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佳丽

作品数:28 被引量:238H指数:10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委科研基金北京同仁医院院科研基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 1篇矿业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2篇食管
  • 21篇反流
  • 17篇食管反流
  • 17篇胃食管
  • 17篇胃食管反流
  • 16篇流病
  • 14篇食管反流病
  • 14篇胃食管反流病
  • 5篇食管动力
  • 4篇蛋白
  • 4篇细胞
  • 3篇胆汁
  • 3篇胆汁反流
  • 3篇酸反流
  • 3篇胃排空
  • 3篇胃排空功能
  • 3篇难治性胃食管...
  • 2篇胰腺干细胞
  • 2篇脂肪
  • 2篇食管PH

机构

  • 28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河南医科大学

作者

  • 28篇姜佳丽
  • 17篇李莉
  • 16篇郭子皓
  • 16篇展玉涛
  • 15篇陈婧
  • 15篇郭宝娜
  • 13篇张川
  • 6篇刘宾
  • 5篇王天佑
  • 3篇王敏丽
  • 3篇张川
  • 3篇王虹
  • 2篇王凝
  • 2篇毕春山
  • 2篇万晓萍
  • 2篇王虹
  • 1篇王立东
  • 1篇钱冬梅
  • 1篇吴昊
  • 1篇钟乐萍

