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爱萍

作品数:7 被引量:59H指数:4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植被
  • 2篇生态系统
  • 2篇气候
  • 2篇喀斯特森林
  • 1篇地形
  • 1篇地形因子
  • 1篇胸径
  • 1篇演替
  • 1篇演替过程
  • 1篇有机质
  • 1篇植被分类
  • 1篇植被净初级生...
  • 1篇植被生态
  • 1篇植被修复
  • 1篇植被演替
  • 1篇植被演替过程
  • 1篇森林生态
  • 1篇森林生态系统
  • 1篇沙地
  • 1篇沙埋

机构

  • 7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鲁东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作者

  • 7篇周爱萍
  • 5篇丁涛
  • 4篇向悟生
  • 4篇黄甫昭
  • 3篇姚月锋
  • 3篇曾丹娟
  • 3篇李先琨
  • 3篇孙英杰
  • 3篇徐广平
  • 2篇顾大形
  • 2篇潘复静
  • 2篇何成新
  • 2篇王斌
  • 2篇罗艾滢
  • 1篇赵爱芬
  • 1篇张德楠
  • 1篇文淑均
  • 1篇丛莉
  • 1篇黄玉清
  • 1篇李冬兴

传媒

  • 2篇广西植物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草业学报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恢复过程中冷蒿种群的扩散对策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在科尔沁沙地冷蒿种群有2种明显形态差异的个体即直立型和匍匐型2种生长表现型植株.为深刻理解冷蒿种群在沙漠化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生态学意义,对不同生长型个体的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形态特征和繁殖特性,及冷蒿种群的扩散现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种表现型冷蒿在枝高、枝条分化、花序数、地下根系等个体形态上均表现出差异性;直立型冷蒿地上部分的高度及平均单株地上生物总量均优于匍匐型冷蒿,匍匐型冷蒿生物量主要集中于靠近基部的0~10 cm处;通过对匍匐型冷蒿的克隆能力调查发现,被沙埋后大多数冷蒿产生分株数在10株以下,分株扩散距离主要在10~20 cm以内;冷蒿枝条被沙埋后其生根数量及长度与当季的降雨量有极大关系,而枝条被沙埋后产生分株对冷蒿种群扩散起着重要的作用;直立型冷蒿主要以种子方式进行繁殖,且种群扩散方向与当地风向有关.
孙英杰李衍青赵爱芬黄玉清周爱萍罗艾滢徐广平姚月锋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冷蒿沙埋
取样方式对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混合分布区森林种-面积关系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种—面积关系是生态学研究中的基本格局之一,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和生物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不同区域最优种—面积关系模型的选择和取样调查方式对种—面积关系的影响目前仍未十分明确。广西北热带是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混合分布的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其中保护较好的有喀斯特区的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非喀斯特区的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据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原则,分别在两个保护区中建立典型群落的调查样地,对所有胸径大于2 cm的木本植物进行取样调查。为了明确该区域典型森林的优选模型,探讨取样方式对种—面积关系的影响,采用组合样方法建立对数模型、逻辑斯蒂克模型和幂函数模型,用赤池信息准则(AIC)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并用秩相关分析检验最小取样单元和起测胸径对不同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逻辑斯蒂克模型在两种区域均为优选模型,最小取样单元和起测胸径对种—面积关系的模型均有影响,但不同模型对取样方式变化的敏感性不一致;逻辑斯蒂克模型是一种较为稳健的模型,可用于描述广西北热带喀斯特区和非喀斯特区森林树种种—面积关系;在种—面积关系研究和模型的应用时,需要特别注意取样方式的影响。
向悟生陆树华文淑均丁涛王斌周爱萍黄甫昭李先琨
典型旅游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修复及生态旅游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徐广平何成新吴虹张治国廖旺明丛莉朱清泉陆斌丁涛曾丹娟潘复静孙英杰顾大形周爱萍
课题来源与背景: 项目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下达的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典型旅游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修复及生态旅游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合同编号:桂科攻1298006-1,项目实施起止时间:2012...
