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松
- 作品数:17 被引量:75H指数:6
- 供职机构:唐山市第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环式外固定器结合髓内钉行骨段滑移术治疗胫骨非感染性骨缺损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环式外固定器与髓内钉行骨段滑移术治疗胫骨非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22例胫骨大段非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男15例,女7例;年龄24-58岁,平均36.8岁。外伤术后骨不愈合或畸形愈合17例,骨缺损5例。清除坏死骨后骨缺损或肢体不等长5.0-12.5 cm,平均8.05 cm。联合应用髓内钉加环式外固定器行骨段滑移术治疗。其中外固定器放置时间2-26个月,平均10.2个月;外固定器指数0.3-3.2个月/cm,平均1.57个月/cm;胫骨延长长度5.0-12.5 cm,平均8.05 cm。结果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9-58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感染;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7-19.4个月,平均11.9个月。术后发生1例矿化段骨折,1例皮肤皱褶,1例胫骨不能延长,2例足下垂,1例滑移骨段回缩,1例矿化延迟,均经相应处理后治愈。术后去除外固定器及髓内钉后采用Hohl膝关节外科临床评分系统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获优15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0.9%;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获优10例、良3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59.1%。结论联合应用环式外固定器与髓内钉行骨滑移能增加肢体稳定性,允许早期移除外固定器,避免滑移骨段的轴向偏移,治疗胫骨非感染性骨缺损效果良好。
- 王斌贾松卢爱东秦泗河刘伟郝睿峥王伟霍永新赵刚
- 关键词:胫骨缺损髓内钉外固定器牵拉成骨骨延长
- 胫骨近端截骨滑移对胫骨近端肌肉起点的影响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 通过对胫骨近端肌肉起点进行解剖研究,探讨胫骨近端截骨滑移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新鲜成人截肢小腿标本15例(15侧)进行解剖研究。测量胫骨平台内侧缘至胫骨内踝尖端的垂直距离,胫骨结节下缘至胫骨平台内侧缘垂直距离,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的上、下缘距胫骨平台内侧缘距离。对自2011-11—2013-09采用单纯胫骨近端截骨滑移治疗的17例胫骨骨缺损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腿标本的胫骨全长为(349.8±8.1)mm。胫骨结节下缘至胫骨平台内侧缘垂直距离(50.1±2.3)mm。胫骨前肌起点上、下缘至胫骨平台内侧缘垂直距离分别为(27.8±2.0)mm和(232.6±5.3)mm,趾长伸肌胫骨起点的上、下缘至胫骨平台内侧缘垂直距离分别为(22.5±1.3)mm和(31.6±1.9)mm,比目鱼肌胫骨起点的上、下缘至胫骨平台内侧缘垂直距离分别为(22.9±1.6)mm和(155.7±5.5)mm,胫骨后肌起点的上、下缘至胫骨平台内侧缘垂直距离分别为(32.9±1.7)mm和(200.2±8.1)mm,趾长屈肌胫骨起点的上、下缘至胫骨平台内侧缘垂直距离分别为(114.9±8.5)mm和(219.8±9.3)mm。17例胫骨骨缺损患者均获得随访10-28个月,平均16个月。根据改良ASAMI标准对术后功能进行评定:优12例,良3例,可2例。5例出现足下垂,其中2例伴有轻度内翻,1例滑移过程中出现轴向偏移。结论 胫骨近端截骨滑移会损伤小腿肌肉起点,并且伴随滑移骨段,部分肌肉起点会随之变化;骨段滑移过程中,肌肉起点牵伸导致的肌力变化、肌肉挛缩或肌肉收缩可能会导致足下垂、足内翻畸形。
- 王斌张姚刘晓玲卢爱东贾松杨焕友郝睿峥赵刚
- 关键词:胫骨骨缺损胫骨近端肌肉足部畸形
- 带神经第1掌背动脉皮瓣修复拇指指端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15例被引量:6
- 2016年
- 1临床资料
2008年12月-2014年4月,笔者单位收治15例拇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0—51岁,平均35岁。致伤原因:压砸伤6例,电锯伤4例,机器绞伤3例,切割伤2例。
- 王辉杨晓溪王斌张剑锋贾松王伟
- 关键词: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掌背动脉皮瓣复拇指指端带神经压砸伤
- 应用Ilizarov技术近节指骨与掌骨双截骨延长治疗拇指缺损
- 2021年
