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屹林

作品数:75 被引量:198H指数:8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2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25篇手术
  • 17篇颈椎
  • 15篇寰枢
  • 13篇脱位
  • 13篇关节
  • 11篇疗效
  • 11篇颈椎病
  • 10篇枢椎
  • 10篇前路
  • 10篇椎间盘
  • 10篇寰枢椎
  • 10篇脊柱
  • 9篇腰椎
  • 9篇手术治疗
  • 9篇骨折
  • 8篇入路
  • 8篇椎体
  • 8篇寰枢关节
  • 7篇融合术
  • 6篇胸段

机构

  • 70篇郑州大学第一...
  • 10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遵义医学院附...

作者

  • 75篇刘屹林
  • 68篇王利民
  • 37篇王玉强
  • 34篇王卫东
  • 32篇谭洪宇
  • 17篇赵亮
  • 16篇张敏
  • 14篇廖文胜
  • 14篇宋瑞鹏
  • 14篇赵耀
  • 12篇刘宏建
  • 12篇张书豪
  • 9篇宋跃明
  • 8篇鲍恒
  • 6篇朱忠培
  • 6篇杨浩
  • 6篇张杨
  • 4篇牛慧霞
  • 4篇张鹏
  • 3篇刘立岷

传媒

  • 16篇中华实验外科...
  • 5篇医药论坛杂志
  • 4篇河南医学研究
  • 3篇河南外科学杂...
  • 3篇中华创伤骨科...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中国实用医刊
  • 2篇中医正骨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第八届全国脊...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复旦学报(医...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年份

