 12篇辽宁省人工影...
  • 7篇沈阳区域气象...
  • 6篇中国气象局沈...
  • 4篇中国气象局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3篇山西省气象台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山大学
  • 2篇国家气象信息...
  • 2篇辽宁省气象服...
  • 2篇辽宁省气象装...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西安财经大学
  • 1篇重庆市气象局
  • 1篇沈阳中心气象...
  • 1篇天津市气象科...

作者

  • 52篇崔妍
  • 43篇周晓宇
  • 38篇赵春雨
  • 31篇敖雪
  • 22篇刘鸣彦
  • 15篇王颖
  • 12篇易雪
  • 11篇翟晴飞
  • 11篇侯依玲
  • 11篇王涛
  • 9篇龚强
  • 6篇李倩
  • 6篇林蓉
  • 6篇沈历都
  • 4篇张海娜
  • 3篇朱玲
  • 3篇房一禾
  • 3篇王乙舒
  • 3篇王涛
  • 2篇孙凤华

传媒

  • 20篇气象与环境学...
  • 5篇冰川冻土
  • 2篇气象
  • 2篇高原气象
  • 2篇气象科技
  • 2篇干旱气象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7篇2021
  • 8篇2020
  • 4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8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北地区积雪变化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5
2021年
利用东北地区1961-2017年162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积雪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平均年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为75.3 d和582.1 cm,呈高纬多低纬少、山地多平原少的分布,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积雪日数达140 d以上,积雪日数多的地方累积积雪深度也较深。(2)平均积雪初终日和积雪期分别为11月7日、4月1日和145 d,积雪初日自大兴安岭北部向辽宁沿海地区推进;积雪初日早的地区积雪结束的也晚,积雪期更长,黑龙江大部分地区均超过了150 d。(3)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最大值均出现在1月,以1月下旬最多;积雪初日和终日最多分别出现在11月和3月,以11月上旬和3月下旬最多。(4)年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分别以1.88 d·(10a)^(-1)和71.94 cm·(10a)^(-1)的速率增加,在21世纪10年代达到年代最高值,秋季、冬季和春季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均呈增加趋势,冬季增加最为显著。积雪初日显著推迟、积雪终日提前、积雪期缩短,变化速率分别为1.44 d·(10a)^(-1)、-2.27 d·(10a)^(-1)和-3.72 d·(10a)^(-1);162个气象站点中,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均有75%以上的站点呈增加趋势,积雪初日推迟、积雪终日提前和积雪期缩短的站点分别为86.4%、98.1%和96.3%。(5)冬半年积雪受降水量(有效降雪量)的影响要大于平均气温的影响;积雪初日与11月平均气温和10月降水量相关性较好,积雪终日与2月温度因子相关性较好;随着纬度的升高和海拔的抬升,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增加,积雪初日提前、积雪终日推后、积雪期延长。
周晓宇赵春雨李娜崔妍易雪刘鸣彦
关键词:积雪气候变化
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异常活动与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的联系
2017年
利用1975-2015年辽宁省52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及北太平洋风暴轴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初步探讨了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异常活动与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突变年为1986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气温表现出偏暖特征。北太平洋风暴轴与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间存在同步一致地变化特征,风暴轴活动强年,辽宁省受西南气流控制,阿留申低压、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减弱,同时东亚大槽减弱北退,东亚西风急流偏北,东亚冬季风系统活动减弱,不利于冷空气向南侵袭,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偏高,反之在风暴轴活动弱年,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偏低。与北太平洋风暴轴相关联的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变化是风暴轴强度与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关系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刘鸣彦侯依玲周晓宇易雪赵春雨龚强崔妍