传媒

  • 6篇胃肠病学和肝...
  • 4篇中华内科杂志
  • 3篇世界华人消化...
  • 3篇中华消化杂志
  • 3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华医学会北...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0
  • 3篇2019
  • 6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3
  • 5篇2002
  • 1篇2001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77例肝硬化患者中,PVT形成患者31例,无血栓形成患者46例,依据螺旋CT检查诊断PVT,采用乳胶凝集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2±0.5 mg/l和0.6±0.4mg/(lP<0.01);血栓组伴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1.3±0.5mg/l)显著高于轻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0.9±0.5mg/l,P<0.05);血栓形成伴消化道出血和死亡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无出血和生存患者(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与PVT形成有关,并严重影响预后。
姜佳丽展玉涛李莉
关键词:肝硬化门静脉血栓D-二聚体食管静脉曲张
功能性烧心与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的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及24h食管阻抗-pH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比较功能性烧心(functional heartburn,FH)与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患者的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 resolution esophageal manometry,HRM)及24 h食管阻抗-p H监测结果,探讨食管动力障碍、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yeal sphincter,LES)松弛及反流在FH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有持续反酸烧心症状且内镜为阴性患者51例,均行HRM及24 h食管阻抗-p H监测检查,依据是否存在病理性酸反流、反流与症状相关性及FH罗马Ⅲ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FH组(n=23)及NERD组(n=28),比较两组间上述检查结果。结果两组间HRM指标即远端收缩积分(DCI)、收缩前沿速度(CFV)、食管下括约肌平均静息压(LESP)及食管动力芝加哥分类正常者比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存在LESP、DCI下降及食管动力异常者所占比例均>50%;两组间酸反流、混合反流及非酸反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H患者存在食管动力异常及LESP下降,FH的非酸反流明显高于NERD,提示食管动力障碍、LES松弛及非酸反流在FH发病中可能存在作用。
郭宝娜郭子皓姜佳丽李莉陈婧张川
关键词:功能性烧心非糜烂性反流病食管动力
食管动力学障碍不同亚型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食管动力学障碍不同亚型在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0例GERD典型症状患者,全部行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igh-resolution manometry,HRM)和24 h食管动态p H阻抗监测,根据HRM结果,分为动力正常组、失蠕动收缩组、弱蠕动收缩组、间断收缩组。分析食管动力学障碍不同亚型及正常食管动力患者胃食管病理性反流情况。结果 40例典型GERD症状患者中动力正常组10例(25.0%),失蠕动收缩组11例(27.5%),弱蠕动收缩组19例(47.5%),间断收缩组30例(75.0%)。失蠕动收缩组及弱蠕动收缩组反流次数明显多于食管动力正常组(96.7±65.5、92.7±49.1 vs 69.5±31.3,P<0.05),以弱酸反流(53.3±52.2、47.7±34.6 vs 20.3±15.3,P<0.05)为主;而病理性酸暴露程度无明显差别。与食管动力正常组相比,间断收缩组患者总p H<4时间(%)明显升高(8.4±3.9 vs 14.3±7.6,P<0.05);De Meester评分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9±43.9 vs 50.6±60.6,P>0.05)。结论食管收缩力差的患者更易出现反流次数增加且以弱酸反流为主;而食管收缩模式障碍的患者则与食管远端酸暴露更为相关。
李莉郭子皓郭宝娜陈婧姜佳丽展玉涛张川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
唾液胃蛋白酶检测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探讨唾液中胃蛋白酶水平对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GERD症状评分>8分的患者,依据胃镜检查及24 h食管pH-阻抗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GERD组和非GERD组,依据食管高分辨测压分为食管动力减退亚组和食管动力正常亚组。收集各组患者的唾液,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胃蛋白酶检测。结果GERD组50例,非GERD组68例,空腹唾液胃蛋白酶含量分别为(11.4±2.3)ng/ml及(5.6±1.4)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动力减退亚组及食管动力正常亚组的唾液胃蛋白酶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空腹唾液胃蛋白酶含量>3.6 ng/ml为诊断标准,诊断GERD的敏感性为72.0%,特异性为76.0%。结论唾液中胃蛋白酶浓度的检测可辅助诊断GERD,食管动力对唾液胃蛋白酶含量无影响。
郭子皓陈婧郭宝娜杨彬彬李莉姜佳丽王凝展玉涛张川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唾液胃蛋白酶
克罗恩病合并回肠膀胱瘘一例
膀胱肠瘘在临床上少见,其发病多由肠道疾病引起,本文就克罗恩病合并回肠膀胱瘘一例进行分析,克罗恩病合并膀胱肠瘘病情复杂,治疗较棘手,若早期诊断,经药物及手术治疗多数可治愈。临床上出现典型表现者应尽快完善相关检查以尽早诊断及...
姜佳丽钱冬梅万晓萍
关键词:克罗恩病膀胱肠瘘营养支持临床诊治
文献传递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组织Vaspin表达及其意义探讨
2020年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组织和体外培养的脂肪变性肝细胞Vaspin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12只SD健康雄性大鼠分为模型组6只和对照组6只,分别采用Lieber-DeCarli液体高脂饮食和标准饮食饲养7 w,建立模型或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组织Vaspin表达。采用油酸诱导法体外培养建立HepG2细胞脂肪变性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Vaspin蛋白表达。结果病理学检查提示脂肪变动物模型制备成功,表现为模型组肝细胞肿胀,细胞质内可见较多脂滴;模型组肝组织Vaspin表达增强,主要分布于脂滴周围;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脂肪变性肝细胞和对照组细胞Vaspin/GAPDH表达分别为(0.49±0.70)和(0.68±0.40),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NAFLD动物肝组织和体外培养的脂肪变性肝细胞Vaspin表达增强,可能通过影响脂滴形成而参与了NAFLD的发病。
姜佳丽李莉赵菲钟乐萍郭子皓张川展玉涛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肪因子
细化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症状患者临床分型的回顾性观察
目的:根据胃镜结果、24小时食管pH-阻抗监测结果对具有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进行分型并探讨其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5.8至2016.10月间因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症状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的...
郭子皓陈婧郭宝娜李莉姜佳丽张川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不同亚型食管动力异常与反流特点相关性分析
李莉展玉涛郭宝娜姜佳丽陈婧郭子皓张川
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53在反流性食管炎黏膜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1
2002年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p5 3在反流性食管炎 (RE)及治疗干预后内镜下恢复正常的食管上皮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2 13例RE及 2 6例治疗后内镜下恢复正常的食管上皮活检标本 ,组织病理学HE染色 ,并采用卵白素 生物素 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测定PCNA和p5 3的表达。结果 随着食管黏膜从正常到RE和非典型增生 ,PCNA阳性细胞数分别为 (192± 12 0 ) /mm2 、(32 6± 2 0 0 ) /mm2 、(5 96± 2 0 8) /mm2 ,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p5 3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 ,分别为5 9%、34 4 %、5 7 6 %,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2 6例RE病人经干预治疗后内镜下食管黏膜形态恢复正常 ,其食管黏膜的PCNA阳性细胞数为 (30 6± 2 14) /mm2 ,p5 3阳性率为 2 6 9%,均较干预前的 (4 83± 2 18) /mm2 和 6 1 5 %明显降低 (P <0 0 1) ;但仍然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随食管反流性病变的加重 ,PCNA及p5 3蛋白的表达增加 ;RE患者经干预治疗后内镜下恢复正常者 ,其食管黏膜在分子水平尚未达到正常 ,故仍需维持治疗和内镜随访。
王天佑刘宾王立东王敏丽姜佳丽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内窥镜检查增殖细胞核抗原P53蛋白PCNA
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8
2002年
目的 探讨酸及胆汁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 (GERD)中的发生情况及二者在GER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 5 2例有反流症状的患者行内镜检查及 2 4hpH值和胆汁反流检测。结果  5 2例受检者中 ,42例测得明显反流 ,其中混合反流占 5 9 5 % (2 5 /4 2 ) ,单纯反流仅占 40 5 % (17/4 2 )。在单纯反流中 ,以单纯酸反流为主 ,占 76 4% (13 /17) ;在混合反流中 ,以酸反流为主 ,反流程度较重 ,胆汁反流程度较轻 ;反流性食管炎在混合反流中的比例显著大于单纯酸反流 (P <0 0 5 ) ,且混合反流中的食管炎显著重于单纯反流 (P <0 0 5 ) ;反流症状发生的频率及严重程度与酸反流指数呈线性相关。结论 GERD中以混合反流为主 ;在混合反流及单纯反流中均以酸反流为主。酸反流和胆汁反流存在正性协同作用。
姜佳丽王虹王敏丽王天佑毕春山刘宾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胆汁反流GERD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