- 目的探讨采用Ilizarov技术行近节指骨与掌骨双截骨延长治疗拇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7年2月—2019年6月收治6例(6指)创伤性拇指缺损患者,均采用Ilizarov技术行近节指骨与掌骨双截骨延长。男5例,女1例;年龄28~57岁,平均41.5岁。左侧3例,右侧3例。伤后均急诊入院行拇指截指残端修整缝合术,截指平面分别为近节指骨远端4例、指骨间关节2例。受伤至该次延长术时间为20~245 d,中位数34.5 d。微创截骨并安置半环式外固定延长器,于术后第5天开始延长,近节指骨与掌骨每天同时分别延长0.5 mm,每12小时延长1次。待拇指延长至健侧拇指远节指骨中段时停止,达骨愈合后拆除延长器。结果 6例患者延长时间14~23 d,平均18.8 d;截骨完全愈合时间91~147 d,平均120.2 d;近节指骨与掌骨总延长长度1.40~2.25 cm,平均1.86 cm;愈合指数51.0~72.2 d/cm,平均64.9 d/cm。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2个月,平均8.2个月。末次随访时,拇指两点辨别觉为5.3~8.5 mm,平均6.98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分为10~14分,平均12.5分;其中优4例、良2例,优良率100%。患者对手部功能和外观均满意,根据上肢功能评定表(Quick-DASH)评分为2.3~9.1分,平均6.1分。结论采用Ilizarov技术行近节指骨与掌骨双截骨延长是一种治疗拇指缺损的有效方法。
- 方均王斌郝睿峥王伟贾松王丙刚宫中平张一杨焕友
- 关键词:拇指缺损ILIZAROV技术近节指骨掌骨
- 带感觉的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优势侧指端缺损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探讨带感觉的非优势侧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优势侧指端、指腹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8—2013-06采用带感觉的非优势侧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转位修复的15例(17指)优势侧指端、指腹缺损。结果术后所有皮瓣及供区植皮全部成活,无明显水泡形成;伤口无感染发生,均一期愈合。术后6周所有患者回到工作岗位。15例均获得随访6~25个月,平均15个月。修复后指端、指腹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无明显触痛,耐磨、耐寒冷。皮瓣静止两点辨别觉达4~6 mm,同时经过康复训练后皮瓣无异位感残留。伤指功能参照关节总主动活动度/被动活动度标准评定:优14指,良3指。供、受区无明显色素沉着及瘢痕挛缩。结论带感觉的非优势侧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优势侧指端、指腹缺损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效果满意。
- 王辉杨晓溪王斌张剑锋贾松王伟
- 关键词:指端缺损指腹缺损
- 肘管综合征合并掌腱膜挛缩六例的显微手术治疗被引量:2
- 2016年
- 肘管综合征及掌腱膜挛缩征是手外科常见疾病。在单一个体同时发病,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白2007年10月至2014年12月,我科共收治此类患者6例,均行尺神经松解、皮下前置术加掌腱膜部分切除术,术后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王辉杨晓溪王斌贾松张剑锋王志强
- 关键词:掌腱膜挛缩肘管综合征手术治疗尺神经松解部分切除术同时发病
- Ilizarov技术治疗外伤后拇指短缩或骨缺损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治疗外伤后拇指短缩或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8年1月,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20例拇指短缩或骨缺损患者资料,男19例,女1例;年龄20~56岁,平均33.1岁;左侧15例,右侧5例;机器绞伤12例,压砸伤6例,交通伤2例。其中17例为创伤致截指短缩,截指平面分别为掌骨远端(9例)、近节指骨基底(6例)、指间关节(1例)、近节指骨远端(1例);1例为创伤后行指短缩融合,融合处未愈合致掌指关节缺损0.5 cm;2例为创伤后骨髓炎,病灶清除后形成指间关节缺损,分别为0.5 cm和0.7 cm。外伤后至行延长手术时间为10~159 d,平均72.7 d。20例患者均应用半环式外固定延长器治疗,其中掌骨截骨延长15例,近节指骨截骨延长5例。术后第5天开始延长,每天延长0.5 mm,每6 h延长一次。结果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4~446 d,平均244.6 d;延长时间26~118 d,平均62.2 d;延长长度1.3~5.9 cm,平均3.1 cm。外固定延长器固定时间114~376 d,平均206.3 d。20例患者愈合指数43.7~ 84.1 d/cm,平均64.8 d/cm;牵开指数19.5~21.4 d/cm,平均20.1 d/cm;成熟指数39.4~110.1 d/cm,平均46.5 d/cm;外固定指数60~130.8 d/cm,平均66.5 d/cm。末次随访时,拇指恢复对指功能和感觉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评定试用标准中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价:优11例,良9例,优良率100%(20/20 );两点辨别觉4~9 mm;患者对手指功能和外观均表示满意。结论 Ilizarov技术是治疗外伤后拇指短缩或骨缺损的良好方法,术后疗效优良。
