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爱东
- 作品数:13 被引量:85H指数:6
- 供职机构:开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应用Ilizarov皮肤牵张术修复特殊区域创面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皮肤牵张术在手掌、足跟等特殊区域创面修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我科运用Ilizarov皮肤牵张术修复手掌、足跟等特殊区域创面的8例患者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28~56岁,平均(41.5±9.1)岁;碾压伤5例,重物砸伤2例,交通伤1例;手掌6例,足跟2例;均未合并重要神经、血管等损伤。受伤至皮肤牵张术时间35~56 d,平均(43.5±7.0)d,缺损范围5.5 cm×4.5 cm~8.0 cm×6.0 cm,均为菱形或椭圆形。沿缺损长轴在距缺损皮缘1~1.5 cm置入克氏针,安装皮肤牵张器,术中调整牵张力量,术后第5天开始以1 mm/d的速度牵张皮肤,缩小创面。随访时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Quick上肢功能(Quick 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Quick-DASH)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等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皮肤牵张时间13~20 d,平均(15.8±2.7)d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得到完全覆盖,伤口完全闭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5个月,平均(11.7±2.4)个月。末次随访时,VAS由术前(6.23±1.04)分降低至(1.75±0.71)分,Quick-DASH评分由术前(54.22±4.83)分降低至(14.58±3.88)分,AOFAS评分由术前(59.50±0.71)分增加至(85.50±2.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经Ilizarov皮肤牵张术修复的创面皮肤色泽、弹性、感觉及功能与健侧相同部位皮肤近似。所有患者对Ilizarov皮肤牵张术修复特殊区域创面的疗效表示满意。结论Ilizarov皮肤牵张术是修复手掌、足跟等特殊区域创面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方均王斌宫中平霍永鑫郝睿峥卢爱东杨焕友
- 关键词:ILIZAROV软组织缺损创面
- 环式外固定器结合髓内钉行骨段滑移术治疗胫骨非感染性骨缺损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环式外固定器与髓内钉行骨段滑移术治疗胫骨非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22例胫骨大段非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男15例,女7例;年龄24-58岁,平均36.8岁。外伤术后骨不愈合或畸形愈合17例,骨缺损5例。清除坏死骨后骨缺损或肢体不等长5.0-12.5 cm,平均8.05 cm。联合应用髓内钉加环式外固定器行骨段滑移术治疗。其中外固定器放置时间2-26个月,平均10.2个月;外固定器指数0.3-3.2个月/cm,平均1.57个月/cm;胫骨延长长度5.0-12.5 cm,平均8.05 cm。结果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9-58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感染;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7-19.4个月,平均11.9个月。术后发生1例矿化段骨折,1例皮肤皱褶,1例胫骨不能延长,2例足下垂,1例滑移骨段回缩,1例矿化延迟,均经相应处理后治愈。术后去除外固定器及髓内钉后采用Hohl膝关节外科临床评分系统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获优15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0.9%;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获优10例、良3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59.1%。结论联合应用环式外固定器与髓内钉行骨滑移能增加肢体稳定性,允许早期移除外固定器,避免滑移骨段的轴向偏移,治疗胫骨非感染性骨缺损效果良好。
- 王斌贾松卢爱东秦泗河刘伟郝睿峥王伟霍永新赵刚
- 关键词:胫骨缺损髓内钉外固定器牵拉成骨骨延长
- Ilizarov技术治疗外伤后拇指短缩或骨缺损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治疗外伤后拇指短缩或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8年1月,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20例拇指短缩或骨缺损患者资料,男19例,女1例;年龄20~56岁,平均33.1岁;左侧15例,右侧5例;机器绞伤12例,压砸伤6例,交通伤2例。其中17例为创伤致截指短缩,截指平面分别为掌骨远端(9例)、近节指骨基底(6例)、指间关节(1例)、近节指骨远端(1例);1例为创伤后行指短缩融合,融合处未愈合致掌指关节缺损0.5 cm;2例为创伤后骨髓炎,病灶清除后形成指间关节缺损,分别为0.5 cm和0.7 cm。外伤后至行延长手术时间为10~159 d,平均72.7 d。