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晓宇

作品数:70 被引量:481H指数:12
供职机构:沈阳区域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辽宁省气象局科研课题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8篇天文地球
  • 6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9篇气候
  • 17篇气温
  • 16篇气候变化
  • 11篇降水
  • 6篇灾害
  • 6篇气象
  • 4篇突变
  • 4篇气候模式
  • 4篇气象灾害
  • 4篇城市
  • 4篇城市化
  • 3篇倒春寒
  • 3篇低温阴雨
  • 3篇灾害分析
  • 3篇早稻
  • 3篇日数
  • 3篇时空分布特征
  • 3篇气象灾害分析
  • 3篇全球气候
  • 3篇全球气候模式

机构

  • 53篇沈阳区域气候...
  • 15篇沈阳区域气象...
  • 12篇辽宁省人工影...
  • 8篇中国气象局沈...
  • 7篇中国气象科学...
  • 6篇山西省气象台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中国气象局
  • 2篇辽宁省气象服...
  • 2篇浙江省气候中...
  • 2篇沈阳市气象局
  • 2篇辽宁省气象装...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辽宁广播电视...
  • 1篇山西省气象信...
  • 1篇重庆市气象局
  • 1篇陕西省经济作...

作者

  • 70篇周晓宇
  • 43篇崔妍
  • 38篇赵春雨
  • 30篇敖雪
  • 21篇刘鸣彦
  • 14篇王颖
  • 12篇易雪
  • 11篇翟晴飞
  • 11篇王涛
  • 10篇龚强
  • 8篇林蓉
  • 8篇侯依玲
  • 8篇沈历都
  • 6篇李倩
  • 5篇房一禾
  • 4篇朱玲
  • 4篇张海娜
  • 3篇李菲
  • 3篇霍治国
  • 2篇顾正强

