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晔

作品数:63 被引量:1,003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建筑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31篇经济管理
  • 16篇社会学
  • 11篇建筑科学
  • 9篇历史地理
  • 5篇政治法律
  • 5篇文化科学
  • 4篇医药卫生
  • 2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城市
  • 7篇城镇化
  • 6篇移民
  • 6篇影响因素
  • 6篇实证
  • 6篇流动人口
  • 5篇意愿
  • 4篇地方依恋
  • 4篇新移民
  • 4篇幸福感
  • 4篇农民
  • 4篇邻里
  • 4篇可达性
  • 4篇城中村
  • 3篇定居意愿
  • 3篇新型城镇化
  • 3篇心理健康
  • 3篇社会
  • 3篇社会空间
  • 3篇社会融合

机构

  • 61篇中山大学
  • 18篇武汉大学
  • 9篇东南大学
  • 8篇香港大学
  • 8篇香港中文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广东工业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上海社会科学...
  • 2篇重庆工商大学
  • 2篇伦敦大学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贵阳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爱丁堡大学

作者

  • 62篇刘晔
  • 24篇李志刚
  • 10篇陈宏胜
  • 5篇薛德升
  • 5篇吴蓉
  • 4篇刘于琪
  • 3篇王兴平
  • 3篇袁媛
  • 2篇张弦
  • 2篇杨传开
  • 2篇陈明星
  • 1篇唐志鹏
  • 1篇丁建军
  • 1篇李钢
  • 1篇虞虎
  • 1篇唐常春
  • 1篇陆大道
  • 1篇宁越敏
  • 1篇沈建法
  • 1篇李玉恒