关键词:
关键词:生态旅游产业水土流失治理
弄岗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群丛数量分类及与环境的关系被引量:37
2014年
以弄岗15 ha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监测样地各样方的相对海拔、坡度、坡向、凹凸度和物种重要值数据为变量,采用多元回归树方法将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森林群落分为8个群丛。同时,按乔木层、亚乔木层优势种为主,灌木层指示种为辅的方法分别把8类群丛命名为:(A)南方紫金牛(Ardisia thyrsiflora)–苹婆(Sterculia monosperma)–中国无忧花(Saraca dives)群丛,该群丛类型主要分布于土壤和空气的湿度都较大的谷底边缘;(B)对叶榕(Ficus hispida)–苹婆–董棕(Caryota obtusa)群丛,该群丛类型主要分布于伴有季节性水淹、土壤和空气湿度都很大的谷底;(C)山石榴(Catunaregam spinosa)–广西牡荆–蚬木(Excentrodendron tonkinense)群丛,该群丛类型主要分布于受太阳直射时间较长、水分条件中等偏旱的中下坡阳坡地带;(D)垂茉莉(Clerodendrum wallichii)–苹婆–广西棋子豆(Cychidendron guangxiensis)群丛,该群丛类型主要分布于受太阳直射时间稍短、水分条件适中的中下坡阴坡地带;(E)米仔兰(Aglaia odorata)–闭花木(Cleistanthus sumatranus)–蚬木群丛,该群丛类型主要分布于土壤湿度中等偏旱的中上坡半阴坡地带;(F)割舌树(Walsura robusta)–闭花木–蚬木群丛,该群丛类型主要分布于土壤湿度中等偏旱、比较陡峭的半阳坡地带;(G)枝花流苏树(Chionanthus ramiflorus)–广西牡荆-蚬木群丛,该群丛类型主要分布于坡度缓和、太阳直射的时间较短、水分条件适中的垭口部位;(H)齿叶黄皮(Clausena dunniana)–黄梨木(Boniodendron minius)–蚬木群丛,该群丛类型主要分布于受到太阳直射时间最长、岩石裸露度最大、气温干燥、土壤水分严重不足的山顶及其周围。群丛划分说明该区域植被差异主要源于相对海拔和坡向变化,各群丛物种组成并不存在明显界限,而是随环境梯度逐渐变化,反映了植被分布具有连续性,间断只是相对的。
黄甫昭王斌丁涛向悟生李先琨周爱萍
关键词:地形因子植被分类
广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演变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4
2014年
利用2001-2010年EOS/MODIS17A3卫星遥感资料,对广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NPP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2005年植被年均NPP最小为625gC·m-2·a-1,2003年最大,为714gC·m-2·a-1,十年间广西植被年NPP平均值为662gC·m-2·a-1;(2)不同植被类型NPP有较大差异,森林、灌木、农作物的NPP平均值分别为834、614、517gC·m-2·a-1;(3)十年间广西区年均NPP为显著下降趋势,且年均气温和降水对NPP时间变化作用显著,而日照时数对NPP时间变化的作用不显著;(4)广西区NPP空间格局形成主要影响因素为坡度,其次为经度,再次为地貌特征、纬度和降水;(5)非喀斯特区域北热带季雨林、南亚热带季雨林化/季雨化常绿阔叶林年均NPP大于喀斯特地区,相反,喀斯特地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农作物年均NPP大于非喀斯特地区。整体而言,广西非喀斯特地区植被NPP为683gC·m-2·a-1,喀斯特地区植被NPP为620gC·m-2·a-1。
周爱萍向悟生姚月锋黄甫昭李先琨
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气候
桂西南喀斯特森林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固定机制研究
徐广平何成新丁涛潘复静曾丹娟顾大形孙英杰周爱萍卢清柏张德楠
课题来源与背景:项目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下达的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桂西南喀斯特森林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固定机制研究”,项目合同编号:2012GXNSFBA053074,项目实施起止时间:201...
关键词: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森林生态系统
漓江上游气候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河川径流的影响
姚月锋向悟生丁涛曾丹娟周爱萍黄甫昭罗亚进李冬兴罗艾滢
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于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漓江上游气候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河川径流的影响”,课题任务书编号:2012GXNSFBA053140。研究目的与意义: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人类活动加剧,频繁改...
关键词: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规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