传媒

  • 21篇气象与环境学...
  • 6篇冰川冻土
  • 4篇气象科技
  • 3篇干旱气象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气象
  • 2篇高原气象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江西农业学报
  • 2篇沙漠与绿洲气...
  • 2篇第29届中国...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农业资源...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4篇2023
  • 1篇2022
  • 9篇2021
  • 11篇2020
  • 6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7篇2016
  • 8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0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54—2013年湖北省黄石市气溶胶光学厚度与降水关系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通过对地面观测资料进行均一性处理和反演,建立了湖北省黄石市近60年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时间序列,采用气候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AOD与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60年黄石市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总体上呈显著增加趋势,最大值出现在1991年.随着AOD值的显著增加,年平均降水发生日数显著减少,其中,小雨日数下降更明显,而中雨、大雨日数有增加趋势,暴雨日数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小雨雨量随着AOD值的显著增加而减少,而中雨及以上等级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不明显.总之,近60年黄石市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增加,对降水日数和降水量都有一定的影响,其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新宜周晓宇张海燕
关键词:能见度气溶胶光学厚度降水
东北地区积雪变化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5
2021年
利用东北地区1961-2017年162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积雪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平均年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为75.3 d和582.1 cm,呈高纬多低纬少、山地多平原少的分布,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积雪日数达140 d以上,积雪日数多的地方累积积雪深度也较深。(2)平均积雪初终日和积雪期分别为11月7日、4月1日和145 d,积雪初日自大兴安岭北部向辽宁沿海地区推进;积雪初日早的地区积雪结束的也晚,积雪期更长,黑龙江大部分地区均超过了150 d。(3)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最大值均出现在1月,以1月下旬最多;积雪初日和终日最多分别出现在11月和3月,以11月上旬和3月下旬最多。(4)年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分别以1.88 d·(10a)^(-1)和71.94 cm·(10a)^(-1)的速率增加,在21世纪10年代达到年代最高值,秋季、冬季和春季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均呈增加趋势,冬季增加最为显著。积雪初日显著推迟、积雪终日提前、积雪期缩短,变化速率分别为1.44 d·(10a)^(-1)、-2.27 d·(10a)^(-1)和-3.72 d·(10a)^(-1);162个气象站点中,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均有75%以上的站点呈增加趋势,积雪初日推迟、积雪终日提前和积雪期缩短的站点分别为86.4%、98.1%和96.3%。(5)冬半年积雪受降水量(有效降雪量)的影响要大于平均气温的影响;积雪初日与11月平均气温和10月降水量相关性较好,积雪终日与2月温度因子相关性较好;随着纬度的升高和海拔的抬升,积雪日数和累积积雪深度增加,积雪初日提前、积雪终日推后、积雪期延长。
周晓宇赵春雨李娜崔妍易雪刘鸣彦
关键词:积雪气候变化
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异常活动与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的联系
2017年
利用1975-2015年辽宁省52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及北太平洋风暴轴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初步探讨了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异常活动与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突变年为1986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气温表现出偏暖特征。北太平洋风暴轴与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间存在同步一致地变化特征,风暴轴活动强年,辽宁省受西南气流控制,阿留申低压、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减弱,同时东亚大槽减弱北退,东亚西风急流偏北,东亚冬季风系统活动减弱,不利于冷空气向南侵袭,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偏高,反之在风暴轴活动弱年,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偏低。与北太平洋风暴轴相关联的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变化是风暴轴强度与辽宁省冬季最低气温关系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刘鸣彦侯依玲周晓宇易雪赵春雨龚强崔妍
关键词:北太平洋风暴轴大气环流异常
东北地区气候变化CMIP5模式预估被引量:16
2017年
利用CMIP5的多模式集合资料,从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两方面分析了不同情景下(RCP2.6、RCP4.5、RCP8.5)中国东北地区未来100年的气候变化。结果显示:3种排放情景下,21世纪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呈显著增长趋势,中期和末期增幅较明显,冬季增幅高于其他季节,RCP8.5情景下气温增暖最为显著,RCP4.5次之,RCP2.6最小,随着年代的推移,气温和降水年较差逐渐减小;空间分布显示:3种排放情景下各个时期的增温分布形式基本一致,由南向北逐渐增大,辽宁南部增温幅度最小,最显著地区位于黑龙江大兴安岭;不同情景下气温变化率的分布形势略有不同,但均呈显著增温趋势;3种排放情景下降水距平百分率均为增加趋势,呈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的经向分布特征;不同情景下的降水变化率分布形势相似,呈南大北小特征,辽宁地区增长最为明显,黑龙江西部地区增长相对较小。
敖雪翟晴飞崔妍周晓宇赵春雨王涛易雪林蓉
关键词:气温降水