  • 4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6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7篇2016
  • 5篇2015
  • 9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7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D显微镜下经口松解复位二期后路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3D显微镜下经口松解复位二期后路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IA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采取3D显微镜下经口入路松解复位二期后路内固定治疗的12例IAD患者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25~54岁,平均37.1岁;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率、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寰齿间距(ADI)、脊髓有效空间(SAC)及颈髓脊髓角(CMA)。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1年以上随访,寰枢关节均获解剖复位。VAS评分、JOA评分、ADI、SAC、CMA由术前(5.73±1.36)分、(9.03±2.12)分、(8.34±1.12)mm、(9.53±0.69)mm、121.23°±4.32°改善至术后1年(1.21±0.63)分、(14.32±2.51)分、(2.83±0.36)mm、(14.23±1.22)mm、153.53°±9.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步提高,术后1年达94.14%±5.11%。ASIA分级分布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显微镜下经口松解复位二期后路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随访1年寰枢关节复位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刘屹林王玉强杨浩阮天臣李朋飞熊英杰王利民张杨
关键词:寰枢关节脱位骨牵引复位法后路内固定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陈旧压缩骨折并发裂隙征患者的PKP手术效果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考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陈旧压缩骨折并发裂隙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3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陈旧压缩骨折并发裂隙征患者经PKP治疗,记录术中骨水泥注射量、并发症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测量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程度、椎体Cobb角、骨折椎体前缘高度。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ODI)评分测量患者的腰椎、腰腿功能。结果:1所有患者无感染、血肿手术并发症出现。术中见骨水泥渗漏6个椎体(20%),其中有4例渗漏至椎体前侧,2例椎体侧方。单位椎体的平均手术时间为(44.6±16.3)min,平均骨水泥注射量(3.2±0.8)ml。2术后3d、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2.48±0.95),(2.26±0.91)vs(7.49±1.12)分]、Cobb角[(23.45±6.18),(24.12±6.64)vs(28.34±9.63)°]显著低于术前,椎体前缘平均高度[(23.83±3.42),(23.69±3.38)vs(21.25±2.27)mm]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3d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Cobb角、椎体前缘平均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3术后3d、末次随访时,患者JOA评分高于术前[(26.83±4.85),(27.62±4.87)vs(14.69±2.23)分],ODI评分低于术前[(14.43±3.82),(12.12±2.45)vs(45.36±10.42)分],P<0.05;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OD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陈旧压缩骨折并发裂隙征经PKP治疗能够快速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王兵站王利民谭洪宇刘屹林
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陈旧性骨折
经胸骨上段行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经胸骨上段行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1999年8月~2006年2月共治疗11例颈胸段病变患者,男8例,女3例;年龄17~67岁,平均41.5岁。病变类型:创伤、肿瘤和结核各4、6和1例。病变节段:T3、C7~T1和T1.2各1例,C7和C6~T1各2例,4例T1。手术取颈胸部联合切口,劈开胸骨上段,显露颈胸段椎体,切除肿瘤或病变椎体、脊髓减压、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和内固定。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评定。[结果]术后随访10~56个月,平均31个月。1例术后第2d出现乳糜漏约50ml,引流2d后自愈。1例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无骨不融合及内固定失败,脊柱稳定性好。[结论]经胸骨上段行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显露满意,创伤小,手术操作安全,并发症少,可满足颈胸段椎管前方减压、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应注意避免喉返神经和胸导管的损伤。
刘屹林王利民宋跃明
关键词:颈胸段手术治疗
带线锚钉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带线锚钉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0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带线锚钉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共12例,采用肩关节Neer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术后测量随访患者肩锁关节间隙和喙锁间距。结果:12名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5月,平均15.3月;术前与术后3月Neer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6月、12月Ne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3月、6月1、2月肩锁关节间隙和喙锁间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带线锚钉维持肩锁关节复位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的优点,是治疗Rockwood Ⅲ肩锁关节脱位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陈欣欣王利民刘屹林王卫东谭洪宇赵亮宋瑞鹏
关键词:肩锁关节脱位带线锚钉手术
侧前方和侧后方入路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1
2005年
胸椎间盘突出症并不多见,仅占所有脊椎椎间盘突出症的0.25%~0.75%.我院自1998年3月~2003年1月,开展经侧前方和侧后方入路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12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刘屹林王利民
关键词:胸椎间盘突出症入路手术治疗
脊柱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防治