20例患者均应用半环式外固定延长器治疗,其中掌骨截骨延长15例,近节指骨截骨延长5例。术后第5天开始延长,每天延长0.5 mm,每6 h延长一次。结果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4~446 d,平均244.6 d;延长时间26~118 d,平均62.2 d;延长长度1.3~5.9 cm,平均3.1 cm。外固定延长器固定时间114~376 d,平均206.3 d。20例患者愈合指数43.7~ 84.1 d/cm,平均64.8 d/cm;牵开指数19.5~21.4 d/cm,平均20.1 d/cm;成熟指数39.4~110.1 d/cm,平均46.5 d/cm;外固定指数60~130.8 d/cm,平均66.5 d/cm。末次随访时,拇指恢复对指功能和感觉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评定试用标准中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价:优11例,良9例,优良率100%(20/20 );两点辨别觉4~9 mm;患者对手指功能和外观均表示满意。结论 Ilizarov技术是治疗外伤后拇指短缩或骨缺损的良好方法,术后疗效优良。
- 王斌郝睿峥王辉刘伟霍永鑫贾松韩彪卢爱东
- 关键词:拇指伊利扎罗夫技术外固定器
- 胫骨近端截骨滑移对胫骨近端肌肉起点的影响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 通过对胫骨近端肌肉起点进行解剖研究,探讨胫骨近端截骨滑移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新鲜成人截肢小腿标本15例(15侧)进行解剖研究。测量胫骨平台内侧缘至胫骨内踝尖端的垂直距离,胫骨结节下缘至胫骨平台内侧缘垂直距离,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的上、下缘距胫骨平台内侧缘距离。对自2011-11—2013-09采用单纯胫骨近端截骨滑移治疗的17例胫骨骨缺损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腿标本的胫骨全长为(349.8±8.1)mm。胫骨结节下缘至胫骨平台内侧缘垂直距离(50.1±2.3)mm。胫骨前肌起点上、下缘至胫骨平台内侧缘垂直距离分别为(27.8±2.0)mm和(232.6±5.3)mm,趾长伸肌胫骨起点的上、下缘至胫骨平台内侧缘垂直距离分别为(22.5±1.3)mm和(31.6±1.9)mm,比目鱼肌胫骨起点的上、下缘至胫骨平台内侧缘垂直距离分别为(22.9±1.6)mm和(155.7±5.5)mm,胫骨后肌起点的上、下缘至胫骨平台内侧缘垂直距离分别为(32.9±1.7)mm和(200.2±8.1)mm,趾长屈肌胫骨起点的上、下缘至胫骨平台内侧缘垂直距离分别为(114.9±8.5)mm和(219.8±9.3)mm。17例胫骨骨缺损患者均获得随访10-28个月,平均16个月。根据改良ASAMI标准对术后功能进行评定:优12例,良3例,可2例。5例出现足下垂,其中2例伴有轻度内翻,1例滑移过程中出现轴向偏移。结论 胫骨近端截骨滑移会损伤小腿肌肉起点,并且伴随滑移骨段,部分肌肉起点会随之变化;骨段滑移过程中,肌肉起点牵伸导致的肌力变化、肌肉挛缩或肌肉收缩可能会导致足下垂、足内翻畸形。
- 王斌张姚刘晓玲卢爱东贾松杨焕友郝睿峥赵刚
- 关键词:胫骨骨缺损胫骨近端肌肉足部畸形
- 第二趾背甲皮瓣联合中环指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脱套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第2趾背甲皮瓣联合中环指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脱套伤的疗效。方法 2009年8月-2013年6月,采用第2趾背甲皮瓣联合中环指岛状皮瓣修复6例机器绞伤导致的拇指脱套伤。男4例,女2例;年龄19~44岁,平均32岁。左手2例,右手4例。Ⅱ型脱套伤5例、Ⅲ型1例。创面范围5.5 cm×2.5 cm^6.5 cm×5.0 cm。急诊清创后,5例行封闭式负压引流3~5 d后行皮瓣修复;1例行腹部包埋,14 d后行皮瓣修复。第2趾背甲皮瓣切取范围为2.5 cm×2.2 cm^4.2 cm×3.0 cm,中环指岛状皮瓣为2.0 cm×1.5 cm^3.5 cm×2.8 cm。第2趾背甲皮瓣内的趾底神经与受区残端指神经吻接5例,未吻合1例。6例均截除部分末节指骨。供区游离植皮修复。结果术后患者第2趾背甲皮瓣及中环指岛状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切口Ⅰ期愈合。中环指岛状皮瓣异位感觉3例。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23个月。皮瓣颜色正常、质地柔软;手指外观不臃肿,与健侧拇指相似,但指甲均较健侧小。拇指背侧感觉恢复达S 3;拇指指腹饱满,两点辨别觉达4~7 mm,平均6 mm;手指伸屈功能按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评分法评定,优5例、良1例。结论第2趾背甲皮瓣联合中环指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脱套伤可获得满意手指外形及功能。
- 王斌贾松卢爱东郝睿峥霍永鑫费小轩庞海涛
- 关键词:拇指脱套伤