辽宁省积雪对自动气象站观测地气温差的影响被引量:5
2019年
利用1971-2016年辽宁省61个气象站气温、地表温度、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积雪的保温作用及其对地气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更换自动站前后地表温度观测方式的差异导致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地气温差的增大程度受所在区域积雪日数、积雪深度的影响显著。在积雪期较长、积雪较厚的地区,积雪引起反照率增大,使得雪面温度降低,导致雪气温差减小,而雪的保温作用使得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因此,更换自动站前地(雪)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负相关,而更换自动站后地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各台站之间地气温差随积雪深度的变化系数差异较大,为0.045~0.858℃·cm-1,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积雪的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而显著增大;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10 cm以下的积雪对土壤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显著,当积雪深度>10 cm后,其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的幅度明显减小。
朱玲顾正强龚强晁华李杨徐红周晓宇沈历都蔺娜
关键词:地气温差积雪日数积雪深度保温作用
沈阳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需水量及缺水量变化特征被引量:9
2019年
基于1960—2016年沈阳5个气象观测站玉米发育期资料及气象观测资料,计算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需水量、有效降水量,进而计算水分盈亏指数并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沈阳市春玉米除播种—出苗、出苗—七叶及拔节—抽雄期有效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他发育阶段及全生育期呈显著减少趋势;全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需水量均呈下降趋势;全生育期缺水量总体以下降为主,其中拔节—抽雄期处于强下降趋势,播种—出苗和出苗—七叶期呈弱下降趋势。沈阳北部有效降水量偏少、需水量偏高,是缺水量高值区;拔节—抽雄期缺水量最大。
慕臣英梁红梁红纪瑞鹏徐全辉周晓宇隋东高桐
关键词:春玉米作物需水量缺水量有效降水量
基于HBV模型的太子河流域致洪临界雨量的确定被引量:2
2021年
以太子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流域内的气象水文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及土地利用等资料,采用HBV水文模型对流域的水文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对模型参数的率定与验证,评估了HBV模型在该流域径流模拟的适用性,确定了适合太子河流域的最优化参数,结合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推算太子河流域不同等级洪水致洪临界雨量。结果表明:HBV模型对太子河流域的径流模拟效果较好,率定期与验证期Nash效率系数与确定性系数均超过0.60,模型中积雪和融雪模块(CFR)、土壤含水量计算模块(BETA)与响应模块(KUZ2、UZ1、PERC)中的这些参数最为敏感,模型基本模拟出了洪水对降水的响应过程。通过建立的HBV水文模型,结合小林子水文站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以警戒水位、保证水位作为不同等级洪水的判别条件,推算得到了不同起始水位下太子河流域动态临界雨量指标,临界雨量随起始水位的升高而有所减小。
刘鸣彦刘鸣彦孙凤华周晓宇侯依玲赵春雨易雪崔妍
关键词:太子河流域径流量临界雨量
1971—2015年辽宁省海岸带大风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10
2018年
利用1971—2015年辽宁省海岸带气象站逐日最大风速风向观测资料,分析了辽宁省海岸带大风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5年辽宁省海岸带春季大风高发,冬季次之,夏季大风发生最少;渤海北部地区和渤海海峡大风日数月变化均呈双峰型,4月为大风活动高峰期;海岸带大风主要以偏北风和偏南风为主,东西风出现次数较少;除盖县外其他海岸带气象站点的大风日数均呈显著减少的趋势,渤海海峡平均大风日数减少最明显,减少速率为19.3 d/10 a,其次为渤海北部地区,黄海北部地区大风日数减少速率相对缓慢。渤海北部地区和渤海海峡大风日数主要存在7 a左右的主周期,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生突变减少;黄海北部地区大风日数则以11 a的变化周期为主,且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突变减少。近45 a辽宁省海岸带年平均大风日数存在3个高值中心和3个低值中心,高值中心分别位于旅顺口和大连地区、长海、锦州盘山一带;低值中心主要分布在东港、绥中、普兰店附近,大风高发区和低发区交叉分布。西风指数增强导致经向环流减弱,不利于冷暖空气交换;亚洲区极涡面积和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显著下降,且极涡中心位置呈北进状态,说明冷空气活动强度和发生频率有所减少;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减弱,降低了东西方向的气压梯度;寒潮和强冷空气出现次数逐渐减少,气温日较差显著减小,可能是辽宁省海岸带大风日数减少的重要原因。
敖雪翟晴飞崔妍周晓宇龚强赵春雨朱玲沈历都
关键词:海岸带大风日数突变周期
中国东北地区气温变化的模拟评估与未来情景预估被引量:10
2021年
基于RegCM4区域气候模式、CMIP_(5)全球气候模式数据集和中国东北地区162个气象站气温观测资料,采用偏差分析和相关分析评估了RegCM_(4)和CMIP_(5)对东北地区气温的模拟能力,预估了RCP_(2.6)、RCP_(4.5)和RCP_(8.5)排放情景下东北地区未来气温的变化。结果表明:区域模式和全球模式均能较好地再现气温时空变化特征,模式对冬季和夏季的模拟效果优于秋季和春季;在区域尺度信息上,区域模式和全球模式的模拟值均较观测值偏小,RegCM_(4)模式的模拟结果明显优于CMIP5模式,且对模拟的冷偏差有改善。未来东北地区年及四季气温均呈升高趋势,RCP_(2.6)情景下增温相对较小,RCP_(4.5)次之,RCP_(8.5)情景下增温最显著;冬季和秋季气温增幅较大,夏季气温增幅最小;与CMIP5模式相比,RegCM_(4)模式的增温幅度更大,且年际振荡特征更加明显。空间上,区域模式和全球模式预估的近期、中期、末期增温分布格局比较一致,均呈自北向南逐渐减小的纬向分布特征,辽宁地区增温幅度最小,增幅高值区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虽然北部升温幅度较南部明显,但是升温后未来东北地区的气温分布特征仍是南部气温高于北部。
敖雪赵春雨崔妍周晓宇翟晴飞沈历都王涛
关键词:气温情景预估
辽宁省降雪变化特征
利用辽宁省52个站逐日降水量及降雪天气现象资料提取出逐日降雪数据,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3年(1961-2013年)不同等级降雪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降雪量和降雪日数空间分布上山地要大于平原地区,由东部山区向沿海...
周晓宇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