2010年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并发脑脊液漏防治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2008年7月-2009年6月行脊柱后路手术67例,并发脑脊液漏7例,其中创伤致硬脊膜损伤2例,医源性损伤致硬脊膜损伤5例。结果经手术修补,加强漏口缝合,置管持续引流同时合理应用抗生素,保持伤口清洁等治疗,切口漏均于7~14d停止,全部治愈。结论术中修补,严密缝合切口,置管持续引流同时合理应用抗生素、保持伤口清洁等治疗是防治脑脊液漏的有效方法。
李云朋廖文胜王利民王卫东谭洪宇鲍恒刘屹林刘玉峰
关键词:脊柱手术脑脊液漏
保留C_(3)、C_(7)的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病的效果及对颈椎活动度和曲度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保留C_(3)、C_(7)棘突及其附属结构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病的效果及对颈椎活动度和曲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67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开门节段为C_(3~7_)者纳入传统组(36例),开门节段为C_(4~6)者纳入改良组(31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脊髓前间隙(ACS)、颈椎关节活动度(ROM)及颈椎曲度。结果改良组术中出血量较传统组少(P<0.05),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较传统组短(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1 a 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后各节段AC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ROM、术前和术后Cobb角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ROM大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后ROM和Cobb角均较前减小(P<0.05)。结论保留C_(3)、C_(7)的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术式疗效相当,但改良术式创伤更小,手术时间更短,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更少。
熊英杰王玉强师蓝达王庆彬刘屹林
关键词:颈椎病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
多孔双相陶瓷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的生物相容性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 观察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缓释微球的多孔双相陶瓷(BCP)组织相容性.方法 A组(rhBMP-2+bFGF缓释微球/BCP)、B组(单纯BCP)、C组(bFGF缓释微球/BCP)、D组(rhBMP-2缓释微球/BCP)和E组(不含BCP).其中bFGF、dlBMP的浓度各为5、15μg,材料均为5 mm×5 mm×1mm.采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测定细胞黏附能力、浸提液对于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及体外诱导BMSCs成骨分化的能力.结果 细胞在材料上黏附、生长良好.各组噻唑蓝(MTT)吸光度值、碱性磷酸酶(ALP)值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A组与B、D和E组比较对MSC有显著的促增殖作用,但低于C组(P〈0.05).A组ALP活性显著高于B、C和E组,但低于D组(P〈0.05).结论 复合rhBMP-2和bFGF缓释微球的BCP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刘屹林刘宏建宋跃明王利民周绍兵
关键词: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微球生物相容性
斜坡椎管角与枕颈角在颅颈交界区畸形中的临床研究
2017年
目的 探讨斜坡椎管角(CCA)与枕颈角(O-C2A)在颅颈交界区畸形中的临床研究。 方法 选取影像学资料完整的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75例,X线片测量CCA、O-C2A和枢椎后倾角(CAA),磁共振成像(MRI)上测量颈髓延髓角(CMA)。应用线性回归分析CMA、O-C2A与CCA之间的相关关系;以CMA为因变量,O-C2A和CCA为自变量进行多重回归分析,分析CAA对O-C2A与CMA之间以及CCA与CMA之间相关性的影响。 结果 男性和女性患者的CMA分别为(139.12±14.12)°和(142.42±15.48)°(P=0.776);O-C2A分别为(5.18±12.60)°和(4.85±15.12)°(P=0.220);CCA分别为(131.53±18.09)°和(131.38±17.71)°(P=0.706);各测量数据的性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MA与O-C2A之间呈线性相关,回归直线方程为:CMA=1.142 9×O-C2A+145.714 3(R=0.354,P=0.002);CCA与O-C2A之间呈线性相关,回归直线方程为:CCA=1.428 6×O-C2A+137.142 9(R=0.520,P=0.000);CMA与CCA之间呈线性相关,回归直线方程为:CMA=0.8×CCA+36.0(R=0.550,P=0.000)。多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当CAA〈15.8°时,O-C2A和CCA都对CMA有明显影响,多重回归方程为CMA=92.090+0.327×O-C2A+0.367×CCA;当CAA≥15.8°时,O-C2A对CMA无明显影响,而CCA对CMA仍然有影响,多重回归方程为CMA=93.036 +0.363×CCA。 结论 CMA与CCA、O-C2角两两之间呈显著同向线性相关;枕颈融合术中可根据C臂X线机上CCA及O-C2估算CMA的大小,但需注意O-C2角与CMA的相关性受CAA的影响。
刘屹林王玉强刘宏建王卫东廖文胜谭洪宇王利民
关键词:颅颈交界区畸形
胸、腰椎椎体结核病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总结胸、腰椎椎体结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病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的疗效,并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9年6月至2013年11月,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体问植骨融合、病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椎体结核患者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13-69岁,平均39.6岁。病变节段为T6-L4(均≤3个节段)。术前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6例、D级4例、E级33例。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16.34°±3.19°。术前红细胞沉降率为19-81mmm/1h。术前均行胸、腰椎cT平扫及二维重建,测量残余椎体冠状位及矢状位前、中柱最低有效残留高度,当最低残留有效高度〉10mm时,结合术中测量选择合适的内固定器械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病椎置钉内固定。对手术前后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红细胞沉降率、Frankd分级行统计分析,并观察内植物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46例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结核中毒症状均消失,红细胞沉降率为0-15mm/1h。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D级2例、E级44例。术后1周后凸Cobb角平均为4.16°±2.71°,末次随访平均为4.52。±1.29°;VAS评分由术前(6.85±1.22)分,恢复至术后1周(4.79±0.95)分,末次随访时(2.26±0.93)分;红细胞沉降率由术前(41.25±1.61)ram/1h,恢复至术后1周(17.36±6.82)mm/1h,末次随访时(10.67±0.72)mm/lh。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优44例、良2例。结论胸、腰椎椎体结核残余椎体有效高度〉10mm时行病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安全且可靠。
王兵站谭洪宇廖文波刘培太刘屹林王利民
关键词:胸椎腰椎结核脊柱脊柱融合术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