- 北方社区中老年人群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视网膜血管直径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视网膜血管直径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研究人群为开滦研究中参加2012-2013年健康体检人群(年龄≥40岁),其中行眼底彩照者3447人,应用软件分析视网膜血管直径。最终纳入统计分析共3401人,分析血浆中Hcy水平对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central retinal artery equivalent,CRAE)、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central retinal vein equivalent,CRVE)和动静脉比(arteriovenous ratio,AVR)的影响。将基线Hcy水平四分位分组,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Hcy水平分组对AVR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入选3401人,其中男1910人、女1491人,年龄(56.81±10.17)岁,Hcy为0.09~70.60(15.27±9.11)mmol·L^-1,其中CRAE为(174.29±24.59)μm,CRVE为(281.74±28.66)μm,AVR为0.62±0.11。Hcy四分位数分别为9.50 mmol·L^-1、13.30 mmol·L^-1和18.20 mmol·L^-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中Hcy水平与CRAE呈负相关(r=-0.125,P<0.001),与CRVE呈负相关(r=-0.093,P<0.001),Hcy与AVR呈负相关(r=-0.050,P=0.004)。将Hcy分别和CRAE、CRVE和AVR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cy是CRAE(β=-0.147)、CRVE(β=-0.120)的影响因素(均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Hcy分位值对AVR的影响发现,其不是AVR的危险因素。性别分层后进一步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男性血浆中Hcy水平与CRAE(β=-0.132)、CRVE(β=-0.136)均有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CRAE和CRVE均随着血浆中Hcy水平的增加而变窄,而这种现象似乎只发生在男性人群中。
- 刘欣欣卢爱东王亚星魏文斌陈朔华吴寿岭
-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
- 单平面截骨骨搬移联合髓内钉治疗胫骨骨缺损被引量:5
- 2022年
- 背景:骨搬移是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骨缺损的有效手段,但外固定架佩戴时间长、延长骨长度丢失、弯曲畸形等并发症的存在限制了其应用。目的:探索单平面截骨骨搬移联合髓内钉与单纯单平面截骨治疗胫骨骨缺损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8年4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胫骨骨缺损患者,纳入15例进行单平面截骨骨搬移联合髓内钉治疗的患者(试验组)与30例进行单纯单平面截骨骨搬移治疗的患者(对照组)。治疗后以门诊随诊、电话、微信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再生区矿化时间、愈合指数、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对接点愈合情况、针道感染、再骨折等情况,采用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学会(ASAMI)评分标准进行骨愈合和功能评价。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获得(31.0±7.3)个月随访,拆除外架后切口无红肿、疼痛,针道感染均被控制;(2)两组患者再生区矿化时间、愈合指数、再骨折率和对接点愈合情况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外固定指数小于对照组(P<0.05),进行清理骨端、植骨的患者数量少于对照组(P<0.05),针道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患者ASAMI骨愈合与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4)结果表明,与单平面截骨骨搬移比较,单平面截骨骨搬移联合髓内钉治疗胫骨骨缺损可缩短带架时间、降低术后清理骨端再植骨加压的概率、避免针道感染。
- 涂振兴王斌卢爱东张顶顶杨焕友王辉王伟宫中平李力更
- 关键词:髓内钉骨搬移ILIZAROV技术胫骨骨缺损
-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的血管条件及重建的探讨被引量:12
- 2020年
- 目的从血管外科视角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时,需满足的血管条件及血管重建的必要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2月—2019年7月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的59例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患者41例,Wagner 3~4级、Texas 2~3级、B^D期病变;病程0.7~2.4年,平均1.5年;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ASO)5例。ASO患者14例,病程1.5~23.4个月,平均10.8个月;FontaineⅣ期、RutherfordⅢ~Ⅳ期。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TAO)患者4例,病程2.1~18.2个月,平均12.3个月;临床分期均为三期。其中,18例术前胫前或胫后动脉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0.6,或者影像学检查膝下胫前动脉的3条分支均未通达踝部者,行血管重建开通上游血管(DF合并ASO 5例、ASO 12例、TAO 1例)。