关键词:北太平洋风暴轴大气环流异常
1980-2010年冬季北极涛动季节内振荡的成因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采用NCEP/NCAR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对冬季热带外低频振荡(大气角动量收支及地形力矩)与AO(Arctic Oscillation)指数进行计算,通过功率谱和统计分析发现,它们都存在30~60 d的周期,大气角动量收支与山脉力矩的变化为正相关,且显著响应AO变化。通过动力学诊断分析初步认为,北半球两大地形的山脉力矩作用于纬向大气角动量,副热带纬向西风发生变化,改变南北西风偶极子结构,使得AO产生变化,而且在两大地形中以喜马拉雅山脉地形作用为主。通过对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动力学诊断发现,在高(低)AO指数阶段,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激发准定常行星波并作用于副热带西风,导致副热带西风偏弱(偏强),高纬西风偏强(偏弱),因而AO偏强(偏弱),平流层极涡偏强(偏弱),极涡强(弱)中心偏向东北亚。
沈新勇王涛王涛赵南黄伟王乙舒
关键词:低频振荡AO大气角动量
东北地区气候变化CMIP5模式预估被引量:16
2017年
利用CMIP5的多模式集合资料,从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两方面分析了不同情景下(RCP2.6、RCP4.5、RCP8.5)中国东北地区未来100年的气候变化。结果显示:3种排放情景下,21世纪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呈显著增长趋势,中期和末期增幅较明显,冬季增幅高于其他季节,RCP8.5情景下气温增暖最为显著,RCP4.5次之,RCP2.6最小,随着年代的推移,气温和降水年较差逐渐减小;空间分布显示:3种排放情景下各个时期的增温分布形式基本一致,由南向北逐渐增大,辽宁南部增温幅度最小,最显著地区位于黑龙江大兴安岭;不同情景下气温变化率的分布形势略有不同,但均呈显著增温趋势;3种排放情景下降水距平百分率均为增加趋势,呈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的经向分布特征;不同情景下的降水变化率分布形势相似,呈南大北小特征,辽宁地区增长最为明显,黑龙江西部地区增长相对较小。
敖雪翟晴飞崔妍周晓宇赵春雨王涛易雪林蓉
关键词:气温降水
东北地区月气温序列的均一性检验和订正被引量:6
2019年
本文采用惩罚最大T检验(PMT)方法,结合台站历史沿革信息,对东北地区129个气象站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进行均一性检验和订正,并与已有均一化数据集(CHH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气温的非均一性在空间上普遍存在,最高温和最低温分别检测出断点74个和94个,资料拼接和迁站是造成非均一性的重要因素。均一性检验和订正提高了东北地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空间一致性,线性趋势空间分布更加合理,订正之后变化趋势略有增加,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由0.1和0.22℃·(10 a)^(-1)增至0.17和0.33℃·(10a)^(-1),与CHHT相比,两套数据时间相关系数在0.9以上,对东北地区气候长期演变趋势基本一致,东北地区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显著升温趋势,采用PMT得到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变化趋势较CHHT分别偏高0.05和0.03℃·(10 a)^(-1),在线性趋势空间分布上PMT均一化检验订正结果较CHHT略有改善。
崔妍徐文慧李庆祥赵春雨周晓宇敖雪余君
关键词:气温PMT
基于HBV模型的太子河流域致洪临界雨量的确定被引量:2
2021年
以太子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流域内的气象水文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及土地利用等资料,采用HBV水文模型对流域的水文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对模型参数的率定与验证,评估了HBV模型在该流域径流模拟的适用性,确定了适合太子河流域的最优化参数,结合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推算太子河流域不同等级洪水致洪临界雨量。结果表明:HBV模型对太子河流域的径流模拟效果较好,率定期与验证期Nash效率系数与确定性系数均超过0.60,模型中积雪和融雪模块(CFR)、土壤含水量计算模块(BETA)与响应模块(KUZ2、UZ1、PERC)中的这些参数最为敏感,模型基本模拟出了洪水对降水的响应过程。通过建立的HBV水文模型,结合小林子水文站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以警戒水位、保证水位作为不同等级洪水的判别条件,推算得到了不同起始水位下太子河流域动态临界雨量指标,临界雨量随起始水位的升高而有所减小。
刘鸣彦刘鸣彦孙凤华周晓宇侯依玲赵春雨易雪崔妍
关键词:太子河流域径流量临界雨量
1971—2015年辽宁省海岸带大风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10
2018年