传媒

  • 9篇热带地理
  • 8篇地理科学进展
  • 6篇地理研究
  • 5篇地理科学
  • 5篇世界地理研究
  • 4篇地理学报
  • 4篇人文地理
  • 3篇城市规划
  • 2篇经济地理
  • 2篇现代城市研究
  • 1篇规划师
  • 1篇地理教育
  • 1篇中国土地科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风景园林
  • 1篇城市与区域规...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5篇2024
  • 9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10篇2020
  • 13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城市新移民的定居意愿及其影响机制被引量:73
2014年
基于广州、东莞、沈阳、成都、杭州、郑州市所获问卷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和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中国城市新移民的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城市新移民总体上呈现较强的定居意愿,其中投资型新移民的定居意愿最强,智力型新移民次之,劳力型新移民最弱。影响新移民定居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户籍因素、社会网络、社会认同、生活满意度和地域差异。与本地人交往和社会认同是影响智力型新移民定居意愿的决定性因素;职业、产权、本地社会资本、社会认同和地域差异是影响劳力型新移民定居意愿的主要因素;就投资型新移民而言,影响其定居意愿的主要因素为人力资本、本地社会资本、户籍状况及其所在的城市。地方政府应根据新移民所属的类型,有针对性地制定社会与空间政策,为新移民提供更为多元化的城市融合路径。
刘于琪刘晔李志刚
关键词:新移民定居意愿LOGISTIC回归分析
评《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空间演变、回流与就业增长》
2022年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不平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不平衡。因此加快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西部乡村地区的发展,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在新型城镇化战略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刘晔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社会主要矛盾
基于多出行模式两步移动搜索法的东莞市小学空间可达性研究被引量:6
2023年
教育资源可达性的精准评估是衡量教育资源配置合理性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进公共教育均等化的重要途径。针对前人在教育资源可达性研究中对设施综合服务能力研究不足和交通模式单一等问题,论文以东莞为例,结合多源数据、综合服务能力和多出行模式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测度东莞市小学空间可达性,并评价其公平性。研究发现:①东莞市小学可达性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特征,高可达性的格网主要在中心城区4个街道及虎门镇、厚街镇等;低可达性的格网主要在水乡地区、大岭山和银瓶山等地形复杂地区。②从公平性视角看,东莞市域和91.18%的镇街小学空间分配处于绝对公平水平,茶山镇、东坑镇公平性最高,麻涌镇、松山湖高新区、虎门镇公平性最低。③学龄人口规模、人均GDP和教育经费支出是东莞市小学空间可达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可为实现东莞市教育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和构建更公平的教育发展新格局提供决策参考。
郑銮娟肖童刘晔刘晔柴力行姚江春
关键词:可达性综合服务能力
城市街景绿地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广州为例被引量:16
2021年
随着城市建设用地飞速扩张,绿地作为稀缺资源,对居民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15年广州市1273份居民问卷调查数据,并通过腾讯街景视图和机器学习算法提取街景绿地数据,考察街景绿地、地方依恋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内在逻辑与机理,并对比本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的差异。研究发现:①街景绿地与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②街景绿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受到中介变量地方依恋的影响,即街景绿地通过影响居民地方依恋,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③对于本地居民,地方依恋发挥完全中介效应,即街景绿地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完全通过地方依恋实现;④对于外来移民,地方依恋则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即街景绿地不仅直接作用于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且通过影响居民的地方依恋间接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吴蓉吴蓉刘晔刘晔
关键词:心理健康地方依恋外来移民
城市水环境对居民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启示——基于CiteSpace的计量研究
2023年
城市水环境是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或使用的城市蓝色空间水体,能够影响居民身心健康。基于CiteSpace软件,从文献分布特征、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和研究内容方面切入,检索学科范围集中在地理学、社会学、环境科学、医学等,以“水环境”“健康”“潜在机制”等作为检索关键词,最终选取Scopus数据库中2000—2020年的972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1)国外城市水环境与居民健康的研究关注度持续上升,文献归属地区主要集中在英、美等国家;2)城市水环境类型、城市水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城市水环境影响健康的机制、不同群体的健康影响差异、政策规划启示等是研究热点;3)研究趋势从早期探索到目前的主题多元化,并逐渐向微观精细化发展;4)研究内容分为城市水环境暴露水平度量、城市水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研究、影响路径与机制、群体差异、增进健康的水体规划设计和主动干预政策五方面。本文可为中国健康城市、健康社区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陈玉洁袁媛刘晔
关键词:城市水环境健康CITESPACE
基于条件过程分析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对耕地撂荒影响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研究目的:探求农村劳动力外流背景下耕地撂荒的影响机制,以期为耕地撂荒破解之道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条件过程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劳动力外出务工确会减少留守农业劳动力投入进而促进耕地撂荒;(2)纯务工劳动力既会直接影响耕地撂荒,也会通过影响留守农业劳动力的投入进而影响耕地撂荒,而兼业劳动力只有间接影响;(3)农户非农收入削弱了劳动力外出务工(尤其是兼业劳动力)对留守农业劳动力的负向影响进而减少耕地撂荒;(4)农业机械化提高是把“双刃剑”,既增强劳动力外出务工与留守农业劳动力投入的负相关关系,也减弱留守农业劳动力投入与耕地撂荒之间的负相关关系;(5)当且仅当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度高时,无论非农收入和机械化水平高低,劳动力外流对耕地撂荒的影响将不再显著。研究结论:应着力增强留守农业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激发留守农业劳动力农耕的内生动力;同时,对于不同非农收入和机械化水平的农村地区,应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并推行制度创新,并配套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完善,减少耕地撂荒。
陈藜藜邹朝晖刘晔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耕地撂荒农地流转市场
快速城市化下城中村村民的市民化研究--以广州猎德为例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纵深发展,各大城市纷纷掀起城中村改造的浪潮。在城中村向现代城市社区转变的必经阶段,城中村原住民的市民化直接关系到城中村改造的成败。已有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改造过程中的物质更新、利益均衡和产权问题,较少从人的角...
刘于琪李志刚刘晔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农民市民化社会融合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情感及其社区生活感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被引量:4
2020年
采用第一手问卷调查数据,对广州市流动人口情感及其社区生活感知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保障房社区的流动人口消极情感最高,其次是城中村、单位社区和商品房社区,最低为集资房社区,且流动人口聚居区中的消极情感高于非聚居区。在社区生活感知方面,非聚居区的社区归属感和邻里互助优于聚居区,而聚居区在邻里交往和邻里信任上优于非聚居区。其中,“社区归属感”“邻里交往”和“邻里互助”因素对流动人口的消极情感存在负向作用,而“与社区里的外地人交往”则存在正向作用。流动人口之间的情感交往易出现“情感传染”现象,与相似群体的“情感共鸣”可能增加其生活烦恼。总体上,新时代的社区空间感知意义重大,城市移民的社区情感体验和情感适应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邹雪瓶谢波李志刚陈宏胜陈宏胜
关键词:流动人口情感城镇化
中国农民进城定居的意愿与影响因素——基于CGSS2010的分析被引量:43
2017年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因此农民城镇化意愿备受关注。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的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多层次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农民进城定居意愿和对不同等级城镇的选择偏好,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民进城定居意愿较弱,且大多倾向于在县城或小城镇而非地级及以上城市定居。农民的进城意愿和城市偏好存在着显著的地理空间异质性。来自于同一村庄的农民,其进城意愿和对不同等级城镇的偏好具有较多的相似性。影响农民进城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体人力资本禀赋、家庭人口结构、物质资本存量、城乡联系以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区位是农民选择到小城镇而非地级及以上城市定居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促进县域城镇化发展,提高农民人力资本和家庭收入,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有效途径。
杨传开刘晔徐伟宁越敏
关键词:乡城迁移定居意愿农民
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机制与社会影响:以广州“湖北村”为例
2020年
既有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相关研究较少关注流动人口在空间塑造上的主观能动性和日常生活实践,更缺乏对流动人口空间集聚和社会流动相互关系的深度探讨。文章以广州市“湖北村”——一个制衣厂林立且以湖北籍流动人口为主体的城中村——为研究案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阐明“湖北村”的形成与演变机制,尤其关注流动人口基于聚居区和跨地方的空间实践及其所产生的社会作用。研究表明,流动人口通过积极主动的日常生活实践,推动了在地化制衣产业的集群发展和独特的乡缘聚居空间的成型。同时,“湖北村”的形成与发展也为流动人口在大都市中提供了一个“落脚点”,为其实现向上流动和融入城市社会提供了一条快速通道。文章不仅强调了流动人口在适应城市生活和寻求发展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及日常生活实践的作用,也为流动人口聚居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还揭示了流动人口的空间集聚和社会流动的相互关系,并对当前流动人口聚居区大规模拆迁改造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探讨。
刘晔李志刚刘于琪陈宏胜
关键词:流动人口聚居区农村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社会流动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