术后通过溃疡创面愈合情况、皮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ABI、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等进行疗效评估。结果DF患者获随访8~16个月,平均12.2个月;溃疡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5.1~9.2周,平均6.8周;5例行血管重建者术后CTA观察膝下胫前动脉分支血管再通;胫骨截骨均愈合,愈合时间5~14周,平均8.3周。ASO患者获随访13~25个月,平均16.8个月;溃疡创面愈合时间6.2~9.7周,平均7.4周;其中12例血管重建者术后CTA检查显示膝下胫前动脉分支再通;胫骨截骨均愈合,愈合时间4.5~14.4周,平均10.2周。TAO患者获随访12~23个月,平均12.3个月;治疗无效最终行截趾/肢。根据患者是否血管重建分组分析,联合血管重建组术后6个月ABI、VAS评分、皮温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单纯骨搬移组术后6个月ABI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2,P=0.840),但皮温及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胫前和/或胫后动脉ABI≥0.6、影像学检查显示膝下胫前动脉3条分支中至少1条通达踝部
- 王斌刘伟宫中平王伟郝睿峥涂振兴杨焕友霍永鑫卢爱东
- 关键词:下肢缺血性疾病适应证血管重建
- 逆行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被引量:14
- 2014年
- 目的探讨逆行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收治17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8例,女9例;年龄23~62岁,平均44岁。外伤1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6 h,平均3.5 h;脱套伤术后创面2例;外伤后虎口挛缩切除术后2例。缺损部位:手背侧5例,手掌桡侧4例,虎口2例,拇指掌侧4例,拇指桡背侧2例。15例伴骨、肌腱等深部组织外露。创面范围为3 cm×3 cm^12 cm×8 cm。采用大小为3.6 cm×3.6 cm^13.2 cm×8.8 cm的逆行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创面,9例前臂外侧皮神经与受区皮神经吻合。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植皮修复。结果术后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1个月愈合;其余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术后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30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观满意。末次随访时,皮瓣感觉恢复达S2~S3+;其中9例吻合皮神经皮瓣感觉达S3~S3+,优于8例未吻合皮神经皮瓣的S2~S3。2例近指间关节伸直受限。末次随访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功能评定标准,获优15例,良2例。结论逆行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便,是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 谢艾玲张荐卢爱东袁建新王斌杨焕友张剑锋王辉
- 关键词:手部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
- 重建感觉的指侧方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被引量:14
- 2014年
- 目的探讨缝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指侧方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疗效。方法 2008年5月-2012年7月,采用缝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指侧方岛状皮瓣移位修复36例拇指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21~51岁,平均32.4岁。致伤原因:电锯伤14例,冲床压伤8例,机械绞伤5例,门挤伤5例,玻璃切割伤4例。左手12例,右手24例。均伴肌腱与骨外露,3例伴末节指骨骨折,2例伴甲床裂伤。缺损范围1.4 cm×1.2 cm^2.5 cm×2.1 cm;皮瓣切取范围1.8 cm×1.4 cm^3.0 cm×2.5 cm。结果术后2例皮瓣远端出现张力性水疱,表皮结痂,经换药后愈合;余34例皮瓣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术后3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颜色与周围皮肤相似,皮瓣外观饱满,质地柔软;末次随访时两点辨别觉为4~8 mm,平均5.2 mm。患指关节无僵硬,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皮瓣感觉S4 33例、S3+3例,皮瓣均无异位感。供指伸屈活动正常,供指皮瓣切取侧指端皮肤感觉均为S4。结论缝合指神经背侧支的指侧方岛状皮瓣解剖恒定,血供可靠,手术安全,且能有效克服传统指侧方岛状皮瓣的异位感,保护供指感觉功能,是一种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较好方法。
- 杨焕友王斌卢爱东李瑞国陈超马铁鹏
- 关键词:指侧方岛状皮瓣拇指指腹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