利用1971—2015年辽宁省海岸带气象站逐日最大风速风向观测资料,分析了辽宁省海岸带大风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5年辽宁省海岸带春季大风高发,冬季次之,夏季大风发生最少;渤海北部地区和渤海海峡大风日数月变化均呈双峰型,4月为大风活动高峰期;海岸带大风主要以偏北风和偏南风为主,东西风出现次数较少;除盖县外其他海岸带气象站点的大风日数均呈显著减少的趋势,渤海海峡平均大风日数减少最明显,减少速率为19.3 d/10 a,其次为渤海北部地区,黄海北部地区大风日数减少速率相对缓慢。渤海北部地区和渤海海峡大风日数主要存在7 a左右的主周期,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生突变减少;黄海北部地区大风日数则以11 a的变化周期为主,且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突变减少。近45 a辽宁省海岸带年平均大风日数存在3个高值中心和3个低值中心,高值中心分别位于旅顺口和大连地区、长海、锦州盘山一带;低值中心主要分布在东港、绥中、普兰店附近,大风高发区和低发区交叉分布。西风指数增强导致经向环流减弱,不利于冷暖空气交换;亚洲区极涡面积和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显著下降,且极涡中心位置呈北进状态,说明冷空气活动强度和发生频率有所减少;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减弱,降低了东西方向的气压梯度;寒潮和强冷空气出现次数逐渐减少,气温日较差显著减小,可能是辽宁省海岸带大风日数减少的重要原因。
敖雪翟晴飞崔妍周晓宇龚强赵春雨朱玲沈历都
关键词:海岸带大风日数突变周期
中国东北地区气温变化的模拟评估与未来情景预估被引量:10
2021年
基于RegCM4区域气候模式、CMIP_(5)全球气候模式数据集和中国东北地区162个气象站气温观测资料,采用偏差分析和相关分析评估了RegCM_(4)和CMIP_(5)对东北地区气温的模拟能力,预估了RCP_(2.6)、RCP_(4.5)和RCP_(8.5)排放情景下东北地区未来气温的变化。结果表明:区域模式和全球模式均能较好地再现气温时空变化特征,模式对冬季和夏季的模拟效果优于秋季和春季;在区域尺度信息上,区域模式和全球模式的模拟值均较观测值偏小,RegCM_(4)模式的模拟结果明显优于CMIP5模式,且对模拟的冷偏差有改善。未来东北地区年及四季气温均呈升高趋势,RCP_(2.6)情景下增温相对较小,RCP_(4.5)次之,RCP_(8.5)情景下增温最显著;冬季和秋季气温增幅较大,夏季气温增幅最小;与CMIP5模式相比,RegCM_(4)模式的增温幅度更大,且年际振荡特征更加明显。空间上,区域模式和全球模式预估的近期、中期、末期增温分布格局比较一致,均呈自北向南逐渐减小的纬向分布特征,辽宁地区增温幅度最小,增幅高值区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虽然北部升温幅度较南部明显,但是升温后未来东北地区的气温分布特征仍是南部气温高于北部。
敖雪赵春雨崔妍周晓宇翟晴飞沈历都王涛
关键词:气温情景预估
极涡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影响及成因初探
2016年
利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初步探讨了1969—2013年冬季北半球极涡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及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风暴轴主要分布在120°E—120°W、30°—60°N之间,扰动最强中心位于45°N附近.奇异值分解表明,极涡与风暴轴之间主要存在两种耦合空间变化特征.当极涡在极区增强(减弱)时,风暴轴在其气候平均位置增强(减弱);当极涡增强并向北太平洋地区移动时,相对于平均状态,风暴轴在45°N以南地区偏强;而当极涡向北美大陆移动增强时,相对于平均状态,45°N轴线以北地区风暴轴偏强.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了北半球极涡影响北太平洋风暴轴变化的原因,极涡通过改变500h Pa位势高度场的遥相关形态特征,进而改变东亚西风急流及风暴轴上游地区斜压性的位置与强度,从而导致风暴轴的强度发生变化.
刘鸣彦李菲郑石周晓宇崔妍赵春雨王颖龚强张海娜
关键词:北太平洋风暴轴遥相关型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太子河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被引量:1
2021年
为揭示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太子河流域径流量变化的影响,基于1961—2018年气温、降水量等常规观测资料以及水文站径流量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累积距平等方法,对该流域径流量、面降水量及潜在蒸散量趋势特征、突变点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估算不同时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961—2018年,太子河流域径流量与面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均呈现微弱减少趋势,径流量和面降水量分别在1975、1984、1996、2009年发生显著突变,而面潜在蒸散量仅在1983年发生显著突变。径流量与面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径流量随着降水量增加、潜在蒸散量减少而增大。根据径流量的突变点将研究时段划分为5个时期,与基准期1961—1975年相比,1976—1984年、1985—1996年、1997—2009年及2010—2018年气候因子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23.24%、-0.08%、18.57%及28.45%,而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分别为76.76%、100.08%、81.43%及71.55%,表明人类活动是太子河流域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
刘鸣彦房一禾孙凤华赵春雨侯依玲崔妍周晓宇
关键词:气候变化径流量贡献率太子河流域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