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生
-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单纯腹腔网膜脂肪突入食管裂孔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的表现及意义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研究单纯腹腔网膜脂肪(PAOF)突入食管裂孔(EH)形态特征,探讨MSCT诊断EH单纯网膜脂肪疝的价值和限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2年8月MSCT横断位发现EH膈上脂肪囊41例,获取亚毫米资料作MPR及MIP,观察脂肪囊、胃左动脉(LGA)形态特征及其与EH关系。结果:41例脂肪囊横断位呈类圆形15例,椭圆形17例和分叶形9例,23例囊内显示点条状血管影。MPRI-11例脂肪囊呈狭基底形(疝囊形),30例呈广基底形(膨隆形),其底部均与腹腔网膜脂肪相连。囊内血管主要为LGA及其分支,其中9例LGA主干僵直,食管支附近呈对称性“∩”形突入胸腔,脂肪囊均为疝囊形;32例走向自然未进胸腔,30例脂肪囊呈膨隆形(X^2=19.988,P=0.031)。结论:PAOF突入EH横断位表现为膈上类圆/椭圆份叶形脂肪囊;MPR上大致呈膨隆形和疝囊形两种形态,前者提示EH功能减退,后者结合LGA“∩”形突入胸腔征象有助于网膜脂肪疝诊断。
- 曹和涛陆健周亚生刘婷婷田浩生晓惠陈小华张勤慧葛涌钱刘晓艳
- 关键词:食管裂孔网膜多层螺旋CT
- 高位网膜囊上隐窝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表现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高位网膜囊上隐窝(HSOR)形成机制及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PR)表现。方法搜集MSCT横断位腔静脉裂孔(VCH)和食管裂孔(EH)发现囊状脂肪或水样密度影122例,获取亚毫米数据作MPR,分析其形态、大小、毗邻、与网膜囊连通关系及相关临床特点。结果 122例中脂肪密度影104例,水样密度影18例,位于VCH和EH的依次为58例、8例和46例、10例。其形态以半月形、类圆形或椭圆形为主,EH者显著大于VCH者。121例MPR直观显示其底部裂隙状脂肪或水样密度影与网膜囊相连及19例胃左动脉、2例VCH网膜小血管穿越膈肌裂孔,证实HSOR为SOR脂肪积聚或积液突入膈肌裂孔形成。HSOR临床诊断肝硬化及>50岁人群检出率显著增多,其腹部矢状径也显著增大(P<0.05)。结论 VCH和EH内半月形、类圆形及椭圆形脂肪或水样密度影、底部与网膜囊相连及网膜血管穿越膈肌裂孔为HSOR的MSCT MPR特征性表现;肥胖、肝硬化及高龄是其形成重要因素。
- 曹和涛苏海陆健王鸿帼吴献华黄虹周亚生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多平面重组
-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诊断食管裂孔网膜疝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探讨MSCT多平面重组(MPR)诊断食管裂孔网膜疝(EHOH)的价值。方法 5例经手术证实的EHOH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获取亚毫米数据作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在贲门部测量食管裂孔(EH)大小。以EH膈上脂肪囊与腹腔网膜脂肪相连、胃左动脉(GLA)穿EH及贲门位置正常作为EHOH诊断标准,由3位不知手术结果的高年资医生分别回顾性分析横断位和MPR图像进行判断。结果 5例横断位均显示EH膈上大小不等囊状脂肪密度影,其中椭圆形2例、类圆形2例及分叶形1例,内见点条状高密度影,增强有强化;1例伴转移性淋巴结肿大,1例伴小网膜转移,3例伴腹腔积液;2例判断准确。5例MPR直观显示脂肪囊与腹腔脂肪相连,4例GLA穿EH,主干僵直和食管支附近呈"∩"形特征形态;5例均作出准确诊断。结论 MSCT MPR清晰显示EH膈上脂肪囊与腹腔网膜脂肪相连及GLA穿EH的形态特征,对EHOH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曹和涛陆健周亚生刘婷婷田浩生晓惠陈小华张勤慧包雪平刘晓艳
- 关键词:多平面重组
- 咽鼓管上隐窝形态与胆脂瘤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咽鼓管上隐窝(STR)形态与胆脂瘤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STR骨性结构完整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肉芽肿型)16例(18耳)、胆脂瘤71例(71耳)的MSCT资料,将其分成胆脂瘤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及正常组(所有健耳)三组,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医师分别测量各组STR前后径(AP)、横径(T)、上下径(SI),比较各组间、正常组左侧及右侧STR大小及结合STR形态前后诊断准确性。每两组间STR三径线均值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测量结果。结果胆脂瘤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正常组左侧及右侧耳STR的AP、T和SI平均值分别为:2.82±0.87、2.99±0.74和2.53±0.71;3.65±1.21、3.39±0.72和3.57±0.4;4.25±1.22、3.75±0.99和4.02±0.98及4.06±1.08、3.80±0.71和3.80±1.03。其中胆脂瘤组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胆脂瘤组与正常组AP、T和SI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与正常组及正常组不同侧别耳AP、T和SI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STR形态本组诊断准确性由73.0%提高到89.9%。AP、T和SI诊断胆脂瘤的准确性分别为76.8%、69.7%和84.5%。结论胆脂瘤患耳STR主要径线显著小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耳及所有正常耳;推测STR形态较小或为一种先天变异状态,为胆脂瘤易患因素之一,可作为影像辅助诊断依据。
- 黄虹曹和涛陆健王鸿帼张勤慧刘婷婷苏海周亚生
- 关键词: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