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君明

作品数:91 被引量:567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7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8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4篇农业科学
  • 8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化学工程
  • 2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5篇大豆
  • 28篇异黄酮
  • 28篇黄酮
  • 15篇种质
  • 13篇大豆新品种
  • 12篇豆种
  • 12篇选育
  • 10篇育种
  • 10篇脂肪氧化
  • 10篇脂肪氧化酶
  • 10篇大豆脂肪
  • 9篇异黄酮含量
  • 9篇栽培
  • 9篇黄酮含量
  • 9篇QTL定位
  • 8篇中黄
  • 8篇高产
  • 8篇大豆种质
  • 7篇蛋白质
  • 7篇蛋白质含量

机构

  • 60篇中国农业科学...
  • 27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山西农业大学
  • 2篇河南工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山东省农业科...
  • 1篇新疆农垦科学...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浙江省农业科...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91篇孙君明
  • 48篇韩粉霞
  • 29篇闫淑荣
  • 29篇丁安林
  • 23篇李斌
  • 22篇杨华
  • 16篇王连铮
  • 10篇王岚
  • 8篇张金巍
  • 8篇陈明阳
  • 8篇李静
  • 7篇范胜栩
  • 7篇张晶莹
  • 6篇邹筱
  • 6篇赵荣娟
  • 6篇韩广振
  • 5篇于绍轩
  • 5篇葛一楠
  • 5篇常汝镇
  • 5篇邱丽娟

传媒

  • 18篇大豆科学
  • 9篇中国油料作物...
  • 7篇作物学报
  • 7篇植物遗传资源...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Journa...
  • 2篇大豆通报
  • 2篇中国种业
  • 2篇作物杂志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农村科技
  • 1篇农村百事通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Acta B...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 1篇核农学报