- 王斌郝睿峥王辉刘伟霍永鑫贾松韩彪卢爱东
- 关键词:拇指伊利扎罗夫技术外固定器
- 第2—5指近节侧方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35例被引量:14
- 2016年
- 指端是手部触觉最敏感的部位,也是最容易受伤的部位。如果指端感觉丧失,将会严重影响手部功能,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造成很大不便。自1973年Weeks和Wray首次提出采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以来,陆续有多种改良方法应用于临床。
- 王辉杨晓溪张剑锋贾松王伟王斌
- 关键词:指动脉侧方近节手部功能
- 胫骨截骨延长的血管解剖学研究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通过对胫骨远、近段血供进行研究,为小腿延长或胫骨骨滑移时选择截骨部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010年8月-2014年7月,在10侧新鲜成人小腿标本上,经腘动脉加压灌注红色乳胶,分离并暴露胫前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充分显露胫前动脉骨膜分支;暴露胫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分离暴露腓动脉。对胫前后、腓动脉及其分支进行观察测量。测量时上端以胫骨平台内侧缘(内侧髁上缘)、胫骨粗隆上极、腓骨小头上缘为参照,下端内侧以胫骨内踝尖端、外侧以胫骨外踝尖端、远侧以胫骨下端关节面为参照,测量胫骨远、近段主要供血动脉与骨端参照物的垂直距离,确定胫骨远、近端最佳截骨位置;并计算截骨指数,以表示截骨部位在胫骨全长上的相对位置。结果胫骨近段截骨部位:距离胫骨平台内侧缘(78.2±19.5)mm,距离胫骨粗隆上极(41.8±16.0)mm,距离腓骨小头上缘(66.7±16.4)mm。胫骨远段截骨部位:距离胫骨内踝下缘以上(70.8±12.1)mm,距离外踝尖端下缘以上(83.3±13.0)mm,距离胫骨下端关节面(59.1±11.7)mm。胫骨近段截骨指数为18.45~23.35,平均20.46;胫骨远段截骨指数为14.36~23.05,平均18.81。结论胫骨近段及远段截骨均选择干骺端-骨干连接处,尽量避免在胫骨中下1/3处截骨。
- 王斌王鹏飞王宇鹏贾松杨焕友尹佳丽蒋文平赵刚
- 关键词:截骨延长ILIZAROV技术胫骨
- 两种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皮支皮瓣修复手指指端或指腹创面的比较
- 2023年
- 目的比较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皮支螺旋桨皮瓣与血管链皮瓣修复手指指端或指腹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4月至2021年5月,对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急诊收治的55例55指第2~5指指端或指腹创面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2组,采用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皮支螺旋桨皮瓣修复29例29指(螺旋桨组)和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皮支血管链皮瓣修复26例26指(血管链组),观察两组患者皮瓣及供区植皮成活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随访时间,随访采用门诊复查、电话及微信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末次随访时记录两组患者皮瓣静态TPD、皮瓣及供区外观满意度及伤指关节活动度(ROM)。对两组计量资料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所有皮瓣及供区植皮均一期成活。螺旋桨组手术时间[(57.55±4.35)min]少于血管链组[(61.12±4.5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桨组、血管链组随访时间分别为(14.55±2.89)个月和(15.15±3.7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螺旋桨组患者皮瓣的静态TPD[(6.55±1.24)mm]及皮瓣外观满意度[(4.59±0.50)分],优于血管链组[TPD为(7.46±1.27)mm、满意度为(4.31±0.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桨组、血管链组患者供区外观满意度及伤指ROM分别为(4.45±0.57)分、(190.86±8.56)°和(4.35±0.56)分、(185.96±10.5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皮支螺旋桨皮瓣与血管链皮瓣均适用于修复手指指端或指腹创面;相比血管链皮瓣,螺旋桨皮瓣手术时间短,皮瓣感觉及外观更好。
- 王辉张一晗王红涛贾鑫玮张雪贾松杨晓溪
- 关键词: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