年份

  • 2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8篇2015
  • 4篇2014
  • 6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7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9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快速检测大豆籽粒中十二种异黄酮组分的HPLC方法被引量:14
2009年
【目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快速检测大豆异黄酮组分,为大豆的异黄酮标记辅助育种提供重要依据。【方法】以大豆异黄酮12种组分为标准样品,利用HPLC技术结合吸收波峰鉴定的方法进行异黄酮组分的分析。【结果】不同异黄酮苷元组分黄豆苷元(daidzein)、大豆黄素(glycitein)和染料木素(genistein)分别具有不同的最大紫外光谱吸收波长,分别位于250、257和260nm左右。采用YMC-C18反相色谱柱,以含0.1%(v/v)乙酸13%~30%(v/v)的乙腈为流动相,在35℃柱温条件下,经梯度洗脱,结合紫外吸收检测,可以准确地定性和定量鉴定出12种不同异黄酮组分。【结论】该方法样品用量少,检测异黄酮含量准确、快速,适合大量样本分析。
孙君明孙宝利韩粉霞闫淑荣杨华菊池彰夫
关键词:MAX异黄酮HPLC
空间环境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及蛋白品质的诱变效应被引量:10
2010年
以"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的3个大豆品种中黄28、中黄29、中黄31为材料,调查了空间诱变后代SP1、SP2代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检测SP2、SP3种子的蛋白质组分(11S/7S球蛋白)、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剂(SKTI)等品质性状分析检测,以为利用空间诱变技术改良大豆品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3个大豆品种对空间环境的反应敏感性不同,中黄28和中黄29的SP1代分别获得3株和12株变异株,变异率分别为0.417%和1.667%,而中黄31的SP1代没有发现变异植株,且中黄28的2株(01-SP2-1、01-SP2-2)和中黄29的5株(02-SP2-2、02-SP2-5、02-SP2-6、02-SP2-7、02-SP2-8)变异株在SP2代发生性状分离;空间环境使大豆11S蛋白亚基发生变异,SKTI基因发生突变。空间诱变既可改良农艺性状,也可改良品质性状。
于绍轩韩粉霞孙君明韩广振葛一楠闫淑荣杨华
关键词:大豆空间诱变效应大豆球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剂
野生和栽培大豆种质油脂组成特点及其与演化的关系被引量:6
2019年
以58份不同类型(野生、半野生和栽培)大豆种质为材料,利用32对SSR标记分析大豆种质间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采用NIRS和GC方法分别分析大豆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分含量,研究不同类型大豆种质油脂组成特点及其与演化的关系。结果显示,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油脂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栽培大豆脂肪含量(平均20.8%)显著高于野生大豆(平均10.49%),油酸含量(平均28.5%)显著高于野生大豆(平均14.37%),而亚麻酸含量却显著低于野生大豆;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大豆种子中的脂肪与油酸含量显著正相关(r=0.85^**),而与其他脂肪酸组分极显著负相关;油酸与所有其他脂肪酸组分均负相关,特别是与亚麻酸和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r=.0.90^**和.0.89^**);油脂组成和SSR标记对不同类型大豆种质的聚类和主成分分析表明,2种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可分为栽培和野生2个亚群,半野生大豆则分布于2个亚群中。由此可见,大豆油脂组成与大豆种质的驯化程度有关,脂肪含量和亚麻酸含量可以作为大豆演化分类的参考指标。
陈影张晟瑞王岚王连铮李斌孙君明
关键词: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脂肪含量脂肪酸组分
大豆异黄酮的遗传及影响遗传稳定性因素的分析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50份中国大豆栽培品种进行异黄酮含量的初步分析,发现品种间存在很大差异,显示了遗传差异的存在.并从中选择8个大豆品种作为研究试材,分析大豆异黄酮含量的遗传及影响其遗传稳定性因素.
孙君明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稳定性
傅里叶近红外反射光谱法快速测定大豆脂肪酸含量被引量:28
2008年
目前大豆脂肪酸育种需要进行大量的气相色谱数据分析,因此建立近红外光谱(NIRS)快速测定脂肪酸组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108个中国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或品系为材料,以傅里叶近红外光谱(FT-NIRS,4 000-12 500 cm^-1)与气相色谱(GC)技术相结合,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和交叉验证法,探讨利用FT-NIRS技术预测脂肪酸含量的可行性。依据OPUS 5.0软件针对不同脂肪酸组分筛选出最佳NIRS光谱区域为6 101.9-5 446.5 cm^-1。交叉验证结果显示大豆主要脂肪酸组分,如油酸(C18∶1,R2CV=0.94)、亚油酸(C18∶2,R2CV=0.87)、亚麻酸(C18∶3,R2CV=0.85)和总饱和脂肪酸(C16∶0+C18∶0,R2CV=0.88)的预测准确率较高。外部验证结果证明大豆油酸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最高(R2val=0.91),其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2.47 g·kg^-1干重,RMSEP/SD的比值为0.29,可保证大豆油酸辅助育种的准确性;而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和总饱和脂肪酸的预测决定系数范围为0.66-0.76,RMSEP范围为0.37-2.74 g·kg^-1干重,RMSEP/SD比值范围为0.47-0.53,表明可以进行大豆脂肪酸组分含量的初步筛选。该研究进一步证明利用FT-NIRS技术预测大豆主要脂肪酸组分是稳定可行的。
孙君明韩粉霞闫淑荣杨华佐藤哲生
光照对大豆幼苗组织中异黄酮含量和分布的影响被引量:36
1998年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了不同光照处理的大豆(Glycinemax(L.)Merri.)幼苗不同组织的异黄酮类含量。子叶中最高,叶片和根部相对较少。子叶的异黄酮以大豆甙和染料木甙及其丙二酰基结合体为主,且在光照条件下,异黄酮含量随光照时间的增加而显著升高;相反,黑暗中的异黄酮含量随苗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当子叶由黑暗转为光照处理以后,异黄酮含量同样随光照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在叶片和根部异黄酮含量和种类也因光照条件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光照条件下,叶片中以染料木甙及其丙二酰结合体和黄酮芦丁为主,且随时间增加呈上升趋势;黑暗中的黄化叶片,则以大豆甙和丙二酰结合体为主,但随时间的变化不明显。在幼苗根部,黑暗条件下几乎检测不出异黄酮的存在;光照条件下,则可检测到5种异黄酮,其中以大豆甙元及其衍生物占主要部分。
孙君明丁安林沈黎明
关键词:大豆幼苗异黄酮光照
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种中黄47被引量:1
2010年
中黄47(原名中作00-683)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选育的优良品系D90为母本,美国引进品种Williams的库尼兹胰蛋白酶抑制剂近等基因系Tia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09年7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韩粉霞孙君明闫淑荣杨华
关键词:高产优质胰蛋白酶抑制剂大豆
储藏温度与时间对大豆子粒中异黄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04年
以异黄酮含量显著不同的6个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研究三种储藏温度(室温、4℃和-10℃)条件下不同储藏时间对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大豆种子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异黄酮含量逐渐降低,储藏一年后平均降低57.1%,以丙二酰基异黄酮组分降低为主,且达显著水平。储藏温度对大豆种子中异黄酮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常温下储藏的大豆种子异黄酮含量有偏高的趋势,且不同品种的表现有所不同。
孙君明韩粉霞丁安林
关键词:储藏温度储藏时间大豆子粒异黄酮含量
大豆主要营养品质性状相关分子标记的育种应用潜力评价被引量:6
2022年
大豆营养品质性状多为数量性状,受多基因调控。目前,已定位到大量与营养品质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但经过大豆育种群体验证的可用标记却很少。本研究以288份黄淮海地区选育的大豆品种和19份野生/半野生大豆种质为材料组成大豆自然群体,利用近红外光谱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蛋白质、脂肪、脂肪酸和异黄酮组分含量;选用已报道的与营养品质性状紧密连锁的18个SSR标记,采用毛细管电泳方法进行基因型鉴定。采用关联分析方法验证分子标记的选择效果,共检测出与脂肪含量关联的标记3个,与蛋脂总和关联的标记3个,与棕榈酸关联的标记1个,与硬脂酸关联的标记1个,与油酸关联的标记2个,与亚麻酸关联的标记2个,同时发掘出这些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表明上述验证的分子标记可用于大豆营养品质分子育种中。
怀园园张晟瑞武婷婷AZAM Muhammad李静孙石韩天富李斌孙君明
关键词:大豆品质性状SSR标记
早熟、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中豆28号被引量:6
2000年
丁安林孙君明
关键词:大豆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